1、《怀尧访谈录》是国内首档个人媒体品牌,深度对话文化领域最具代表性人物。
2、《怀尧访谈录》犀利对话文化领域最具代表性人物,如实记录他们从未公开的心路历程,因视角新奇独特,深受大学生欢迎。
3、本书收录的访谈,集中反映出1947年至2008年前后文化领域最具代表性人物的心路历程,前后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年。为您全方位呈现陈丹青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怀尧访谈录
- 外文名:Huai Yao interview
- 人物:吴怀尧
- 类型:个人媒体品牌
吴怀尧简介
吴怀尧,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
1984年生于湖北,师从现代汉语词典。高二退学到北京做编辑,21岁担任财经时报记者。2006年,无意中看到作家乞讨的新闻深受触动,创立了轰动全国的《中国作家富豪榜》,开始持续追蹤记录中国作家财富变化,真实反映中国全民阅读潮流走向。一年一度的中国作家富豪榜,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话题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文化品牌榜单,每年发布都激起强烈社会反响,迅速吸引亿万读者关注作家群体。
各大媒体热评
Huaiyao is committed to truth and honesty. He embraces sensitive,dangerous topics,and always sees the human being in his subject. His work has touched me,and he deserves to beinternationally known.
——《纽约时报》Aventurina King
真正的文化对话,就应该如此,彼此敞开心灵,有开阔的文化视野与深切的人性关怀。这些文化领袖的独特思维,尤其值得大学生思考和借鉴。
——《新民晚报》
怀尧访谈录不会解答太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跟文化有关,与你看世界的角度,与你看问题的方法有关。它是有趣的,但前提是,你不是一个满足于庸常生活的人。
——《第一财经周刊》
怀尧访谈录:吴怀尧推出的访谈录

当下绝大部分纸媒记者的採访需要的是新闻由头和名气指数,而《怀尧访谈录》直接跨越这些浮萍式的新闻规则——只要吴怀尧认可,就可以形成长篇访谈,并使之成为其他媒体记者报导的由头和热议的话题,这是创新更是创举。
——《华商报》
这些被採访的人物,他们在访谈时展示了自己未经过滤的人文价值演变的历程。《怀尧访谈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历史的坐标参考,有让人心静如水的魔力。
——《中华读书报》
作家观点
得知《怀尧访谈录》出版,比自己出书还高兴,我与朱大可先生都为此书写了推荐语。不是因为书中有关乎我们的访谈,而是出于对一个新青年的激赏。这个因不满教育体制而退学的高中生,凭藉着自己的才华、谦逊与勤勉,竟然仰仗着一个部落格,做成了两档万众瞩目的文化品牌,并由此在数百家媒体中脱颖而出,影响着愈来愈广大的人群。据美国友人透露,吴怀尧极有可能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看来,吴怀尧、韩寒的路子是对的,要不怎幺叫英雄不走寻常路呢? ——着名文化批评家何三坡
我曾见过一个数据,某招聘网对7000名都市职场人进行的调查显示,居然有高达7成的人愿意当记者。虽然另一组数据显示,有高达24%的记者生活十分悲惨,仍然不能阻挡这幺多的人对记者职业的嚮往。要详察这个现象的深层心理原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猜测这些都市职场人很可能是把记者想像成了一种惬意的生活方式,对他们来说,记者很可能只是意味着一份舒适的工作,而对记者应该具有的职业精神却知之甚少。
既然这幺多人想当记者,他们为什幺不去做记者呢?
首要的问题当然是工作机会,哪里有那幺多媒体来提供这幺多的记者工作岗位。在街上随便找个人做调查,他肯定晓得记者都是在媒体上班的人。记者真的必须在媒体上班吗?在此之前,我也认为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没有新闻机构,就没有记者。
然而,一个令人惊奇的声音在说不,他说记者不一定要在媒体上班。不在媒体上班的记者是什幺样的记者呢?是独立记者,是不依附任何新闻机构的记者,他将匹马单枪地奔向新闻现场,发布他自己采写的、未被审查歪曲的新闻报导。
说这话的是吴怀尧,一个典型80后新青年,中国作家富豪榜的创製人。我当然认识他,我与他曾在同一家报纸共事,我一直认为他是天生的记者。当他给我描述独立记者的构想时,整个人都是神采飞扬的,很有感染力,让我立刻感到了我自己属于正在无情地老去那一代人,我立刻听明白了,他描述的其实是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
独立记者这样的构想,是伟大的网际网路催生的新事物。吴怀尧将充分利用自己的网页,让人们都已熟悉的部落格发挥媒体的功能。在此之前,部落格几乎都是私人的菜园,吴怀尧敏锐地发现了部落格介入公共领域的广阔前景。他把自己的这款媒体称为《怀尧访谈录》,看起来像一个传统媒体中的板块品牌。
《怀尧访谈录》只不过是网际网路上的一个小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被海量的信息淹没的情形,然而且慢下结论,如果网际网路上有三百个这样的小点呢?
我突然想起类似谷歌的“云”构想一样的东西,如果这些小点自动组合起来,形成“云团”效应,那幺这些年轻人就有可能催生一场媒体风暴,我个人非常乐意看到由吴怀尧开始尝试的这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有力的民间声音,释放出青年的活力。——着名作家张万新
访谈获奖
《怀尧访谈录》确立了吴怀尧在当下中国的提问者地位,他抓住了新传媒时代的对话原则,进入一个喧嚣而紧张的话语圏点名提问。
吴怀尧的写作状态特殊而好玩,紧扣新传媒时代与人性之间的奇妙机制,把提问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他把问题的终点精心设计在一个个的切入点上,甚至一次次地让问题在反覆定夺之中收敛了锋芒。
从一开始,吴怀尧就以一个新青年的毫不畏惧的精神,积极寻找对话者,从朱大可、陈丹青开始,一路盘点,遍涉现代中国精神层面的诸多问题。正是通过吴怀尧的努力,人文精神的大面积溃散与作家生存环境的岌岌可危的现状,迅速成为各界新闻的焦点,作家财富的直接调查与优秀作品的无人问津同样令人惊心。
但是,吴怀尧没有作出任何强制性定义,拒绝可疑的概括性与统计学,只是罗列真实的数据、走访诸多当事人,给出一系列第一手资料,有着良好新闻素养的他十分警惕过度阐释可能带来的危机。
作为一名文化观察家,吴怀尧以独立的姿态、敏锐的视角,注目着新汉语的暗潮涌动,以《怀尧访谈录》的形式,倾听到大海中石沉的声音,从而在娱乐时代的喧嚣声中突围,纵身进入了新汉语生机焕发的现场。
鑒于吴怀尧在访谈录这一回到传媒时代的文化形式中,对于汉语命运技术主义式的解构和承担,授予他“首届新汉语文学传媒大奖”之贡献奖。 ——2009年《延安文学》首届新汉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