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鸟科(学名:Paradisaeidae)有16属41种。大部分雄鸟色彩缤纷,具有複杂华丽的饰羽。雌鸟和雄性未成鸟则具有暗淡的保护色,腹部常有横斑。有些单配製种类为全身黑色或蓝黑色。该科鸟体长15~110厘米,体重50~450克。雄鸟一般大于雌鸟。
主要分布于纽几内亚及其附近岛屿,少数种类见于澳大利亚北部和马鲁古群岛。栖息于热带森林、山林、亚高山带森林、乾草原林地和红树林。很多为食果类,有些为食虫类,此外也食叶、芽、花、节肢动物和小 型脊椎动物。鸣声多样,有似鸦叫的声音,有似枪响的声音,也有钟声般的鸣声。雄鸟求偶时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绚丽的色彩和不同寻常的装饰,并且用舞蹈、造型和其他展示动作突出自己的外表,为雌鸟以及附近的观鸟人(如果他们足够幸运的话)献上一场叹为观止的表演,可能持续数小时,对于某些种类的极乐鸟而言,这样的表演占用它们大量的时间。
分类学上被认为和鸦鹊类有近缘关係。外观虽两者有显着的差异,但喙、脚、翼等之构造近似鸦鹊类。大部份种类喙短,类似乌鸦形,但其中亦有细长者,或呈弯曲形等。脚部粗长有力,尾羽形状极富于变化。头部之裸出部份,以及生于头部和翅膀附近饰羽、尾羽等为该科鸟类之显着特徵。
由于极乐鸟生活在人迹罕至的高山丛林中,人们只是看见这种美丽的鸟儿在空飞翔,而不知道它去往何方,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极乐鸟是住在“天国乐园”里以天露花蜜为食的一种“神鸟”。
(概述图片来源)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极乐鸟科
- 拉丁学名:Paradisaeidae
- 别称:天堂鸟、风鸟、太阳鸟、雾鸟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鸟纲
- 亚纲:今鸟亚纲
- 目:雀形目
- 亚目:鸣禽亚目
- 科:极乐鸟科
- 属:16属
- 种:41种
- 分布区域:纽几内亚及其附近岛屿,澳大利亚
- 命名人及年代:Vigors,1825
- 英文名:birds-of-paradise
物种学史
发现史
1522年,西班牙“维多利亚”号船长胡安·塞巴斯蒂安·埃尔卡诺率领他的船队从摩鹿加群岛返回西班牙,他此行获得很大的成功。埃尔卡诺船长运回大批香料,还给国王带回5张美丽绝伦的鸟皮。当他把这美丽的礼物献给国王时,朝臣们个个看得目瞪口呆。这种鸟实在是太美了。一时间,人们纷纷传说,船长带回来的是来自天堂里的鸟。这5张鸟皮不是埃尔卡诺船长自己捕捉剥製的,而是他从摩鹿加土着人手中用钱买来的。当然,这种鸟不可能来自实际并不存在的天堂。直到1824年,自然科学家里内·李森在纽几内亚的热带森林中亲手採集到“来自天堂里的鸟”的标本,这时人们才知道这种鸟是纽几内亚热带丛林中一种很常见的鸟。不过,由于欧洲人自16世纪以来一直把这种鸟称作birds of paradise(意思是“天堂里的鸟”),因此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为了简明起见,中国鸟类学家把这种鸟叫作极乐鸟,因为人们认为天堂是极乐世界。
自从埃尔卡诺把第一批五张极乐鸟皮带回西班牙后,欧洲的贵族便把这些鸟皮视为珍宝。在极乐鸟的产地被发现后, 大批商人纷纷涌入,从土着人手中收购极乐鸟。一时间,极乐鸟交易红火起来,大批极乐鸟标本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在极乐鸟交易最繁盛时,纽几内亚每年出口的极乐鸟标本达5万只。鸟类学家因此能深入地研究各种极乐鸟的标本。到1938年,科学家共发现43种不同的极乐鸟。

演化史
多年来极乐鸟一直被当做园丁鸟的近亲,如今它们同属澳洲界鸦小目世系的一部分,两者只能算远亲。极乐鸟科与鸦科、王鹟科、鸵鹨科有更近的亲缘关係。
2009年对极乐鸟科所有种的线粒体DNA测序表明,该科起源于2400万年前,比以前通过DNA-DNA分子杂交和遗传关係分析估测的年代要早。该研究确定了极乐鸟科的5个分化枝,第一分化枝包含了辉极乐鸟属和褐翅极乐鸟;第二分化枝包括六线风鸟属和萨克森极乐鸟;第三分化枝暂时包含多个属,但支持聚类的推论尚显不足;第四分化枝包括镰嘴风鸟属、肉垂风鸟属和长尾风鸟属;第五分化枝包括丽色极乐鸟属和极乐鸟属。各属之间的多数基因变异都源自1000万年前。最有趣的是形态学上同质的属似乎非常古老,比如极乐鸟属(Paradisaea),起源于600万年前,该属所有在求偶季炫耀的鸟种在形态学上都比较一致。六线风鸟属(Parotia)有中等的形态变异,据估测,该属的“爆发式”炫耀系统约有1000万年之久。多样化率的计算更进一步揭示极乐鸟科的物种形成率并非很高,实际上其物种形成率更接近性单态的卷尾科,其次是性二态的王鹟科。
形态特徵
各种极乐鸟的尺寸和重量从最轻的王极乐鸟(Cicinnurus regius)的15厘米、50克到最重的卷冠辉极乐鸟(Manucodia comrii)的44厘米、430克不等,雄性黑镰嘴风鸟(Epimachus fastosus)为该科鸟类最长者,全长达110厘米。极乐鸟科大部分品种的雄性尾部较雌性更大且长,不同尾部的形态差异或轻或重。极乐鸟双翅呈圆形,有些雄性会改变翅形以便发声。该科鸟的喙形存在变异,既有镰嘴风鸟(Epimachus)和掩鼻风鸟(Ptiloris)长而下弯的喙形,也有长尾风鸟属(Astrapias)纤细小巧的喙形。与体型差异类似,两性的喙部也存在差异,通常雌性嘴喙比雄性要大,尤其那些以昆虫为食的雌鸟。
大部分极乐鸟色彩艳丽,羽毛呈明黄,碧蓝,绯红和翠绿色。这些颜色使它们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鸟类之一。雄性多见颈部浓密的翎毛或极长的尾羽,一些种类头上有巨大的翎羽或其他装饰,例如胸翎或羽冠。
两性羽毛差异和繁育系统有关。辉极乐鸟属(Manucodia)和褐翅极乐鸟(Lycocorax pyrrhopterus)为单配製、雌雄同形。肉垂风鸟属(Paradigalla)的两种则是多配偶制。以上几类一般皆具杂有绿、蓝虹彩的黑色羽毛。而二态性品种的雌性羽色为典型的浅褐与栖地环境融合的色调,这点不同于色彩明亮夺目的雄性。雄性幼鸟则与雌鸟羽色相似。幼鸟发育至性成熟的时间很长,经历大约七年才换得一身成鸟羽毛,当然,雄性幼鸟柔和的色彩有利于避开天敌,也减轻了来自其他成年雄鸟的敌意。
栖息环境
大多数极乐鸟栖息在涵盖雨林、湿地和苔藓林的热带森林。分布于最南端,澳大利亚的大掩鼻风鸟生活在亚热带的温湿丛林中。辉极乐鸟属(Manucodia)对栖居环境的苛求性最低,特别是黑辉极乐鸟(Manucodia ater)既习惯丛林,也适应开阔的热带稀树草原。少数几种极乐鸟出现在滨海的红树林。最常见的栖地类型为中山常绿阔叶林,有30余种极乐鸟分布在海拔1000~2000米的中山林带。
生活习性
极乐鸟为森林之鸟,大都栖于山岳地带,出现在纽几内亚海拔3000米的高山亦不稀奇。大抵活动于乔木树梢,尤尾羽较长种类有此习性。经常出现极乐鸟与鹛和卷尾的混合群。
食性
主要以水果和节肢动物为食,少量花蜜和小型脊椎动物为辅食。两主食的比例搭配因鸟种不同而异,有些吃水果的比例高一些,有些则偏好节肢动物。饮食比例的不同也会影响极乐鸟的其它行为,比如,青睐果实的在林冠觅食;喜食节肢动物的在林木中层捕食。食果(极乐)鸟比食虫(极乐)鸟更具社会性,食虫鸟更孤立更具领域性。即使最贪吃昆虫的极乐鸟仍会食用大量水果,它们是纽几内亚丛林里重要的播种机,消化不了的水果种子都被播撒到丛林各处。食果鸟大範围搜寻植物果实,它们也可以加入同一果树上的其他寻果鸟,但不会彼此交流,也不会长期驻留。当停留在栖枝上食用果子时,极乐鸟能以脚为工具护住和操纵食物(园丁鸟不会这幺做),并能破开某些坚硬的蒴果。各种极乐鸟对水果的选择稍有不同,相比更广泛的水果供应类型,每种鸟仅消费有限类型的水果,比如号声极乐鸟(Phonygammus keraudrenii)和绿胸辉极乐鸟(Manucodia chalybatus)主食无花果,劳氏六线风鸟(Parotia lawesii)偏好浆果,华美极乐鸟(Lophorina superba)和纽几内亚极乐鸟(Paradisaea raggiana)爱吃蒴果。
鸣声
极乐鸟的长相非常漂亮,可叫声却不太美妙。它们的叫声非常单调,有的像风啸声,有的像口哨声。不过,极乐鸟能模仿多种声音,有木柴燃烧爆裂时发出的“哔啪”声,有猫的“咪咪”叫声、牛的“嗥嗥”叫声、冲锋号声、小号声、鼓掌声、咝咝声、敲门声,甚至射击声。
天敌
成年极乐鸟的天敌很少。幼鸟更易被觅食的大鸟和蛇类捕获。
分布範围
原产地: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纽几内亚以及澳大利亚东部的部分地区。
极乐鸟的多样性中心在纽几内亚最大的岛屿上,除了2个属,其它属的极乐鸟皆可在纽几内亚寻得蹤迹。褐翅极乐鸟属(Lycocorax)和幡羽极乐鸟属(Semioptera),这两属仅分布于摩鹿加群岛到纽几内亚以西。掩鼻风鸟属(Ptiloris)有2种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岸的沿海丛林,1种在澳大利亚和纽几内亚都有发现,剩余1种仅出现在纽几内亚。极乐鸟科的所有属中,唯一只有1种可在纽几内亚以外被发现的是辉极乐鸟属(Manucodia),该属一名成员曾出现在昆士兰州的最北端。
极乐鸟地理分布

繁殖方式
交配
极乐鸟倾向于独栖,仅在求偶期聚集配对。繁殖期之初,依不同种类,有些在树枝上,或在森林地上等展开翼羽和饰羽夸耀,又有成群夸示者。这个时候,雄鸟鼓起其喉咙,或将双膀饰羽展开成优美形态引诱雌鸟欢心。又有倒挂于树枝夸耀者。
极乐鸟的各个属表现出从单配製到一雄多雌制的多种繁殖行为。单配製种类的配偶关係似乎为常年性,配偶共同维护一片多用途的繁殖领域,一起看巢、育雏。然而,大部分极乐鸟实行一雄多雌的交配机制,雄鸟与多只雌鸟发生交配,而只有雌鸟单独营巢,从筑巢、孵卵到抚养后代, 雄鸟都不会参与。多配製的雄鸟其炫耀方式既有单独炫耀也有集体的展姿场机制,还有多种中间形式。雄鸟会占据一处求偶场所——某块地面炫耀场或者一根或数根栖木,一片领域内可包括一个或多个这样的求偶场所。
多配製雄鸟的炫耀既是为了吸引雌鸟,也可用以建立雄鸟的支配等级(如在聚集于展姿场的极乐鸟属极乐鸟种类中)。和其他许多雄极乐鸟一样,六线风鸟类(六线风鸟属)的雄鸟在地面求偶场或栖木上单独炫耀,而这些地方会被后代年复一年地使用。要占据这些传统的炫耀场所,年轻的雄鸟必须耐心等待,因为它们像年轻的雄园丁鸟一样,往往需要数年时间(也许长达7年)才能褪去和雌鸟体羽相似的未成年体羽。由于一只雄成鸟与多只雌鸟交配,因此繁殖雄鸟的数量相对于雄性未成鸟及雌鸟的总数而言显得很少。来自雄性未成鸟和雄成鸟对手的压力则使得只有最健壮的雄成鸟才能在繁殖群中占得一席之地,也只有最出色的雄性未成鸟才能继承炫耀场所。有意思的是,人工饲养的年轻雄极乐鸟繁殖相对较早,都还没有长出成鸟体羽就开始繁殖,这表明在野生界居支配地位的雄性成鸟的存在抑制了其他雄鸟的性激素分泌。雌鸟则没有出现这样的抑制现象,它们在长到2~3岁时便能进行繁殖。
筑巢
交配之后,极乐鸟一般在树枝上筑敞开的杯形巢或碗状巢,有些种类喜欢将巢筑于森林空隙带中孤立的树苗的小树冠上(不过树叶茂盛),这样可以降低攀树型掠食者对卵、雏鸟和营巢成鸟的威胁。巢材为附生兰的茎和(或)蕨类植物、藤本植物、树叶。与其他很多鸟类不同,极乐鸟既可在地面、在苔藓覆盖的岩石上筑巢,也可在树杈上或在茂密的枝叶间筑巢。巢也有3种类型:半球形巢、枝叉上的杯形巢、悬挂杯形巢。
育雏
大多数极乐鸟一窝产卵1~2枚,偶有3枚。卵似乎为连续产下(不像园丁鸟那样隔天产1枚卵)。卵通常为椭圆形,粉红色至浅黄色,带犹如笔画的长宽条纹,颜色有褐色、灰色、淡紫色或紫灰色。就当前所知,雌鸟孵卵期在14~26天(多数在18~19天)。雏鸟留巢期(从初生到羽丰能飞)在17~30天(20~22天最普遍),高海拔地区的种类相应延长。无证据显示极乐鸟在1个繁殖期内会育2窝雏。初生幼鸟通常体被无毛,不能行走或站立,依靠雌鸟餵食,至多1个月能独立活动。
大极乐鸟树冠觅佳偶

生物分类
序号 | 属名 | 种名 | 学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一 | 褐翅极乐鸟属 | —— | Lycocorax | Bonaparte,1853 |
01 | —— | 褐翅极乐鸟 | Lycocorax pyrrhopterus | Bonaparte,1850 |
二 | 辉极乐鸟属 | —— | Manucodia | Boddaert,1783 |
02 | —— | 黑辉极乐鸟 | Manucodia ater | Lesson R,1830 |
03 | —— | 绿辉极乐鸟 | Manucodia jobiensis | Salvadori,1876 |
04 | —— | 绿胸辉极乐鸟 | Manucodia chalybatus | Forster,1781 |
05 | —— | 卷冠辉极乐鸟 | Manucodia comrii | Sclater,1876 |
三 | 号声极乐鸟属 | —— | Phonygammus | Lesson & Garnot,1826 |
06 | —— | 号声极乐鸟 | Phonygammus keraudrenii | Lesson & Garnot,1826 |
四 | 肉垂风鸟属 | —— | Paradigalla | Lesson,1835 |
07 | —— | 长尾肉垂风鸟 | Paradigalla carunculata | Lesson,1835 |
08 | —— | 短尾肉垂风鸟 | Paradigalla brevicauda | Rothschild & Hartert, 1911 |
五 | 长尾风鸟属 | —— | Astrapia | Vieillot,1816 |
09 | —— | 黑蓝长尾风鸟 | Astrapia nigra | Gmelin,1788 |
10 | —— | 华丽长尾风鸟 | Astrapia splendidissima | Rothschild,1895 |
11 | —— | 绶带长尾风鸟 | Astrapia mayeri | Stonor,1939 |
12 | —— | 公主长尾风鸟 | Astrapia stephaniae | Finsch & Meyer,1885 |
13 | —— | 绿腹长尾风鸟 | Astrapia rothschildi | Förster,1906 |
六 | 六线风鸟属 | —— | Parotia | Vieillot, 1816 |
14 | —— | 阿法六线风鸟 | Parotia sefilata | Forster,1781 |
15 | —— | 白胁六线风鸟 | Parotia carolae | Meyer,1894 |
16 | —— | 铜色六线风鸟 | Parotia berlepschi | Kleinschmidt,1897 |
17 | —— | 劳氏六线风鸟 | Parotia lawesii | Ramsay,1885 |
18 | —— | 东六线风鸟 | Parotia helenae | De Vis,1897 |
19 | —— | 瓦氏六线风鸟 | Parotia wahnesi | Rothschild,1906 |
七 | 萨克森极乐鸟属 | —— | Pteridophora | Meyer,1894 |
20 | —— | 萨克森极乐鸟 | Pteridophora alberti | Meyer,1894 |
八 | 华美极乐鸟属 | —— | Lophorina | Vieillot,1816 |
21 | —— | 华美极乐鸟 | Lophorina superba | Forster,1781 |
九 | 掩鼻风鸟属 | —— | Ptiloris | Swainson,1825 |
22 | —— | 大掩鼻风鸟 | Ptiloris paradiseus | Swainson,1825 |
23 | —— | 小掩鼻风鸟 | Ptiloris victoriae | Gould,1850 |
24 | —— | 丽色掩鼻风鸟 | Ptiloris magnificus | Vieillot,1819 |
25 | —— | 东掩鼻风鸟 | Ptiloris intercedens | Sharpe,1882 |
十 | 镰嘴风鸟属 | —— | Epimachus | Cuvier,1816 |
26 | —— | 黑镰嘴风鸟 | Epimachus fastosus | Hermann,1783 |
27 | —— | 褐镰嘴风鸟 | Epimachus meyeri | Finsch & Meyer,1885 |
十一 | 嘴镰嘴风鸟属 | —— | Drepanornis | Sclater,1873 |
28 | —— | 黑嘴镰嘴风鸟 | Drepanornis albertisi | Sclater,1873 |
29 | —— | 淡嘴镰嘴风鸟 | Drepanornis bruijnii | Oustalet,1879 |
十二 | 丽色极乐鸟属 | —— | Diphyllodes | Lesson,1834 |
30 | —— | 丽色极乐鸟 | Diphyllodes magnificus | Forster,1781 |
31 | —— | 威氏丽色极乐鸟 | Diphyllodes respublica | Bonaparte,1850 |
十三 | 王极乐鸟属 | —— | Cicinnurus | Vieillot,1816 |
32 | —— | 王极乐鸟 | Cicinnurus regius | Linnaeus,1758 |
十四 | 幡羽极乐鸟属 | —— | Semioptera | Gray,1859 |
33 | —— | 幡羽极乐鸟 | Semioptera wallacii | Gray,1859 |
十五 | 十二线极乐鸟属 | —— | Seleucidis | Lesson,1834 |
34 | —— | 十二线极乐鸟 | Seleucidis melanoleucus | Daudin,1800 |
十六 | 极乐鸟属 | —— | Paradisaea | Linnaeus,1758 |
35 | —— | 大极乐鸟 | Paradisaea apoda | Linnaeus,1758 |
36 | —— | 纽几内亚极乐鸟 | Paradisaea raggiana | Sclater,1873 |
37 | —— | 小极乐鸟 | Paradisaea minor | Shaw,1809 |
38 | —— | 戈氏极乐鸟 | Paradisaea decora | Salvin & Godman,1883 |
39 | —— | 红极乐鸟 | Paradisaea rubra | Daudin,1800 |
40 | —— | 线翎极乐鸟 | Paradisaea guilielmi | Cabanis,1888 |
41 | —— | 蓝极乐鸟 | Paradisaea rudolphi | Finsch & Meyer,1885 |
注:表格信息来源参考。
种群现状
尚未有极乐鸟濒危,不过有3个种类被列为易危种,另有8个种类为近危种。而这些鸟在它们分布範围内的大片区域里仍然可能是安全的,因为那里人类难以进入。但有些种类,包括西巴布亚地区(纽几内亚西部,以前为伊里安查亚)的几个种类尚无任何调查,有待进行客观的评估,有可能其中分布範围有限的数个种类已受到栖息地破坏的威胁。
极乐鸟中最易受威胁的种类或许就是最引人注目的蓝极乐 鸟,因为对这种鸟的生存具有至关重要意义的中部山林因农业发展正日益减少,当然还有人类对它们优美的羽毛的需求。而它们有可能进一步受到纽几内亚极乐鸟的潜在竞争,后者的分布区与蓝极乐鸟分布区的海拔下限相连,且适应性更强。
该科鸟类羽色华美,且具有金属光辉,饰羽亦富于变化。由于此奇丽饰羽,被使用为女士们服饰,在欧洲曾经流行,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有50000只以上输至欧洲,由于滥猎,有些种类则成为稀有种,虽于1920年已禁止输出,但当地原住民却采其美丽饰羽,或极富于变化之尾羽等为装饰品。作为华贵和尊严的象徵,极乐鸟的羽毛也出现在尼泊尔国王的王冠之上。1955年,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加冕时,发现王冠上的鸟羽需要更换,但由于对极乐鸟的狩猎已经被禁止,尼泊尔最终购买了美国海关查获的货物。
鸟类学家们对极乐鸟的研究仍在继续,特别是针对大量的极乐鸟被捕杀製成装饰品出售,给极乐鸟造成的巨大危害性,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如今,极乐鸟作为一种美丽的珍禽,在它们的产地已受到严格保护。人类生活区的扩张、森林採伐以及栖息地的丧失都持续威胁着极乐鸟的生存。
保护级别
极乐鸟科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
近危物种(NT) | 易危物种(VU) | 无危物种(LC) | 备注 |
---|---|---|---|
绶带长尾风鸟、威氏丽色极乐鸟、 淡嘴镰嘴风鸟、长尾肉垂风鸟、 线翎极乐鸟、红极乐鸟、瓦氏六线风鸟、幡羽极乐鸟 | 黑镰嘴风鸟 戈氏极乐鸟 蓝极乐鸟 | 排除列入近危NT和易危VU的品种, 其余30种为无危物种 | IBC所列保护名录仅供参考, 最新信息可按关键字 “Paradisaeidae”搜寻IUCN官网资料库 |
衍生文化
一种色彩艳丽的花也因极乐鸟而得名:南非的极乐鸟花(即鹤望兰)(Strelitzia reginae)属于芭蕉科,美丽的花朵绽放,仿佛极乐鸟在空中飞翔。
曾经有一个传说:有一种鸟,在他出生时就没有脚,所以他不能休息,只能一刻不停的朝太阳升起的地方飞翔,直到体力耗尽,他就撞在荆棘刺上,发出一声欢鸣,那欢鸣和他的鲜血却化成另一只鸟,继续向太阳飞行。这种鸟叫极乐鸟。
传说,极乐鸟是天国神鸟,以天露花蜜为食,飞舞时会发出一阵阵迷人的乐声,它们追逐自由和幸福,一生只落地一次,那便是它们生命的终点和故乡——南太平洋纽几内亚岛。巴布亚纽几内亚人不仅深信这一传说,且引以为豪,将这种色彩鲜艳、带有华丽尾羽的珍奇小鸟作为吉祥物,绘在自己的国旗、国徽、民航客机上,象徵着自由与幸福。
种间杂交
不同品种的极乐鸟之间可能出现杂交行为。进行杂交的极乐鸟看上去相似,并在栖息地上重合,因而混淆了彼此的种类而进行交配。
埃尔温·施特雷泽曼意识到极乐鸟的杂交现象可以解释:为什幺人们描叙到如此多的极乐鸟品种,实际上这些品种却非常稀有。施特雷泽曼检测了大量有争议的样本,并在20世纪20~30年代发表了几篇有关杂交假设的论文。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许多有关极乐鸟的目击记录,如今可普遍视作杂交品种,虽然仍存一些争议,但不把博物馆样本都拿去做基因检测就无法消除各种质疑。
虽然这样一种少数雄鸟使多数雌鸟受精的繁殖机制导致极乐鸟各种类的雄鸟外表进化得各不相同,但其实它们在基因上仍是相当接近的。因此,雄鸟外形明显不同的2个种类在基因上也许是有联繫的,于是当它们相遇时便有可能发生杂交。迄今为止,有记录的极乐鸟杂交现象,属之间的有13次、属内部的有7次,均发生在种类的分布範围和喜居的栖息地出现重叠的区域。由此可见,不仅同一个属内的种类会进行杂交,即使来自不同属的种类,即雄鸟的外形有可能裁然不同,也会杂交。这样,杂交产生的后代长大成雄性成鸟后会继承双亲各具特色的体羽特徵。而许多这样的鸟曾被错误地认为是新的种类(因为大部分仅是基于对一两只个体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