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八八式可能不太知道,但说起汉阳造肯定略有耳闻。汉阳八八式步枪,又称老套筒或汉阳造,由张之洞所建立的汉阳兵工厂获得德国授权生产的1888年式步枪(即Gew 88),是中国生产的第一款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从清末一直到韩战都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步枪之一,在军队服役超过60年,可以说是20世纪国中国军队的代表性武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汉阳八八式步枪
- 研製时间:1896年
- 服役时间:20世纪初
- 国家:中国
- 作业原理:旋转枪栓,双前栓榫锁定,手动
- 全重:4.06千克
- 枪长:1250毫米
- 枪宽:740毫米
- 相容性:Commission Rifle
- 製造厂:兵工署第21工厂
- 枪管长度:29.13"
- 口径:7.92mmx57
- 瞄準具:表尺照门,刀片形準星
- 弹匣容量:单排弹仓,5发,曼里夏式弹匣
- 表尺射程:为1800m
- 原型: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
- 别称:老套筒,汉阳造
简介
渊源
汉阳八八式步枪,俗称“汉阳造”或“老套筒”。
该枪原型为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Gewehr 88或简称Gew 88),由于该枪存在着装弹退弹困难、抽壳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问题,1898年德国军方採用毛瑟1898式步枪将其取代。该型步枪遂转售给土耳其、非洲一些国家和中国的清政府。
基于清政府的洋务派对“毛瑟”品牌的迷信,德国商人谎称1888式步枪为毛瑟步枪,成功地将设计资料和生产机械卖给了清政府。故从1896年开始,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此型步枪,定名为八八式。
基于清政府的洋务派对“毛瑟”品牌的迷信,德国商人谎称1888式步枪为毛瑟步枪,成功地将设计资料和生产机械卖给了清政府。故从1896年开始,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此型步枪,定名为八八式。
1899年江南製造局也开始生产此型步枪,一直到1944年,此型步枪在中国前后生产了将近50年,为当时中国生产时间最长的一种轻武器,也是自清政府的新军到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各个武装部队的轻武器装备的主要枪型。
由于该枪的主要生产者为位于湖北汉阳之汉阳兵工厂,因此一般称之为汉阳造。同时,因前期进口的德国产1888式步枪採用了全长式枪管套筒,国内前期的仿製品也採用了全长式枪管套筒,故其早期枪型也被称之为“老套筒”。
1904年,汉阳兵工厂对此枪进行了改进,去除了枪管的套筒,以上护木取代,刺刀庭改在前护箍下方,其他则参考了德国1898式步枪,改进了照门,通条改放在护木之中等。
汉阳造是中国产量最大使用时间最长的步枪
由于该枪的主要生产者为位于湖北汉阳之汉阳兵工厂,因此一般称之为汉阳造。同时,因前期进口的德国产1888式步枪採用了全长式枪管套筒,国内前期的仿製品也採用了全长式枪管套筒,故其早期枪型也被称之为“老套筒”。
1904年,汉阳兵工厂对此枪进行了改进,去除了枪管的套筒,以上护木取代,刺刀庭改在前护箍下方,其他则参考了德国1898式步枪,改进了照门,通条改放在护木之中等。

意义
由于生产时间长远,民国中国所有的战役此枪几乎无役不与, 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在内。根据当年在新军第八镇(师)21标一个士兵的回忆,当年第八镇的步枪全部是汉阳兵工厂出产。因此,1911年10月10日晚上,程定国所开的第一枪,用的应该是汉阳造,由此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该枪从辛亥革命一直到抗美援朝一直在战场上发挥作用,是中国战争史的一个传奇的神话.
历史
起源
从1895年开始,湖北枪炮厂开始生产此型步枪。一直到1944年21厂改造中正式步枪,本型步枪在中国前后生产了将近50年。
湖北汉阳铁厂的汉阳兵工厂远眺

主要生产者为位于武汉汉阳之汉阳兵工厂,因此一般称之为汉阳造。抗战时其步枪厂于1938年交与21厂,因此从1939年至1944年生产的汉阳造在枪匣上印有卍字厂徽及『汉式』字样。
汉阳造步枪最初为张之洞建立的汉阳兵工厂向德国取得GEW88式步枪授权生产。88式步枪是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枪管外有套筒,因此俗称“老套筒”;88式步枪使用无烟发射药七九口径圆头步枪弹;枪身有外露弹仓,可使用弹夹供弹。于1896年开工生产。1904年对八八式步枪进行了改进,最显着的是去掉枪管外套筒,因为汉阳兵工厂是88式步枪最主要的生产厂,所以也称为“汉阳造”。因是由一个委员会主导研製的因此Gew88也称1888式委员会步枪,军火商人将1888式步枪当成毛瑟步枪推销给中国,事实上该枪的设计过程与生产环节与毛瑟没什幺关係。 因不甚了解一些旧有资料将其归入毛瑟步枪系统。 在清朝末年虽然清廷一度希望将其停产改制元年式步枪(毛瑟1907年式步枪的授权生产版),但是因经费不足因此计画并未执行,而汉阳造步枪也就逐渐生产并配发至两湖新军并持续生产到军阀时代。
民国初期,由于北洋政府并未进行造枪机具更新,因此汉阳兵工厂仍持续製造汉阳造步枪,金陵兵工厂在此时更改设备製造汉阳造步枪,之后由于军阀割据一方,机具更新不但不可能,连生产枪枝的经费也无着落,因此两间兵工厂的步枪生产处于时开时停的阶段;直到1928年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与南京之后两厂生产才逐渐稳定。
中正式步枪製造成功后,国民政府虽一度希望将生产汉阳造的步枪机具修改为製造中正式,但是随后抗日战争爆发使这项计画延后,金陵与汉阳厂也因抗战内迁重庆,在内迁的同时汉阳兵工厂生产步枪的机具移交给21厂(金陵兵工厂改组后代号),使得汉阳造的生产集中在单一厂区,巩县兵工厂步枪部门被炸毁后中正式的产能大幅下降,因此在抗战时期八八式步枪仍在军中占有重要地位,21厂的汉阳造持续生产到1944年厂内机具才完全修改为製造中正式后才告停产,但由于数量庞大且耐用因此仍持续在国内各势力间使用至韩战时期依然可见八八式步枪的蹤影。直到韩战结束后我国经由军援以及自产获得大量苏联新型单兵武器后,八八式步枪才退出现役转为民兵使用到80年代才完全汰除。
原型
“老套筒”、“汉阳造”的原型
“老套筒”、“汉阳造”的原型是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1886年法国陆军装备了全新的“勒贝尔”(Lebel)步枪。这是世界上第一种採用无烟火药的步枪,在射程、精度和威力上全面超越了当时德国毛瑟71/84式步枪。在这样的压力下,德国立即成立了“步枪试验委员会”(Gewhr Prfungs Kommission,简称GPK)。GPK决定自己设计新的枪和子弹,新枪融合了毛瑟步枪、“勒贝尔”步枪、“曼利夏”步枪的技术,新的无烟发射药步枪弹是由瑞士设计的7.92mm无底缘瓶颈弹改进而来。新步枪在1888年11月完成野战试验,GPK建议立即採用。于是威廉二世在1888年11月12日签署了订单,新步枪被定型为88式步枪(Gewhr88,或简称Gew88),全枪长1240mm,空枪重3.9kg,弹仓容量5发,採用漏夹装弹,表尺射程2000m,口径7.92mm。


88式步枪的服役历程并非一帆风顺,首先是新枪刚服役很快就传出了许多关于炸膛的传言,而后又传出了关于无烟火药生产商贿赂政府的传闻,而这家公司正好又是犹太人经营的,一时间此事被德国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把88式步枪讥讽为“犹太步枪”(Judenflinte)。无论是否存在行贿事件,88式步枪确实存在一些致命缺陷,比如装弹退弹困难、容易抽壳失败、容易炸膛等等。于是十年后当毛瑟1898式步枪定型后,88式步枪便马上被其取代。不过直到1915年德军获得足够的98式步枪以前,88式步枪仍在二线部队服役或作为战略储备,并转给其他国家,例如土耳其、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和一些非洲国家。
“老套筒”枪管特写

国内一些资料把88式步枪称为毛瑟1888式步枪,连张之洞的奏疏和国民党兵工署的档案上也是如此。实际上1888式委员会步枪的设计与生产都和毛瑟毫无关係,当88式步枪曝出丑闻时许多德国人都问,为什幺不选择毛瑟来设计新步枪。不过清末的洋务派很迷信“毛瑟”的品质,因此德国人就借用毛瑟的大名谎称88式步枪是毛瑟步枪卖给中国,还把设计和生产机械转让给中国。甚至到了民初时期,德国奸商为了推销库存的委员会步枪还在起劲地骗,如1912年3月16日捷成洋行致民国陆军部函还把委员会步枪称为“最新式毛瑟步枪”。
老套筒”、“汉阳造”的生产及改型
有人不禁会问,“老套筒”和“汉阳造”到底是一种枪还是两种枪,二者有什幺关係?其实从历史渊源和结构性能来讲,“老套筒”和“汉阳造”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老套筒”因其外观而得名,“汉阳造”因其产地而得名。所以凡是在枪管上有全长式枪管套筒的都可以叫“老套筒”,大多数“老套筒”为德国进口,少部分为国内仿製;凡是在汉阳兵工厂仿製的88式步枪,不论有没有枪管套筒都可以叫“汉阳造”,如此一来有一部分枪既可以叫“老套筒”也可以叫“汉阳造”。

1896年汉阳兵工厂正式开始生产“汉阳造”步枪,定为八八式,1899年江南製造总局也开始生产“汉阳造”,至1944年正式停产。“汉阳造”步枪生产了50余年,超过了在中国生产的任何一种武器。1904年汉阳兵工厂对“汉阳造”步枪进行了改进,去掉了枪管套筒,将枪管外径由13.4mm加大到14.8mm;1910年,改回了枪管外径,增加了上护木,将直立式表尺改为与德国1898式步枪相似的固定式弧形表尺,分化由5-20改为1-20,刺刀座也由右侧改到了下方。
“老套筒”枪口特写

1934年民国兵工署曾向德国索要88式步枪的图纸,经对比发现,“汉阳造”相比88式步枪最大的改进仅仅在于去掉枪管套筒,而德国的88式步枪到1914年已有5种改型,并且内部膛线已全面改进,可以发射S型尖弹,此时“汉阳造”的内部依旧没变,只能发射早期的圆头弹。就这样“汉阳造”一路生产下来,历经了中国大大小小的武装冲突,成为了中国兵器史上的一个传奇。
“汉阳造”的总产量由于历经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加之军阀混战和日军侵华时局混乱,无法给出一个确切数字,根据现存的生产记录和文献记载再根据枪号推测,可以确定“汉阳造”的总产量在一百万支以上。
“汉阳造”的总产量由于历经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加之军阀混战和日军侵华时局混乱,无法给出一个确切数字,根据现存的生产记录和文献记载再根据枪号推测,可以确定“汉阳造”的总产量在一百万支以上。
服役历程
近代
1907年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镇(师),湖北编两镇。其装备的轻武器就是“汉阳造”。因此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就是由“汉阳造”打响的。后来的北洋军用的也是“汉阳造”。各路军阀混战时士兵手里也端着“汉阳造”。北伐军用“汉阳造”打军阀。


八一南昌起义也不例外,当时我军的骨干部队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由叶挺独立团扩编的第十一军二十四师,贺龙的第二十军等,其主要轻武器也是“汉阳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不论是红军、地方军阀还是国民党中央军,士兵手里的主要武器仍然是“汉阳造”。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开始缴获到日军“三八大盖”,这是八路军、新四军手中最好的步枪,但很难缴获,往往被上级调走配给精锐部队。因此地方抗日武装和我军一般部队的主要武器还是“老套筒”、“汉阳造”,直到日本投降后我军才从日军手中接收了大量的三八式步枪。
1938年在胶东抗日根据地曾小批量仿製过“汉阳造”,1939年晋冀豫根据地也小批量仿製过。1940年晋冀豫根据地兵工厂开始生产由刘贵福设计的“八一”式步枪,共生产了8700支,其设计原型也是“汉阳造”。
1935年国民党兵工署第十一厂开始生产中正式步枪,中正式虽比“汉阳造”先进但无奈两年后抗战全面爆发,随着日军的步步紧逼,兵工厂的搬迁极大影响了中正式的产量。因此除少数中央军部队外,“汉阳造”仍然是国民党部队抗战的主要武器。就连日军也将缴获的“汉阳造”改造成训练枪,供各级学校军训使用。伪军更不用多说也装备“汉阳造”。
1935年国民党兵工署第十一厂开始生产中正式步枪,中正式虽比“汉阳造”先进但无奈两年后抗战全面爆发,随着日军的步步紧逼,兵工厂的搬迁极大影响了中正式的产量。因此除少数中央军部队外,“汉阳造”仍然是国民党部队抗战的主要武器。就连日军也将缴获的“汉阳造”改造成训练枪,供各级学校军训使用。伪军更不用多说也装备“汉阳造”。
现代
直到抗战结束“汉阳造”一直是中国士兵的主要武器。到解放战争时期,仍有许多解放军战士使用汉阳造,甚至在韩战初期,还有志愿军战士使用“汉阳造”与“联合国军”在冰天雪地中拼杀。
我军换装苏式武器后,“汉阳造”继续在民兵和警察部队服役。
我军换装苏式武器后,“汉阳造”继续在民兵和警察部队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