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金线,网友自造的成语,类似班门弄斧的意思,主要用以文学领域,表示一个文学水平差的人,拿着自己的线到处评论别人的文学水平。
简介
冯唐金线,最早源于作家冯唐关于韩寒代笔门写的文章《大是》。他在文中写道:“文学的标準的确很难量化,但是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虽然知道这条金线的人不多,但是还没死绝。这条金线和销量没有直接正相关的关係,在某些时代,甚至负相关,这改变不了这条金线存在的事实。君子可以和而不同,我的这些想法,长时间放在肚子里。”
2012年5月2日,王小波的夫人@李银河发微博称:“昨晚与冯唐相聚畅谈。他对小波文字的评价我一开始看了觉得有些不舒服,但是我知道在他心目中小波的文学是上了他心中的那条“金线”的。他只是觉得小波对中国古文字的韵味把握稍差。小波自承其文字师承是王道乾、穆旦、傅雷等诗人和翻译家,而拥有一个仅仅属于他的文字风格才是一个成功作家的标準。”
由于这两次事件,使得冯唐金线论,在网路上被热议,甚至有网友将其列为网路新成语。
网路成语
新浪微博网友@建业大国的微博:“成语“冯唐金线。类似班门弄斧的意思,主要用以文学领域,表示一个文学水平差的人,拿着自己的线到处评论别人的文学水平。”
造句:@衣锦夜行的燕公子:“活学活用来造句:今日新浪娱乐新闻称美剧豪斯绝望主妇等大结局皆因为美国编剧水平差胡编乱造写不下去了,颇有点冯唐金线的意思。”
网友热议
@夏商:小说作为一门手艺,确实有金线,即它的专业高度。但中国有资格以金线自诩的小说家真不多。我读过《不二》,平心而论,除了对佛教的解构有点意思,通篇语焉不详故弄玄虚。作者之所以有点名声,基于妇科博士与麦肯锡的经历符合了当下社会审美,加上北京扎堆小圈子的互捧臭脚。小聪明是有的,离金线远着呢。
@吴川土匪:夏商所言甚是。冯有小聪明,但缺大智慧。他的书可以很畅销,人也可以很受欢迎,但他的作品离他自己说的金线也还很远。读他的书当时是可以获取一些快感,但阅读过后,真正能让人记起的东西实在不多。
@来源爱说笑:冯唐近来是被消费过度的光景,毕竟是个难得的人物,甚得小清新和吊丝共同垂青。只是自古文无第一,金线不金线的劳什子,只怕这位没听过有什幺作品的作家,三言两语也并无甚意义。想着当年巴尔扎克,或是巴金在者,倘或点评一番,也不负了恩泽。
@宝中堂:我不认为有什幺金线,这不是说客观上没有好坏之别,而是用专业化这种同质性要求去规範异质性,个体性很强的文学写作本身就很荒诞。好小说之好,是家族相似的多元特质的结合,天生具有开放性,永远无法预期一部好的小说“应该”是什幺样子的。因为很可能在违反很多预期之余带给你一种有价值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