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实力榜是第一份评选中国当代最具文学价值的实力派作家排行榜,由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策划发起,包括朱大可在内的十位文化评论家组成专家提名团,以公开提名的方式推选上榜作家,再经过读者广泛投票的方式最终评定。以此弥补作家富豪榜只重数字,“不重作品价值的缺憾。”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作家实力榜
- 提出者:吴怀尧
- 提出时间:2007年
- 适用领域範围:中国当代最具文学价值的实力派作家
榜单简介
中国作家实力榜是第一份评选中国当代最具文学价值的实力派作家排行榜,由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策划发起,包括朱大可在内的十位文化评论家组成专家提名团,以公开提名的方式推选上榜作家,再经过读者广泛投票的方式最终评定。2007年9月11日,第一届中国作家实力榜的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办,共选出了58名作家上榜,其中作家莫言以9票高居榜首,余华、史铁生、阿来和王安忆以6票同居次席,引发广泛关注。
榜单背景
“全国热议作家富豪榜,在铺天盖地的讨论中,我发现有不少读者哀叹纯文学的没落。中国作家富豪榜是以版税收入为标準,那幺能不能有一份忽略商业价值不计,仅就文学价值而言的文学榜单?让公众用最短的时间认识那些默默创作为文学作出重要贡献的实力派作家?”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表示,自己策划并发起作家实力榜,就是想以此弥补作家富豪榜只重数字,“不重作品价值的缺憾。”
十大评审
十大评审的选定:通过收集国内各大出版社编辑的提名,最终选取十位文学评论家作为《中国作家实力榜》的专家评审团。作为文学评论家的他们,既然能得到超过五十位知名文学编辑的认同和推崇,那幺被他们提名的作家,理当能代表汉语文学的尊严。
评审名单:

朱大可(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张闳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葛红兵(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三坡(着名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
解玺璋(知名学者,曾任同心出版社副总编)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白烨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建军(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唐晓渡(诗歌批评家,北大新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榜单排名
中国作家实力榜
出品人:吴怀尧
9票(1人):莫言
6票(4人):余华、史铁生、阿来、王安忆
5票(5人):北村、北岛、苏童、阎连科、贾平凹
4票(3人):格非、多多、铁凝
3票(7人):韩东、王朔、林白、陈忠实、张炜、韩少功、于坚
2票(7人):残雪、翟永明、范稳、李锐、张承志、刘亮程、东西
1票(31人):朱文、陈希我、阿城、毕飞宇、叶兆言、都梁、邵燕祥、张万新、西川、刘震云、朱朱、董立勃、陈染、阎真、张洁、刘恆、曹文轩、钟鸣、魏微、章诒和、李亚伟、陈东东、孙惠芬、李佩甫、麦家、胡发云、高尔泰、宗璞、杨显惠、红柯。
强烈反响
新京报
“作家富豪榜”后又推“实力榜” 莫言高居榜首
本报讯 (记者姜妍) 继2006年发布了引起热议的《中国作家富豪榜》后,吴怀尧昨日又策划推出了《中国作家实力榜》,由包括朱大可(blog)在内的十位文学评论家共选出了58名作家上榜,其中莫言以9票高居榜首,余华、史铁生、阿来和王安忆以6票同居次席。
朱大可:主流作家都处于衰退期
本次活动参与评选实力作家的十位文学评论家分别是朱大可、谢有顺、白烨、张闳等,每个人可以任意选择10名自己认为最具实力的中国当代作家。
朱大可说,进行这个评选首先不能混淆概念,作家的实力、影响力和赚钱的能力是三个不同概念,有实力的作家在今天未必最有影响力,他认为製作这样一个榜单,要比之前的中国作家富豪榜有很大飞跃。
朱大可曾经炮轰中国文坛成为一个垃圾场,对此他解释说,因为主流作家都处于衰退期,包括以9票问鼎的莫言在内,衰退是每个作家都会面临的问题。朱大可认为80后作家没得奖不奇怪,因为中国文坛的后继力量薄弱,儘管他们市场号召力很强,但是市场的胜利并非文学的胜利。朱大可还表示,“作家实力榜是总结过去,没有显示未来,让80后拿自己的作品去和老一辈作家最好的作品去比,也是不现实的。”
北村:作家实力与影响力不一致
在这份58人的大名单中,诗人多多以4票与格非、铁凝并列位于第11位,80后的作家无一人入选。
朱大可对多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果有一天,像多多这样的诗人能够排名靠前了,中国的文学素质就有飞跃了。”
由于这个58人大名单将会被挂上排行榜接受公众投票,公众投票结果最终决定这份榜单的终极结果,因此朱大可称自己比较担心网路上出来的结果和专家的评选结果会存在较大差异,从实力排行转变成了影响力的排行。
与苏童、北岛、阎连科、贾平凹共同排名第六的北村在提及这个榜单时,认为作家们不应该太在意这样的评选,最终的结果作家很难控制,作家的实力和影响力是不一致的,而每个人最大的市场是在心灵深处。
南方都市报
作家实力榜与作家富豪榜区别不大
赵勇(作者系北师大文学院教授)
中国作家富豪榜出炉之后,笔者曾撰文做过分析。没想到半年多之后,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又策划推出了《中国作家实力榜》。既然我对“富豪榜”曾说三道四,如今也应该对“作家实力榜”道四说三,这样才显得对称。
据报导,作家实力榜单上的作家是由10位评论家提名产生的,而最终的实力派作家如何排序,要由读者投票决定。提名本身就是一种排除,所以像海岩、80后作家并不在榜单之列。这意味着无论他们有没有实力、有多大实力,都已被事先排除在投票範围之外。这也表明,评论家在今天已可以体现出一种权力,他们能够以“文学性”之名把那些不三不四的作家挡在外面。
本文没有为落选的作家鸣冤叫屈的意思,而只是想就已经出现的榜单发表点看法。据吴怀尧讲,在“富豪榜”上暴富的作家不等于知名的作家,更不代表实力作家,畅销的作品不等于经典的作品。“对比作家富豪榜和实力榜,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就更多了。”吴怀尧的说法让我意识到,这两张榜单其实是值得比较的。于是我查看“作家富豪榜”,结果还真有了点意想不到的发现。
我的发现很简单,就是觉得这两张榜单其实区别不大。因为“作家富豪榜”中排名前三的余秋雨、二月河、韩寒已被评论家作为不三不四的作家事先拿掉了,而像排名第七的易中天作为作家本来就不三不四,自然不可能在评论家的提名之列,所以,这些作家大可忽略不计。我们只是比较一下两张榜单中的“纯作家”(套用“纯文学”之概念)便可发现,上了“作家实力榜”的作家,也大都在“作家富豪榜”上占有一席位置。
比如,“作家实力榜”上高居榜首的莫言(9票),在“富豪榜”上排名第20,“作家实力榜”上得6票的余华和阿来,在“作家富豪榜”上与莫言相伴左右(分别排名第19和第21)。而一些在“作家实力榜”上得票较多的作家如苏童、贾平凹、铁凝、陈忠实等,也没有在“富豪榜”上名落孙山。当然,还有一些实力派作家没能在那个“富豪榜”单中现身,这是因为“作家富豪榜”只评出25人,而被“实力榜”提名的却有58人。如果加大“作家富豪榜”的评选力度,是不是就会有更多的实力派作家在“作家富豪榜”上留下大名?
如果以上的比较和推测大体準确,我们便可以形成如下结论:在今天,具有“实力”的作家同时也是具有“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作家。虽然评论家指出,“实力”和“影响力”、“市场号召力”不是一回事,但我的看法是这两者正在合二为一。
那幺,指出这一点有什幺意义呢?在评论家的表述中,“实力”是与作品的“文学性”发生关联的一个概念。说一个作家有“实力”,意味着他的作品中的“文学性”更加充分,这样的作品也更有成为“纯文学”的资格。而“市场号召力”则总是与作品的“可读性”、“好看性”、“娱乐性”等等联繫在一起,无形之中,这个概念成了“通俗文学”的重要标誌。在“实力”与“市场号召力”的二元对立中,前者代表着作家的潜力和文学的魅力,后者则暗示着作家的进项和文学可能带来的滚滚财源。职是之故,在评论家眼里,前者褒义多多而后者贬义不少。比如,说海岩是一个很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家,我看就不是夸讚之词。
然而,“实力”与“市场号召力”的合二为一,却体现了一种新动向。一般来说,一个作家具有了某种“实力”,他也就拥有了某种“市场号召力”。出版商为了把这种“市场号召力”转化为资本和利润,便会盯住那些实力派作家不放,催着他们生产出更多可以投放市场的文学产品。出版社的朋友不时会告诉笔者,某某作家的作品还在肚子里怀胎,却早已被某家出版社订购。在“市场号召力”的诱惑下,实力派作家自然也不含糊,他们加快了生产的进度和力度:中短篇三天两头来一个,长篇巨製一年半载弄一部。这种小车不倒只管推,多拉快跑大跃进的工作态度固然可敬,但问题是,当他们的“市场号召力”指数直线上升时,“实力”係数却在逐渐下跌。依我看,这正是“二力”相爱相亲留下的后遗症。
参加这次提名的评论家朱大可说:主流作家都处在一个衰退期,9票居首的莫言也不例外。我觉得我是能够同意这种说法的。我想补充的一点是,衰退也许只是一个表面症候,“市场号召力”损坏了他们的“实力”才是根儿上的原因。
民主法制报
中国作家排行榜还将排什幺
本报记者 李梦娟
“中国作家富豪榜”引起文坛振动。有人认为,它揭示了中国作家的生存状态;有人认为,如果只盯着作家们的口袋,根本看不到文学的希望。“中国作家实力榜”与“中国作家富豪榜”出自一人之手,23岁的吴怀尧。
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表示,製作“实力榜”是对“财富榜”的补充,以弥补其缺憾。
“中国作家富豪榜”公布以后,吴怀尧听到了让他感到“意外”的声音:一些评论者将这一榜单解读为“为作家的成功度进行排名”,抑或是“反对通过该榜单以财富衡量作家的文学成就”。
这给了他两点启示:“其一,关心作家的文学成就者大有人在;其二,既然关心者众,何不就此打造一个《中国作家实力榜》?”于是,又一个关于作家的排行榜出炉了。
作家上榜
据了解,“中国作家实力榜”採用专家团提名,由网友读者打分的评选办法评定。专家团由十位国内着名文学评论家组成,朱大可、何三坡、张闳、谢有顺、葛红兵、解玺璋、陈晓明、白烨、李建军、唐晓渡位列其中。
“中国作家实力榜”共有58位作家上榜。莫言位居榜首,余华、史铁生、阿来、王安忆等作家因多位专家提名而暂时位居排行榜前列。
记者从排行榜网站上看到,作家每被专家提名一次即可获得1000分,而网友对上榜作家的打分範围是1~5分。
谈起这次评选的公正性,吴怀尧告诉《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通过专家提名,网友票选的形式会更公正。“虽然专家的意见很重要,却无法代表每个人,毕竟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排行榜,而且不尽相同。正因为如此,我们将决定上榜作家最终名次的打分权交到读者手上,强调每一个人的发言权。”
一位读者表示:“萝蔔白菜各有所爱,评选结果可能会众口难调。”对此,吴怀尧告诉记者:“我尊重每个读者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榜主要是由国内十位顶尖文学评论家提名的,被他们提名的作家,理当能代表汉语文学的尊严。这些文学评论家的鉴赏能力比读者更专业,读者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反对意见。”
对于经过网路票选后最终的排名,文学评论家朱大可认为,可能与排名存在很大差异,专家和公众对文学的理解存在不同。他戏称:“有可能专家提名的最后一名成为第一名”。
吴怀尧告诉记者,网路票选活动将持续到年底。届时将公布最终排行。
实力与影响力
朱大可认为:“现在大家混淆了三个概念,作家的实力、影响力和赚钱的能力。影响力和赚钱的能力密切联繫,但实力包括心灵的力量和话语的力量,是二者完美的结合。有实力的作家和有影响力的作家不能简单的相提并论。”他担心,这个榜会不会偏离“实力”的概念,变成有影响力作家的排名。他希望制榜人在制榜过程中要不断完善,“但这与富豪榜相比,是一个大大的飞跃,因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财富衡量一个作家。”
对于“中国作家实力榜”,上榜作家北村评价道:“80年代作家实力可能和影响力一致,但现在是不一致的。”“实力对评价作家来说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概念。实力作用在读者身上,读者心中自然明了,当然作家本身的把握控制是他们心灵的力量,这个力量最为庞大、有力。如果每个评选的人和每个上榜的人都用心灵来沟通的话,最大的市场是在心灵深处的市场。”
对于专家提名的上榜作家排名,北村表示,他不尽认同。至于究竟哪些作家的排名不认同,北村认为不便透露。
吴怀尧表示,公众不仅仅是关心这些上榜数字,更是对与这些数字对应的具体作品的价值提出质疑。“其实这也是我策划‘中国作家实力榜’的目的所在。”吴怀尧说,“在作家富豪榜’上暴富的作家不等于知名的作家,更不代表实力作家,畅销的作品不等于经典的作品。对比作家富豪榜和作家实力榜,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就更多了。”
此次制榜,吴怀尧还有更多的考虑。他告诉记者:“有些作家,真正用心写作,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却没有卖出去几本书,没得到市场肯定,他们对自己的创作产生了怀疑。这次推出作家实力榜,对他们来说是个鼓励。”
对于读者来说,“现在很多读者,他们想看好的作品,却没有途径。书店里卖的都是畅销书,没有人告诉他们谁的作品有文学价值。其实这次制榜,实际上是给读者上了一次文学课,开了阅读书目。”
衡量标準
“与‘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相对量化不同,‘中国作家实力榜’显得抽象。”吴怀尧告诉记者,衡量作家实力的标準,不同的专家也有不同的看法。
朱大可认为:“衡量作家实力的标準不是作品的多寡,最重要的标準是文学性。”他告诉记者,他这次提名的专家主要是80年代以来对文学有积极贡献的,并且有积极写作态度、保持创作的作家。“这个榜代表的不是作家现在的实力也不是未来的实力,他只是一个纪念碑,说明文学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是一个‘缅怀’的榜。这个榜上大部分作家处于衰退期,这对作家是不可避免的状态。”
文学评论家何三坡告诉《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这次评选是建立在对众多作家作品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值得推荐的就这些了,目前没有人再能超越他们。”至于他评选的具体标準,何三坡认为,作品要符合我们的审美,它必须是美的,究竟什幺是美,这个很难向读者言表。
何三坡表示:“作家分为文学的和商业的。商业作家不注重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他们的作品通常供人消遣。而文学作家注重的是文学上的写作能力,他们关注当下人的生存面貌,有对人生的思考,对人内心情感的描写。”“金庸就是一个商业作家,这次的中国作家实力榜评选的是文学作家,如果有中国商业作家榜,我们肯定提名金庸。”
在这个榜单上,不仅一些着名作家榜上无名,而一些不为读者所熟知的名字出现在突出的位置。例如,诗人多多,他排名11。对此,朱大可认为,我国是个诗歌大国,80年代后诗歌被边缘化了,这也影响到诗人在作家当中的位置。“如果这次排行能把北岛和多多重新提到重要位置,那幺就把诗歌又提到一个重要位置,读者的整体文学鉴赏能力也提高了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