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魏国国君魏惠王和秦国国君秦惠文王曾经因故改元,分别称之为后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后元
- 君主:魏惠王
- 时间:前335年-前319年
- 君主:秦惠文王
- 时间:前324年-前311年
魏惠王纪年
概括
魏惠王后元元年(前335年,一说为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改元。
纪年
传统纪年 | 公元纪年 | 乾支纪年 |
后元元年 | 前335年 | 丙戌 |
后元二年 | 前334年 | 丁亥 |
后元三年 | 前333年 | 戊子 |
后元四年 | 前332年 | 己丑 |
后元五年 | 前331年 | 庚寅 |
后元六年 | 前330年 | 辛卯 |
后元七年 | 前329年 | 壬辰 |
后元八年 | 前328年 | 癸巳 |
后元九年 | 前327年 | 甲午 |
后元十年 | 前326年 | 乙未 |
后元十一年 | 前325年 | 丙申 |
后元十二年 | 前324年 | 丁酉 |
后元十三年 | 前323年 | 戊戌 |
后元十四年 | 前322年 | 己亥 |
后元十五年 | 前321年 | 庚子 |
后元十六年 | 前320年 | 辛丑 |
后元十七年 | 前319年 | 壬寅 |
大事记
前335年(后元元年)
齐与魏会于甄。
魏惠王改元称一年。
前334年(后元二年)
魏惠王採用惠施的主张,率领韩国国君和其他小国国君到齐徐州(山东滕县东南)与齐威王相会,尊齐威王为王,同时齐承认魏惠王的王号,企图共分霸业,缓和魏、齐矛盾。
前333年(后元三年)
魏国人张仪入秦为客卿。
秦败魏于雕阴。
苏秦说燕、赵、韩、魏、齐、楚联合以抗秦,苏秦相六国。
前332年(后元四年)
魏以阴晋与秦为和,秦命名宁秦(今华阴)。
秦惠文王使犀首(公孙衍)期齐、魏,与共伐赵,以败从约,苏秦去赵,从约皆解。
齐魏联军伐赵,赵决黄河水灌齐魏联军,乃去。
前330年(后元六年)
秦围魏焦、曲沃。魏割河西之地与秦。
前329年(后元七年)
秦渡河取汾阴、皮氏,围焦,降之,与魏会于应。魏败楚于陉山。
连横家张仪任秦“大良造”,极力怂恿秦国攻魏,是年出兵攻占了魏的曲沃(山西闻喜县东)、平周(山西介休县西)两地。此举对其他各国威胁很大,为了联合对付秦国的进攻,因而山东各国中出现了由公孙衍倡导的合纵策略。
前328年(后元八年)
魏纳上郡十五县(包括少梁)献秦。魏取楚陉山。
前327年(后元九年)
秦归魏焦、曲沃二地。
前326年(后元十年)
秦、楚、燕、齐、魏各出锐师万人,如赵会葬。
前325年(后元十一年)
魏惠王会韩宣惠王于巫沙,尊韩宣惠王为王。
前324年(后元十二年)
魏惠王会齐威王于平阿。秦相张仪将兵伐魏取陕,出其人与魏筑上郡塞。
前323年(后元十三年)
魏惠王会齐威王于甄。
楚败魏于襄陵(河南睢县西),取八邑。
秦派张仪与齐、魏大臣在齧桑会盟。
公孙衍约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
前322年(后元十四年)
张仪自秦回魏为魏相,逐惠施。
秦攻取魏曲沃。
韩、魏之太子朝秦。
齐田婴朝魏。
前319年(后元十七年)
魏逐张仪回秦,改用公孙衍为相。齐、楚、燕、赵、韩等国支持公孙衍为魏相。
出生
前320年(后元十六年)——公孙龙诞生
逝世
前320年(后元十六年)——齐威王薨
前319年(后元十七年)——魏惠王薨
秦惠文王纪年
概括
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24年),秦惠文王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改元为后元(更元)元年。
纪年
传统纪年 | 公元纪年 | 乾支纪年 |
后元元年 | 前324年 | 丁酉 |
后元二年 | 前323年 | 戊戌 |
后元三年 | 前322年 | 己亥 |
后元四年 | 前321年 | 庚子 |
后元五年 | 前320年 | 辛丑 |
后元六年 | 前319年 | 壬寅 |
后元七年 | 前318年 | 癸卯 |
后元八年 | 前317年 | 甲辰 |
后元九年 | 前316年 | 乙巳 |
后元十年 | 前315年 | 丙午 |
后元十一年 | 前314年 | 丁未 |
后元十二年 | 前313年 | 戊申 |
后元十三年 | 前312年 | 己酉 |
后元十四年 | 前311年 | 庚戌 |
大事记
前324年(后元元年)
秦相张仪将兵伐魏取陕,出其人与魏筑上郡塞。
秦惠文王初更年。
前323年(后元二年)
秦派张仪与齐、魏大臣在齧桑会盟。
前322年(后元三年)
张仪自秦回魏为魏相,逐惠施。
秦攻取魏曲沃。
韩、魏之太子朝秦。
前321年(后元四年)
张仪复相秦。
前320年(后元五年)
秦伐义渠。
秦惠文王北游戎地,至河上。
秦取曲沃、平周。
前319年(后元六年)
魏逐张仪回秦,改用公孙衍为相。齐、楚、燕、赵、韩等国支持公孙衍为魏相。
秦攻取韩鄢。
前318年(后元七年)
魏、赵、韩、楚、燕五国在魏相公孙衍(又称犀首)的策划下,楚怀王为从长,合纵攻秦。
秦使庶长疾迎击,大败联军于函谷,斩首八万一千余级,五国皆引兵而归。
秦以乐池为相。
前317年(后元八年)
和秦交战的五国,由于利害关係不同,楚、燕两国对合纵不热心,没出兵,实际上只有韩、赵、魏三国与匈奴和秦交战于修鱼(河南原阳西),联军被打得大败,秦得韩将䱸、申差,败赵公谒、韩太子奂,八万多人被消灭。第一次的“合纵”便以失败而告终。
张仪说服魏襄王背弃“纵约”,与秦结盟,又回秦为相。
前316年(后元九年)
巴、蜀相攻,各告急于秦,秦使张仪、司马错伐蜀,亡蜀,灭巴。
秦攻赵中都、西阳。
前315年(后元十年)
秦攻取韩石章。
秦伐赵,败赵将军英。
前314年(后元十一年)
秦攻取义渠二十五城。
秦封公子通于蜀,以陈壮为相,置巴郡,以张若为蜀国守,以秦民万家实之。
秦拔魏曲沃而迁其人。
秦樗里疾攻魏,降焦。
秦败韩师于岸门,斩首万级,韩太子仓质于秦。
前313年(后元十二年)
秦相张仪使楚,诈许楚怀王商于之地六百里,使楚与齐绝交。
秦将樗里子攻取赵蔺,虏赵将赵庄。秦公子繇通封蜀。秦王、魏王会于临晋,魏立公子政为太子。
前312年(后元十三年)
楚攻韩雍氏,秦助韩反攻楚。
秦使魏章、樗里疾、甘茂与楚于丹阳(河南淅川县)大战,斩首八万,楚败,虏屈匄,秦取汉中。
楚被取地六百里,被俘七十余万人,秦置汉中郡。
继而楚又调集军队向秦反击,一直打到秦的蓝田,但因孤军深入,秦国一反击,楚军大败。
韩、魏闻楚困,南袭楚至邓,楚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求和于秦。
魏与秦击燕。
前311年(后元十四年)
秦攻楚,取召陵(河南漯河市东)。
张仪再次出使楚国,通过收买楚怀王的嬖臣靳尚、宠姬郑袖,使楚国与秦结盟。
张仪又到韩、齐、赵、燕等国,倡导“连衡”,以拆散各国抗秦“合纵”联盟,使各国对秦屈服。
蜀相庄杀蜀侯。
出生
前320年(后元五年)——公孙龙诞生
前313年(后元十二年)——荀况诞生
逝世
前320年(后元五年)——齐威王薨
前319年(后元六年)——魏惠王薨
前315年(后元十年)——周慎靓王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