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无棘腔鳄

2019-10-08 20:17:47 百科
无棘腔鳄

无棘腔鳄

无棘腔鳄(Stomatosuchus inermis),曾出现在白垩纪的北非,体长10米,重约4吨,有着像鹈鹕的大嘴。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无棘腔鳄
  • 拉丁学名:Stomatosuchus inermis
  • 分布区域:北非
  • 出现时间:白垩纪

发现

20世纪10年代初,德国古生物学家恩斯特·斯特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来到埃及。对于这个陌生的国家,斯特莫决定以亚历山大港为基地,进行三次探险。探险队一路向西,前往撒哈拉沙漠中的拜哈里耶绿洲,传闻在那里发现了巨大的骨头!当斯特莫于1911年初来到目的地时,他很快就发现了很多巨大的化石,其中包括有长度超过1米的股骨,还有巨大的外形特别的头骨。绿洲中的发现让斯特莫兴高采烈,他立即将发现的化石装箱登船运回德国,这些化石最终陈列在德国南部慕尼黑的慕尼黑古生物博物馆(Paläontologische Museum München)中。
德国科学家斯特莫,棘龙和无棘腔鳄的发现者德国科学家斯特莫,棘龙和无棘腔鳄的发现者
1915年,斯特莫经过对化石的研究首先命名了大名鼎鼎的棘龙,这可是已知最大的肉食性恐龙了。在发现的众多化石中,斯特莫还注意一个巨大扁平的头骨,外形如同长条形的盖子。已经一番研究,斯特莫认为这个“长条盖子”属于某种巨大的史前鳄类,于是他建立了腔鳄属(Stomatosuchus)。腔鳄的属名“Stomatosuchus”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大嘴巴的鳄鱼”,属名形象的展示了它巨大的嘴巴。腔鳄的模式种名为无棘腔鳄(S. inermis),模式种意为“没有武器”,代表其嘴巴中的牙齿对大型动物没有杀伤力。从属种名上看,我们通常称呼的是无棘腔鳄实际上是腔鳄模式种的全称。

体型

无棘腔鳄是一种大型的史前巨鳄,儘管只发现了头骨,但是根据今天鳄类的头身比,古生物学家推测其体长超过10米,体重约6吨。
科学家模拟无棘腔鳄与人类对比科学家模拟无棘腔鳄与人类对比
与着名的恐鳄和帝鳄不同,无棘腔鳄长有一张搓板脸。无棘腔鳄的头骨如同长条形的搓板,外形规整,其鼻子长在圆钝的吻部,一对眼睛长在脑袋顶上。在无棘腔鳄宽大的上颌中长有两排只有2-3厘米长的小牙齿,下颌可能也长有相同的小牙齿。无棘腔鳄的下颌非常细,如同马桶的垫圈,上面可能没有牙齿。细长的下颌骨与具有很好弹性的肌肉组织和皮肤相连,最终在其喉咙处形成了一个类似鹈鹕的大皮囊。与今天的鳄类一样,无棘腔鳄的身体臃肿,四肢较短,身后长有粗大的尾巴。在无棘腔鳄的脖子、背部和尾巴上长有坚硬的骨片,这些骨片能够保护它免遭其他掠食者的攻击。
体长达10米的无棘腔鳄,但却是无害的大家伙体长达10米的无棘腔鳄,但却是无害的大家伙

生活特性

无棘腔鳄生存于距今1亿年前至9400万年前白垩世的非洲北部,其栖息地位于海陆交汇的位置。与无棘腔鳄生存在一起的动物包括有肉食性棘龙、鲨齿龙、三角洲奔龙,植食性的潮汐龙、埃及龙等,此外还有各种鱼类、海龟、爬行动物和翼龙等等。 别看无棘腔鳄的体型巨大,但对于大型动物来说却是无害的。当大型动物来到水面或者海面的时候,无棘腔鳄会懒懒的趴在沙滩上晒太阳,或者是在水中寻找食物,它绝对不会突然冲出来,长着大嘴巴把其他动物拖入水中。
无棘腔鳄无棘腔鳄
无棘腔鳄会在浅海中慢慢前进,当它发现靠近水面的鱼群时会从海底快速向上冲去,在靠近鱼群的瞬间张开大嘴,将小鱼吸入嘴中。此时无棘腔鳄下颌和喉咙处的大皮囊会容纳大量的食物和海水,它会将海水排出,将小鱼小虾吞到肚子中去。无棘腔鳄的捕食方式与今天的鬚鲸很像,于是它们便有着“中生代鬚鲸”的外号。
儘管体型已经超过10米,可以进入史前巨鳄俱乐部了,但是无棘腔鳄与恐鳄、帝鳄、普鲁斯鳄相比,一点都不恐怖。无棘腔鳄根本伤不了其他大型动物,因此对于同时代的恐龙来说基本上是无害的。无棘腔鳄不但无害,而且在成长期还很容易遭到攻击。由于没有锋利的牙齿和强有力的咬合力,年幼的无棘腔鳄缺乏反击能力,当遭到食肉恐龙和其他掠食者攻击的时候,只有潜入水中逃跑。当无棘腔鳄完全长成之后,其巨大的体型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
无棘腔鳄属于爬行动物,鳄形超目,无棘腔鳄科(Stomatosuchidae),除了无棘腔鳄,该科下还有薄饼鳄属(Laganosuchus)。所有的无棘腔鳄科(其实只有两个属)都生活在森诺曼阶的非洲北部,它们是特殊的食鱼鳄。

毁于人类战火

当无棘腔鳄的化石被研究之后,其被保存在博物馆之中。儘管有大门、栅栏、墙壁、柜子的保护,但是仅有的无棘腔鳄的头骨化石却没能躲过人类战火涂炭。1944年4月27日,身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在各条战线上都节节败退,美国第八航空队的近千架重型轰炸机对慕尼黑进行了猛烈的轰炸。慕尼黑古生物博物馆在轰炸中被炸弹命中,博物馆连同其中的宝贵化石都被炸上了天,无棘腔鳄的化石也没能倖免,一同灰飞烟灭的还有第一具棘龙化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儘管来自各国的古生物学家在埃及北非地区进行持续不断的古生物考察和发掘,但是再也没有发现无棘腔鳄的化石,这种史前巨鳄就这样被人类又“灭绝”了一次。
被炸毁的慕尼黑博物馆无棘腔鳄的化石也被毁被炸毁的慕尼黑博物馆无棘腔鳄的化石也被毁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