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新生儿胃穿孔

2019-03-06 02:26:25 百科

新生儿胃穿孔

新生儿胃穿孔为小儿外科罕见的急腹症,据国内文献报导,占新生儿外科急诊的2%~3%,多发生于生后头几天的早产儿,多由于先天性发育缺陷导致胃壁肌层薄弱或缺损,也可继发于其他原发病或围产期因素如感染、营养不良等。病死率高,近年来因随着外科及麻醉技术的发展,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支持疗法,病死率已有显着下降。

基本介绍

  • 英文名称:neonatal gastric perforation
  • 就诊科室:新生儿科
  • 多发群体:早产儿
  • 常见病因:胃壁肌层缺损,胃壁局部缺血,胃酸度过度增高,过早开奶等所致

病因

1.胃壁肌层缺损
胚胎髮育过程中胃壁环形肌、斜行肌和纵形肌发生髮育障碍、停顿,即可形成胃壁肌层缺损。这是发生胃穿孔的最主要原因。
2.诱发因素
出生前后窒息致胃壁局部缺血,血运障碍,使黏膜肌层缺损;生长抑素及胃泌素增高,胃动素下降,影响胃蠕动,使胃扩张、胃酸度过度增高,过早开奶等,均会继发胃内压升高导致破裂。

临床表现

1.生后一般情况好,无明显前驱症状,常在生后2~5天发病,也有早至第2天或晚至第8天发病者。
2.起病急,突然出现急腹症表现。最初表现为拒食、呕吐、哭声小、精神萎靡等,随之出现进行性腹胀、呼吸困难、发绀、呕吐加重带血或咖啡样物、便血。
3.腹部呈球形膨隆,腹壁静脉怒张、皮肤发红髮亮、压痛,肝浊音界消失,继续加重出现肠鸣音消失、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等。

检查

1.腹部X线检查
立位平片可见到两侧膈肌上升,膈下大量游离气体。低出生体重儿自发性胃肠道穿孔早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或X线徵象,应定时反覆摄片。
2.腹腔穿刺术
了解腹腔是否有游离气体。

诊断

1.病史
新生儿尤其早产儿,生后3~5天突然出现持续进行性腹胀,伴呕吐、呼吸困难、发绀,肝浊音界消失,肠鸣音消失,即应高度考虑本病。
2.腹部立位X线
出现膈下游离气体。
3.腹腔穿刺
抽出大量气体。

治疗

1.已经诊断为胃穿孔时,应在短时间内做好术前準备,包括禁食、插胃管排气减压、纠正脱水、控制休克、抗感染、腹腔穿刺等。
2.手术应儘量简捷,在全麻下进行,修补穿孔,清理坏死组织。
3.术后应加强监护,禁食、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管通畅,积极防治腹膜炎,给予血浆、白蛋白、抗生素、抗休克等支持治疗,必要时行胃造瘘,病情稳定后可加胃肠外营养。

预后

本病少见,但病死率达50%~80%,故需儘早诊断儘快手术治疗。远期併发症为生长发育迟缓、缺铁性贫血、脂肪泻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