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为清朝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词。该词是典型的以景蕴情的佳作。上阙写东风吹落桃花的景象,这艳丽的情景更衬託了春逝的悲凉。而下阙转入抒情,直接点出了词人伤春伤离别的心境,抒发了伤怀之情。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採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
- 创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处:《纳兰词》
- 文学体裁:词
- 作者:纳兰性德
作品原文
採桑子①·桃花羞作无情死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②,飞入闲窗伴懊侬③。
谁怜辛苦东阳④瘦,也为春慵⑤。不及芙蓉⑥,一片幽情⑦冷处浓。
注释译文
原文注释
①採桑子:《百名家词钞》作“罗敷媚”。
②娇红:嫩红,鲜艳的红色。这里指花。
③懊侬(ào nóng):烦闷。这里指烦闷的人。
④东阳:指南朝梁沈约。因其曾为东阳太守,故称。唐朝初期,着名的史学家姚思廉和他的父亲姚察在所着史籍《梁书·沈约传》中,高度讚誉了他的人品和文品,评价他“高才博洽、一代英伟。”姚思廉在《梁书·沈约传》中记载:“沈约,永明末出守东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沈约操劳过度,日渐消瘦后,被世人以“东阳销瘦”、“东阳瘦体”称之。
⑤春慵(yōng):春天的懒散情绪。
⑥芙蓉:荷花,或以为指芙蓉镜。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相国李公下第游蜀,遇一老妪。言:郎君明年芙蓉镜下及第。明年,果然状头及第。”
⑦幽情:《草堂嗣响》作“幽香”。
原文译文
桃花并非无情地死去,在这春阑花残之际,艳丽的桃花被东风吹落,飞入窗欞,陪伴着伤情的人共度残留的春光。
有谁来怜惜我这像沈约般飘零殆尽、日渐消瘦的身影,为春残而懊恼,感到慵懒无聊。虽比不上芙蓉花,但它的一片幽香在清冷处却显得更加浓重。
创作背景
纳兰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年纪尚轻,早先他拜在名师门下,熟读四书五经,中了举人后,纳兰在积极地备考科举考试最后一关的殿试时,却突然得了风寒,失去了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的机会。在床榻上无聊躺着的纳兰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採桑子》,他想如果桃花是有情的,在春天过去的时候,就这样被东风无情地吹落,实在是悲凉。正如同自己,要想等到下一次的殿试,便是三年之后了,此时在别的学子与皇帝侃侃而谈的时候,本是踌躇满志的他,只能守着病榻,看着飘零的桃花,与这残春一起度过。所以,纳兰在词的上片写到的“懊侬”,正是为了这件事情。
作品赏析
文学鉴赏
在这首小令中,作者淡淡地写出了伤春自怜的哀伤。这表面上看是一首伤春伤离之作,但事实上却是借着伤春抒写伤怀之情。
上阕写春阑花残,艳丽的桃花被东风吹落,飘零殆尽。然而,艳丽娇柔、多情婉转的桃花无法接受无情的死,多情的花总要有某种多情的死法。 “感激东风”是观花的作者所发的感慨。东风把娇红的桃花吹落,没有任它委于尘土泥泞,而是吹它飞进了容若的小窗,让它来陪伴容若这个伤情的人共度残留的春光。看到桃花无可奈何的命运,作者也感伤起了自己,从下片开始,“谁怜辛苦东阳瘦”,便是作者的自况。
下阕先点出作者为春残懊恼,而慵懒无聊,下接以结句,加深加浓了伤春之意,心静下来了,可是思念之情却更加强烈。纳兰性德以沈约自况,形容自己像沈约一样病容憔悴、抑郁多疾。沈约和作者是一样的美男子,有才有德,作者以沈约自比,既是说自己风流才俊,更是感伤自己身体单薄。这个典故用的十分贴切自然,交代了心境,也写出了实情。而后所接之句“也为春慵”,更是说出自己的身心之所以如此慵懒,并非是为其他闲杂之事所累,只是春天就要结束了。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虽然作者认为桃花妖艳,却还是比不上芙蓉的清幽芬芳。不过,作者这里所指的芙蓉并不是荷花,传说唐朝李固在考试落第之后游览蜀地,遇见一名老妇人,这个老妇人对他说,他明年会在芙蓉镜下科举及第,再过二十年还有拜相之命。于是心灰意冷的李固再次去参加考试,果然中第,而且榜上正好有“人镜芙蓉”一语,正应了那老妇的预言。作者也是因病失去殿试的机会,和落第等同,所以,在这个背景下,作者所说的芙蓉应当是指“芙蓉镜”的典故了。于是,自然而然的,接下去的一句“一片幽情冷处浓”,正是写了自己懊恼的“幽情”。
这一首《採桑子》上、下片相对比较紧凑,但是全词似伤春又不似伤春,颇值得多加玩味了。
名家点评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天骥曾在《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中这样评价道:“这词表现一种莫名其妙的心情,诗人在风雨中听到凄凉的曲调,不知怎的,变得坐立不安,寂寞、凄凉、失望、空虚的情绪,笼罩着他的心头。他患的是时代的忧郁症。”
笺注家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康熙十一年,性德举顺天乡试,十二年二月应礼部春闺,中式。三月方殿试,因病未与。词即缘此而作。‘桃花’见时令,‘懊侬’说心情下片切病况。《通志堂集》有《幸举礼闱以病未与廷试》诗。”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4—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太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他为人淡泊名利,所交游皆一时隽异,与顾贞观、陈维崧等尤契厚。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作词主情致,工小令,诗词多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李煜之遗风。其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箇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说而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