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胃切除后胆汁返流性胃炎

2020-02-24 00:50:22 百科

胃切除后胆汁返流性胃炎

病因病理

胃手术切除了幽门或迷走神经乾切断使幽门失去神经支配,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的机会明显增多。其中的胆酸可溶解脂蛋白而破坏胃黏膜的屏障作用,H+即进入胃腔,而H+则由胃腔进入胃黏膜。进入胃黏膜内的H+又可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后者再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进而加重胃黏膜的损伤,并产生炎症、糜烂和溃疡。十二指肠液中的胰液与胆酸对胃黏膜的损伤更有协同作用。此外,胃手术尤其是毕氏Ⅱ式手术后,对胃黏膜屏障有加强作用、能抵抗H+逆向弥散作用的胃泌素分泌减少,使胃黏膜的屏障机能削弱,也是反流性胃炎发病的因素之一。
具体地说,导致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原因有:
(1)胃大部切除术后,幽门括约肌被切除,失去防止胆汁返流的结构。
(2)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幽门呈开放状态,十二指肠更畅通无阻,胆汁返流入胃,这种状态的病人较多。或因幽门螺旋桿菌感染,致使幽门炎症、水肿、感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
(3)胆囊结石、长期吸菸、饮酒、高脂肪饮食等也会引起胆汁返流。

临床表现

(一)中上腹持续性烧灼痛最为常见,约占80~90%。餐后疼痛加重,服制酸药物无效。
(二)胆汁性呕吐为其特徵性表现。胃部分切除术后,产生胆汁性呕吐者约15%~25%,严重者约5%~10%,呕吐后症状并不能缓解。由于胃排空同时受阻,故呕吐常可于半夜发生,呕吐物中可伴有食物。
(三)可有贫血、消瘦、舌炎和腹泻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

鉴别诊断

胃切除术后,持续性中上腹烧灼痛并伴有胆汁性呕吐者,应考虑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可能。如胃液分析表现为胃酸缺乏;X线钡餐检查无输入袢梗阻表现;胃镜检查胃黏膜示萎缩性胃炎者,胆汁反流性胃炎可以确诊。

辅助检查

胃液分析为胃酸缺乏。X线钡餐检查无输出袢梗阻表现,胃镜检查见胆汁返流入胃,残胃黏膜黄染,活检可见胃黏膜呈萎缩性改变。

治疗措施

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一般并不理想。但在再手术治疗前宜试用药物治疗数月,部分患者的症状亦可逐步改善。 一、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甲氧氯普胺(胃复安Metoclopramide),可促进胃排空和减少胆汁和胰液的分泌。考来烯胺,(消胆胺,cholestyramine)可与胃中胆盐结合,并加速其排除。但长期使用者应补充脂溶性维生素。H2受体阻滞剂,如甲氰咪胍(西咪替丁、cimetidine)等可减少氢离子的分泌、还能够促进胆酸的溶解。其他抗酸解痉药物等亦可试用。 二、静脉高营养疗法静脉高营养疗法可抑制胆汁和胰液的分泌,使症状得到缓解。停药后极易复发,故可作为营养不良者的术前準备。 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使含胆汁的硷性液不反流入残胃。手术方法有①Roux-Y手术;②毕氏Ⅱ式改为I式吻合术;或输入袢与输出袢之间作侧侧吻合术;③Henley空肠袢替换术,将游离肠袢置于十二指肠间。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