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宫内所存以机械为动力、用珍贵材料做外壳、构造複杂的艺术性计时器。中国本是世界上发明计时器最早的国家。但自1601年义大利 传教士 利玛窦向中国明万曆皇帝呈献第一件自鸣钟起,陆续有西洋钟錶进献宫廷。清康熙帝把西洋钟錶作为一种新科学加以重视,将西洋钟錶(也称自鸣钟)贮于端凝殿南端,并将此处命名为自鸣钟处,还在宫内成立了做钟处。到乾隆时,钟錶已成为帝后们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不但在各宫殿内陈设,就连外出乘坐的车、轿、船、马鞍上也都置有钟錶。因而每年都要使用大批新奇钟錶。这些钟錶有清宫做钟处、广州、苏州製造的,也有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国製造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清宫钟錶
- 出土地点:圆明园遗址
- 馆藏地点:北京故宫博物院
- 所属年代:18、19世纪
正文
清宫内的18、19世纪钟錶数以千计。当时每一种钟錶生产数量极少,有的只生产一、二件,加之材美工巧,使这些钟錶成为艺术性计时器。自1840年后,几经帝国主义焚毁、掠夺,损失惨重。故宫博物院现存钟錶,康熙、雍正时期的已无所存,只留下乾隆年间的一部分。
御用钟一般为清宫做钟处製造,匠役有欧洲传教士和中国广州以及京都满汉两族的做钟能手。他们要按皇帝的意旨,把各自的艺术风格与皇帝的审美要求结合为一体,制出具有清代皇家特色的钟表。一般以色调深沉的木结构为主体,造型精巧,构造複杂,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做钟处以做自鸣钟、更钟为特点。自鸣钟即自动打时报刻的钟,宫内最大的自鸣钟高5.85米。更钟白天打点报刻,夜间打更,宫内最大的紫檀更钟是乾隆年制,高3.65米。自鸣钟和更钟都以坠铊为动力。
做钟处最兴旺期是乾隆时,钟上一般都有“乾隆御製” 4 字。钟的造型变化多,如:楼阁式钟、转塔钟、如意钟、迎手钟、冠架钟等。
广州钟錶受西洋钟錶影响很大。欧洲钟錶首先进入广州,再分赴它地。18世纪时,英国商人在广州开设钟錶作坊,促使广州钟錶业迅速发展,造钟技术在全国领先。广州钟錶主要以铜镀金为外壳,上嵌珐瑯、料石,色彩艳丽。从整体造型到钟上图案都寓义吉祥、幸福、长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葫芦式钟、白猿献寿钟、番人进宝钟等。广州钟内机械构造複杂,具有多种功能,既能打点报刻,又有音乐、转花、流水、转人等,广东官员每逢节日争相抢购进献皇帝。
苏州钟錶钟体较广州钟錶高大宽厚,造型及机械构造也比广州钟錶简单,色调淡雅,如“木楼亭式四面钟”、“铜镀金鸟音亭式大座钟”。宫内有一部分苏州插屏钟,是清代中期以后生产的。
英国钟錶主要通过粤海关购进,还有英国使节赠送。英国钟錶以金光灿烂的铜镀金为外壳,造型表现了欧洲传统风格,有欧洲建筑、山村、田园风光等,构造繁杂,给人以新奇华丽之感。
法国钟錶,有的是法国官员呈送清帝的,也有从法国商人手中购进的,皆为 18~19 世纪中期产品。其造型有的反映了当时法国工业中的新产品式样,如火车式钟、灯塔式钟、轮船式钟、锅炉机式钟、水塔式钟等。也有一些瓶式、围屏式钟錶。法国钟除以发条为动力外,还有以坠铊为动力的“滚钟”、以钢球为动力的“压力钟”。有的钟上还带有指南针、风雨表、寒暑表等,独具特色。
除上述钟錶外,清宫内还有一批由金、银、珐瑯、钻石等珍贵材料製成的小怀表,以烧珐瑯的最为着名,故称“小蓝表”,主要为英、法、瑞士等国製造,如瑞士的烧蓝嵌钻石天牛表,錶盘直径不足1 厘米。
御用钟一般为清宫做钟处製造,匠役有欧洲传教士和中国广州以及京都满汉两族的做钟能手。他们要按皇帝的意旨,把各自的艺术风格与皇帝的审美要求结合为一体,制出具有清代皇家特色的钟表。一般以色调深沉的木结构为主体,造型精巧,构造複杂,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做钟处以做自鸣钟、更钟为特点。自鸣钟即自动打时报刻的钟,宫内最大的自鸣钟高5.85米。更钟白天打点报刻,夜间打更,宫内最大的紫檀更钟是乾隆年制,高3.65米。自鸣钟和更钟都以坠铊为动力。
做钟处最兴旺期是乾隆时,钟上一般都有“乾隆御製” 4 字。钟的造型变化多,如:楼阁式钟、转塔钟、如意钟、迎手钟、冠架钟等。
广州钟錶受西洋钟錶影响很大。欧洲钟錶首先进入广州,再分赴它地。18世纪时,英国商人在广州开设钟錶作坊,促使广州钟錶业迅速发展,造钟技术在全国领先。广州钟錶主要以铜镀金为外壳,上嵌珐瑯、料石,色彩艳丽。从整体造型到钟上图案都寓义吉祥、幸福、长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葫芦式钟、白猿献寿钟、番人进宝钟等。广州钟内机械构造複杂,具有多种功能,既能打点报刻,又有音乐、转花、流水、转人等,广东官员每逢节日争相抢购进献皇帝。
苏州钟錶钟体较广州钟錶高大宽厚,造型及机械构造也比广州钟錶简单,色调淡雅,如“木楼亭式四面钟”、“铜镀金鸟音亭式大座钟”。宫内有一部分苏州插屏钟,是清代中期以后生产的。
英国钟錶主要通过粤海关购进,还有英国使节赠送。英国钟錶以金光灿烂的铜镀金为外壳,造型表现了欧洲传统风格,有欧洲建筑、山村、田园风光等,构造繁杂,给人以新奇华丽之感。
法国钟錶,有的是法国官员呈送清帝的,也有从法国商人手中购进的,皆为 18~19 世纪中期产品。其造型有的反映了当时法国工业中的新产品式样,如火车式钟、灯塔式钟、轮船式钟、锅炉机式钟、水塔式钟等。也有一些瓶式、围屏式钟錶。法国钟除以发条为动力外,还有以坠铊为动力的“滚钟”、以钢球为动力的“压力钟”。有的钟上还带有指南针、风雨表、寒暑表等,独具特色。
除上述钟錶外,清宫内还有一批由金、银、珐瑯、钻石等珍贵材料製成的小怀表,以烧珐瑯的最为着名,故称“小蓝表”,主要为英、法、瑞士等国製造,如瑞士的烧蓝嵌钻石天牛表,錶盘直径不足1 厘米。
相关连线
钟錶改造是清宫造办处做钟处的重要任务之一。清宫所改造的钟表,有的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损伤,需要修理见新。在修理时,做钟处依照皇帝指示,对一些钟錶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改造,小则改变钟壳上的某些装饰,大则对外壳、机芯改弦易张,把钟錶改做他用、拆毁,致使许多钟錶失去原貌,甚至消失;还有一些钟錶现状完好,本身并没有瑕疵,只是在某些方面不符合皇帝的审美观,故此也被列为改造对象。
更换机芯
更换机芯分两种情况:1、钟錶上原有的机芯不敷使用,故此不再进行修理,而是重新製作机芯或用其他钟錶的机芯替代原机芯,被拆下的机芯做材料用。如:乾隆十八年(1735年)二月,库内收贮的西洋木壳钟、八角形铜壳钟外壳破旧损坏,粘补收拾后,完好如初,但机芯却无法使用。故此,乾隆帝指示更换机芯。2、清宫钟錶数量众多,有些派不上用场,贮存于库中,日久尘封,以至于机芯不知去向,只剩下钟壳,需另造新机芯或用其他钟錶的机芯补充。如:乾隆十七年(1752年)正月,将库内收贮的花梨木问钟外壳两件,乌木钟外壳一件,分别配做机芯。
钟錶外观的改变
钟錶外观的改变是指对钟壳的样式、颜色、装饰等做出改变。
1、钟壳样式的改变:也就是对钟錶的造型做出改变。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二月初八日,传旨改造一件紫檀木镶嵌掐丝珐瑯玉花片壳钟。乾隆帝的指示是,改换外壳样式,把原有的机芯做材料用,另配更钟机芯。本月二十二日,做钟处把钟錶改造为重檐亭式,并製作了木样,交给乾隆帝过目,乾隆帝对新式样没有异议,同意照样子製作。同时强调栏桿上添配玉顶,栏桿心板及牙子做成掐丝珐瑯,顶子吻兽做铜金的。
2、变换装饰手法:钟壳的装饰手法通常有镀金、髹漆、镶嵌玳瑁、镶嵌珐瑯等。其中镶嵌玳瑁这种装饰手法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娇气。由于玳瑁和木材在相同温度下热胀冷缩的係数不同,从而导致玳瑁等材料脱落。对此,清宫通常以髹漆替代玳瑁镶嵌。如: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八月初十日,首领孙祥将库内收贮的一件玳瑁钟进呈给乾隆帝,乾隆帝看过后提出,机芯仍保留,壳子改做成黑地彩漆壳,钟壳上原有的铜饰件全部梅洗见新,补配缺失饰件。改造后的钟表在当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进呈给乾隆帝。
3、变换原有漆的颜色:如: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四月三十日,太监胡世杰传达乾隆帝旨意,将两件五彩油画音乐钟改做成黑漆地画五彩钟,同时把钟的顶部参照好式样重新製作。几个月后,五彩油画音乐钟变成了黑漆地画五彩钟。
4、改变装饰物:钟錶上原有装饰物被拆下在其他物品上使用,所缺之处以新饰物替代。如: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五月初三日,太监胡世杰交出镶嵌四角花石塔金色镶红缠丝珐瑯玻璃西洋亭式壳钟錶一件。传达旨意,将四角珠花朵拆下,另配做亮红玻璃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