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灰腹地莺

2019-05-10 10:50:41 百科
灰腹地莺

灰腹地莺

灰腹地莺(学名:Tesia cyaniventer):体型小,尾短而不露,脚长,在地面上活动的小型莺类。头顶与背暗橄榄绿色,眉淡黄绿色,具黑色贯眼纹;腹灰,中央浅淡呈白色。两性羽毛相似。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色,下嘴橙黄色,尖端较暗;跗跖和趾暗橄榄褐色,爪褐色。

栖息于南亚热带山地的湿性常绿阔叶林,常见在山坡沟谷地带阴湿的草丛和灌木丛中的地面上,活动範围的海拔高度是970-2000米。多单个或成对活动觅食。食物主要是昆虫。鸣叫声响亮尖锐。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泰国、寮国和越南。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灰腹地莺
  • 拉丁学名:Tesia cyaniventer
  • 别称:灰腹提夏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鸟纲
  • 亚纲:今鸟亚纲
  • :雀形目
  • :莺科
  • 亚科:莺亚科
  • :地莺属
  • :灰腹地莺
  • 亚种:无亚种 
  • 命名者与年代:Hodgson, 1837
  • 英文名称:Grey-bellied Ground Warbler

形态特徵

灰腹地莺头顶、后颈至背部及肩羽和翅上覆羽概呈橄榄绿色;眉区的橄榄绿色较浅淡,稍沾黄绿色,形成不太明显的淡黄绿色眉纹;眼先和眼后贯眼纹黑色;眼下,颊和耳羽灰褐色;飞羽黑褐色,内侧三级飞羽表面和次级飞羽外翈羽缘暗橄榄绿色,初级飞羽外翈羽缘淡褐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表面与背同色,其余尾羽褐色。颏、喉、胸和腹部苍灰,腹部中央最为苍淡,呈灰白色;覆腿羽和尾下覆羽灰绿色。
幼鸟体羽的羽枝较鬆散,上体较成鸟多褐色而少绿色;下体呈灰橄榄褐色,余部与成鸟相似。
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色,下嘴橙黄色,尖端较暗;跗跖和趾暗橄榄褐色,爪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8-12g;体长86-100mm;嘴峰10-12mm;翅47-54mm;尾17-20mm;跗跖22-25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灰腹地莺主要栖息于2500米以下的的南亚热带山地。生活在湿性常绿阔叶林,常见于山坡沟谷林林下灌丛与竹丛中。在沟谷地带阴湿的草丛和灌木丛中的地面上活动,活动範围的海拔高度是970-2000米。

生活习性

留鸟。多单个或成对活动觅食,多在林下灌丛间飞来飞去,也下到地面草丛中活动和觅食。不时发出类似“欺利”的叫声,繁殖期间鸣叫声响亮锐耳,类似“欺欺——丢丢丢-久”的连续鸣唱。
食物主要是昆虫,包括膜翅目、鞘翅目、鳞翅目昆虫。昆虫占胃容物的总量的100%,其中以鞘翅目的小甲虫和鳞翅目幼虫为最多。。

分布範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高棉、中国、印度、寮国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中国云南(东南部绿春、马关、蒙自、西部景东、贡山)、四川(峨边)、贵州(雷山)、广西(金秀瑶山)、西藏(南部萨噶排龙)(留鸟)。
灰腹地莺分布图灰腹地莺分布图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在海拔1500-2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巢多置于林下灌丛或小树分杈上,巢呈球形或椭圆形。每窝卵通常3-4枚,偶尔也有产5枚的。卵淡粉红色,被告有深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7-18毫米×12-13毫米。

亚种分化

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範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準(分布区域或波动範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