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自南阳》是明朝诗人李昌祺所着一首诗,诗风伤感离愁,此诗写倦游伤老的情绪,语浅意深,言朴情真,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归自南阳
- 创作年代:明朝
- 文学体裁:诗
- 作者:李昌祺
作品原文
归自南阳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
江山非故里,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
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诗作注释
①南阳:地名,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方城山、伏牛山以南。龙川江以西以北地区。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李昌祺四十九岁(1425)时任河南左布政使,南阳是明代承宣布政使所辖的府。
②江山二句:从“江山犹是,人物全非”的成语中翻新出来,犹言水不是故乡的水,山不是故乡的山,人也不是故乡的人。
③到处扑衣裳:唐·杜牧《除官归京睦州雨霁》诗:“水声侵笑语,岚翠扑衣裳。”
创作背景
南阳在明代是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的辖府。李昌祺四十九岁出任河南左布政使,驻节开封。这首诗即作于自南阳返开封途中。从内容看,当是晚年之作。 他这次到南阳公干,去时初秋,回来已是冬天。
原文鉴赏
作者归自南阳,是从南阳回开封布政司衙署,所以说“非故里”、“是他乡”。‘‘归’’而未归,只是加重了作者的离愁,宦游的倦怠之意便自然流出。中四句对仗工整,语浅而意深;尾联巧语得趣,却更加重了愁情。
从思乡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四层意思:
一层(首联):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
二层(颔联):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或身处异地他乡);
三层(颈联):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
四层(尾联):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
尾联想像丰富,表达巧妙,作者不说风尘僕僕,旅途艰辛,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说风尘恋客,扑向旅人衣裳,表现了诗人归乡之切,富有艺术感染力。
诗的头两句交代来去季节,表明此行离家日久,为后文“离愁”张本。颔联“江山”、“人物”,进一步说明这次到南阳,人地生疏;“非故里”、“是他乡”,一语反覆,足见这次出门非常寂寞,心情不快,又为“离愁”加重了分量。其实,他从青年时代起,远离老家庐陵(今江西吉安),游宦北京、广西再转河南,所至之处都非故里,儘是他乡,何以那时并无人地生疏的感觉,现在却感触如此强烈,在诗里反覆咏叹呢?诗的颈联有答案:“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人到老年,心力俱敝,思念故乡的感情就特别突出。这一联中“离愁共路长”出语新颖。“离愁”不能量化,本无所谓长短大小;诗人之意,不过是说客路愈远,离愁愈甚,因此离愁与客路共长。这一句不仅新颖,而且合情理。当时交通那样困难,离家愈远,与家人见面愈益不易,音问愈益难通,所见之“江山”、“人物”,越发生疏,那离愁自然与客路一同增长。结尾一联,更是想落天外。不说人在道途,僕僕于风尘之中;反而说风尘恋客,扑向旅人征衣,用自我解嘲、似谐实庄的语言,以悽然一笑结束全诗,让我们在这一笑中看到了诗人内一i5的惆怅,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是本诗最精警的地方。 ’
理解这首诗,有一个难点。诗里的“离愁”之“离”究竟何所指?是说这次南阳之行远离开封使诗人生愁吗?那颔联便不应有“江山非故里,人物是他乡”的慨叹。开封同样不是他的“故里”,那里的人物同样是“他乡”的人物。进而细味颈联“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老态”“离愁”也不是这次离开封到南阳几个月中的产物。这“离愁”究竟是“离”何处而生“愁”?解开这个疙瘩,得读一读贾岛名诗《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日忆鹹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贾岛长期生活在长安,以此为家。客寓并州十年,天天想念故乡长安(“鹹阳”即指长安)。结果此愿未偿,反渡桑乾河走向更远的异地;此时回望并州,竟然把它当作故乡了。李昌祺这首诗立意与贾岛相同,既不得已以客地权作故乡,又融进了一生天涯游宦,处处人地生疏,今年事已高,离愁愈炽,亟思致仕、归老家园一层意思。这是诗中的一大曲折。由于这一曲折,加大了诗的容量,加深了诗的感情。
这首诗是老年官吏的倦游之歌。全诗语言朴素,流畅自然,在一路质朴无华中,又间出胜语新意。儘管调子低沉,却不一味枯瘦,惆怅而不流于感伤。李昌祺是明代卓着政声的大官,立身刚廉方直,诗风也敦厚质朴,有大家风範。
作者简介
李昌祺(1376~1452)明代小说家。名祯,字昌祺、一字维卿,以字行世,号侨庵、白衣山人、运甓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为官清厉刚正,救灾恤贫,官声甚好。且才华富赡,学识渊博,诗集有《运甓漫稿》,又仿瞿佑《剪灯新话》作《剪灯余话》。其父李伯葵,有诗名。永乐二年(1404)李昌祺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曾参与修撰《永乐大典》,擢礼部主客郎中。永乐十七年(1409)因过失被撤职,罚役房山。一年后,赦免回京。洪熙元年(1425)以才望卓异重新起用,迁广西布政使,正统四年(1439)告病致仕,家居二十余年,“屏迹不入公府,故庐裁敝风雨,伏腊不充”。其《江上作》云:“闲身到处贫无物,只有唐人几卷诗。”景泰二年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