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于战争年代的长篇小说《腹地》,是作家王林拿生命换来的。这部以1942年日军“五一大扫蕩”为背景,被着名作家孙犁称为“一幅伟大的民族苦难图和民族苦战图”的优秀作品,1949年9月出版后曾引起热烈反响。但随即遭禁,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受到批判的小说。
基本介绍
- 书名:腹地
- 作者:王林
- 类别:长篇小说
- 出版时间:1949年9月
创作背景
渊源被认为是新中国第一部遭禁的小说。作者王林,1942年冀中“五一大扫蕩”时,王林是冀中文建会副主任、火线剧社社长。据日后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社长的刘绳回忆,为保护和储备干部,上级要求王林等人立即转移至西太行山区,但王林坚决要求留在冀中,见证反扫蕩这一壮举。《腹地》就是他趴在“堡垒户”的地道口,像写遗嘱一样写出来的。完成后,他将手稿深埋地下,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从土里把手稿挖出。
小说简介
这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主人公叫辛大刚,是一位因伤致残回到村中的八路军战士。他参加了剧团,并跟剧团主演、一位美丽的姑娘白玉萼相爱。村支书范世荣是破落地主后代,丧妻后想将白玉萼续弦,于是在村中开反淫乱斗争会批判辛大刚。此时,日军开始了残酷的五一大扫蕩,村支书躲到了亲戚家,村政权陷入瘫痪。危急之时,辛大刚毅然担负起军人的职责,带领村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蕩斗争。作者一方面歌颂了冀中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昂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抨击了当时根据地内部的一种新的黑暗势力——混入党内的投机、蜕化分子,并通过先进分子与这种黑暗势力展开斗争,从而构成一幅反“扫蕩”立体画面,显示了根据地人民民主政权的团结和巩固。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许多共产党员、普通的农民,昭示出冀中人民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民心向背,才决定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人物生平
1949年,王林随部队进入天津,后历任天津总工会文教部部长、文联党组副书记等职。最终,在周扬的支持下,1949年8月20日,《腹地》在天津开始排印。就在开国大典的前一天,王林拿到了第一本《腹地》。他像捧着自己的孩子一样,把它送到爱人刘燕瑾手中。
小说经历
《腹地》从出版前到出版后只有个别文艺界朋友支持王林,一直有众多反对之声,称其内容描写了党和根据地内黑暗的一面,影响了党的形象,在1950年的第27、28期《文艺报》上,时任该报副主编的陈企霞发表了署名文章《评王林的长篇小说〈腹地〉》。全面详细列述了《腹地》中不够光明和爱党的方面,不同意将一个党的负责人写成这样。政治影响不好,让人觉得共产党的力量在哪里?不应该告诉说共产党里有坏蛋。《腹地》的主要缺点就是没有爱护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违背了毛主席的文艺原则,这是暴露黑暗。”实际上是下了《腹地》的禁令,随即《腹地》在新华书店书柜下架。
新版
之后的几年中,作者王林四处奔走无果,不得不对《腹地》进行了长达30年的”修改“,最终,《腹地》中的共产党员终于彻底高大起来,村里的老人也都有了“喜神似的”相貌,反面人物则变得猥琐不堪……
1985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修改后的《腹地》,定价2.15元。那时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王林是谁。而此时,王林也已病逝一年,他至死也没能看到缠绕自己几十年、代表自己思想改造成果的新版《腹地》。
2007年,王林的儿子王端阳自费将49年版《腹地》再版。“我本来一直认为我父亲就是个二三流作家。直到看到了1949年版的手稿才改变了想法,觉得越看越好看,拿我的文艺观念来看,这是一部伟大的直接描写抗日战争的作品。之所以说它伟大,就在于两个字:真实。”但由于当初“左”的批判,“在以后的几十年里,父亲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也不断地试图用‘新的文艺思想’修改《腹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几乎等于重写’,结果却是越改越糟。这真是一个悲剧!” 。”王端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