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哈菲兹·易卜拉欣

2019-11-22 16:44:09 百科

哈菲兹·易卜拉欣

埃及诗人。生于上埃及尼罗河畔的一个小村落。幼年丧父,由舅父抚养长大。16岁失学,自学古典诗歌并开始习作。1888年进入开罗军事学校。毕业后在国防部、内务部任职。1896年派往苏丹服役。1903年退役。在开罗专事写作。1911年担任埃及图书馆文学部主任。1932年死于开罗。 \n 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和翻译。曾用阿拉伯文翻译雨果的《悲惨世界》。他的诗作《塞蒂哈之夜》是用玛卡梅韵文体描述英国占领下的埃及、苏丹的社会现象以及人民的苦难。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哈菲兹·易卜拉欣
  • 职业:诗人
  • 代表作品:《塞蒂哈之夜》
  • 性别:男

哈菲兹·易卜拉欣
(1922)中的初期作品,大多表现个人生活中的不幸。1900年以后转而描写社会生活,充满爱国主义的激情。1905年日本在对俄战争中获胜,他认为日本是东方弱小民族的方向,号召向日本学习,奋发图强。他提倡女权,激励青年要从侵略者手里夺回失去的权利。1906年丹沙微事件发生后,他写诗谴责英国侵略者屠杀无辜人民的罪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埃及人民掀起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他满怀激情描写了埃及妇女的英勇斗争。1922年英国允许埃及独立,他公开表示怀疑,要人们警惕无形的绸子般柔软的枷锁。1932年英国在埃及事务上作出中立姿态,哈菲兹写了 150行长诗揭露它的虚假性。他不断提醒国民警惕帝国主义的阴谋诡计,保卫埃及的民族权利。他对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他的诗语言质朴平易,富于鼓动性,因而赢得埃及人民的喜爱和尊敬,被誉为“尼罗河诗人”,在埃及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