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安流(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安流镇)

2019-07-04 19:42:31 百科
安流(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安流镇)

安流(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安流镇)

安流镇位于粤东五华县西南部,东与棉洋镇相接,南与梅林镇接壤,西与周江镇相连,北与横陂镇交界。区域面积238平方里。省道惠水线、安浦线在安流圩交汇,琴江河贯穿全镇,居民都操客家方言。境内山多地少,现镇区下辖24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面积15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八万,91%是农业人口,主要由李、陈、张、胡、古、汤、赖七姓组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安流
  • 地理位置:于粤东五华县西南部
  • 面积:区域面积238平方里
  • 方言:梅州话
  • 机场:梅州机场
  • 火车站:梅州火车站
  • 车牌代码:粤M
  • 国中:6所

地理位置

五华县作为纯客县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区域。安流镇村落神祇的形成和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客家民间信仰的形成过程,是文化地方化现象的体现。安流镇各村落祭祀圈的分布很有特点。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区域内形成了李、陈、张、胡、古五大家族聚居在集市周围,杂姓小村偏居于边陲的局面,因而导致不同层次祭把圈的形成。它们显示了家族村落认同与神明崇拜的紧密关係,形式多样的庆典仪式为进一步探究民间宗教尤其是仪式方面的世俗功能提供了充分的素材。神祇庆典的复兴是存在于当今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普遍现象,探讨其成因,对了解民众实际需求和心理变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协调各家族村落之间关係,解决民间互助、公益事业、个人得益等实际生活问题,适应家族村落内部分化又统一的权力竞争要求上,神祇庆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说明了对民间宗教的引导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建立在合理、适度的基础上。

历史渊源

安流镇级建制已有百年历史。解放后,行政机构名称和行政区域曾多次变更,曾分别称为安流乡、安流公社、安流区公所,1987年始称安流镇。2003年12月和2004年11月文葵镇、大都镇分别併入安流镇。现安流镇辖42个行政村,4个社区委员会。 安流镇于2003年被省批准为中心镇。各种配套机构比较健全:银行、信用社、供销社、电信、邮局、行动电话、国税、地税、工商、食品、畜牧、医院、供电、文化、广播电视等完全中学1所(安流中学)、国中6所、国小56所。2004年底总人口12.5万多人。 安流是全县三个中心镇之一。近年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道路交通:省线惠水线、安浦线在安流圩交汇并贯通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80%的村实现了村公路硬底化。90%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通机耕路。圩镇建设:2005年,安流按照中心镇建设要求,聘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地理研究所、梅州宏图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对安流镇2005年-2020年整体规划进行了测设修编,圩镇城区面积从现有3.2平方公里扩至8平方公理。安流圩以琴江河为界,分为安镇和司前两大区域,以新、老安流大桥相通。有强华、司前两大综合市场,近年开发有河堤东新秀街,河堤西街目前正在开发。圩镇现有门店1200多间。新规划可开发面积有近4平方公里。
安流的6所国中:华南中学、万龙中学、文葵中学、大都中学、五福中学、伏溪中学。
安流原名叫横流渡,位于琴江上游,棉洋河、洋头河和周江河的合汇处,距水寨33公里,相传,古时因河水自然改道,江水横流而取其名,曰“横流渡”(又称古渡)。明代始,横流渡已是乡民集中来往的渡口。清代顺治初年,当地乡民在这古渡岸上,取用竹木搭建成简陋的竹篷店铺,初成附近乡民的小集市,集结商品,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后来,店铺逐步增多,遂成为乡民的集中小圩场。至清代末年,乡民开始採用石砖、土木建筑,建有水街、米街、中心街,上横街、下横街的横流渡圩。当时,渡口只有一小木桥,由于交通不便,乡民只能自产自销,惨澹经营。
辛亥革命后,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各系军阀混战,农村破产,民不聊生,当时的文人学士认为“横流”是不祥之兆的“洪水横流”,改为吉祥之兆的“安流”,遂能化凶为吉,安流就是由此而来的。当时,安流墟是长乐县三大圩镇(华城、水寨、安流)之一,又是本县南片人民集市贸易中心,墟镇各项建设也随着市场的繁荣而得到发展,街道逐步扩建,民国22年(1933年),新建河唇街、青江街、司前街等。民国期间安流墟店铺有300多间,同时,建有火力发电厂,供商店照明;还有缪培南等乡绅捐建的安流木桥,水陆交通也较为方便,水路琴江船运,上至紫金龙窝,下达兴梅、潮汕。陆路有安流至河婆公路,贯穿潮汕、兴梅等地,故安流已成为紫金、河源、龙川、兴宁、梅州、揭西、陆丰、海丰等县商贸交易市场。
民国27年(1938年),汕头被日军占领,海陆丰的水产、食盐靠肩挑,绕道经安流运销县内及内陆各地。因此,那时安流也繁荣起来,各方面的建设也不断崛起。
安流乡民历来重视教育,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士绅古海帆、李星楼、张笃臣、古芸史、陈星坡等人倡始,创办了“三江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朝廷下诏废科举,兴办新学,书院改办为三江高等国小,民国11年(1922年)改为三江中学。民国18年(1929年)又改为五华县立第三中学,也就是今安流中学的前身;民国25年(1936年)11月开办福全国小(即今安流中心国小)。现安流镇有完全中学1所、国中6所、国小56所,学校数量之多,在省内乃至国内也是罕见。安流镇于2003年被省批准为中心镇。各种配套机构比较健全:银行、信用社、供销社、电信、邮政、行动电话、国税、地税、工商、食品、畜牧、医院、供电、文化、广播电视等。

投资环境

安流镇是全县三大中心镇之一。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
道路交通:省道惠水线、安浦线在安流圩交汇并贯通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80%的村实现了村公路硬底化。90%以上的自然实现了通机耕路。
通讯:全面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行动电话。目前全镇有固定电话用户,1600多户,行动电话用22000多户。另有24个村接通了县有线电视,可收看20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圩镇建设:2005年,安流镇按照中心镇建设的要求,聘请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地理研究所,梅州宏图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对安流镇2005年—2020年整体规划进行了测设修编,圩镇城区面积从现有3.2平方公里扩到8平方公里。安流圩以琴江河为界。分为安镇和司前两大域区,以新、老安流大桥相通。有强华市场、司前两大综合市场,近年开发的有河堤东新秀街,河堤西街目前正在开发。圩镇现有门店,商住房有1200多间。新规划可开发面积有近4平方公里。

特色农业

安流镇是农业大镇。有耕地4.42万亩,山地22.5万亩。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近年来,每年水稻种植面积达6.5万亩以上,总产3.2万吨以上。主要经济作物有烤菸、茶叶、罗卜、甘蔗等,主要果树有荔枝、青梅、果合柿、三华李、香蕉、柚、凤梨等、特别是秋前湖菜莆,吉洞尾乌皮蔗远近有名。
畜牧业方面:近年来加大了黄牛冷精神配种品种改良和瘦肉型猪肉推广。累计黄牛冷配产仔8300头,年出栏瘦肉型猪2.9万头,占出栏总数的62%。扶贫开发创造了“房畜(禽)果沼鱼并举,安居房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红山模式”。就是帮助支持贫困户建起一座安居房,养一塘鱼。“红山模式”在全市、全县得到推广。

旅游资源

青龙寨:位于安流镇半径村棉洋河畔。建于明代。此寨由数十座单体建筑组成两围双层楼封闭式寨场,平面如船形,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40米,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寨内建筑保存完好。
李江墓:位于安流镇低坑国小背后右侧山坡上,形喝猛虎过江。筑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秋。 墓用灰沙砌筑,座西北向东南。呈交椅形,设四层墓围,内设祭祀台和拜坛。墓长24米,宽14米,占地面积约340平方米。是五华县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灰沙石宝墓葬。现保存完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秋前湖义冢:位于安流镇三江村秋前湖义冢角,筑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由长乐县(今五华县)知县彭光祖倡建。冢内埋葬尸骨1400多俱,均为当地无主坟骨骸,其中不少是清鹹丰年间广东天地会起义军与清军战斗时双方阵亡将士的无主墓。冢由墓群组成,总计1449座,外观呈扇形,均用灰沙砌筑,通长30.5米,通宽40米,占地面积近1300平方米。主墓在中央为交椅形墓,子墓围在主墓左右和后边,为封土堆墓,弧度不等地围成33层,甚为壮观。
安流词义
1. 舒缓平稳地流动。《楚辞·九歌·湘君》:“令 沅 湘 兮无波,使 江 水兮安流。” 唐 杜甫 《雨不绝》诗:“眼边江舸何怱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明 刘基 《旅兴》诗之三九:“沧浪迅风波,无风即安流。”
2. 平稳的流水。 南朝 梁 何逊 《慈姥矶》诗:“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宋 杨万里 《回望黄巢矶之险心悸久之》诗:“若到峡中应更险,却思峡外是安流。” 元 麻革 《上云内帅贾君》诗:“安流欣鼓枻,奔浪独能篙。”
3. 谓安然顺流。 晋 陆机 《文赋》:“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4. 比喻顺利的境况。 明 李东阳 《送顾天锡序》:“君子之处世,泛安流驰坦途者,不足以为难,惟涉患历难然后可见。”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