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中学位于长乐古城(华城)紫金山南麓,创建于1902年。其前身为师範传习所、官立初等模範国小堂,1911年改办为长乐官立中学堂,后易名长乐县立中学校、五华县立中学校、五华县立第一中学校、五华县立第一中学,1950年定名五华中学,文革期间一度更名“华城中学”,至1980年省政府批准复名为五华中学,迄今逾百年。学校经过几代人艰苦创业,规模由小到大,设施由简陋到完善,设备由落后到先进,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梅州市一级学校。学校占地面积达8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302平方米。百年纪念楼,由校友古建筑学专家邓其先教授设计,为学校标誌性建筑。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五华中学
- 外文名:Wuhua High School
- 简称:华中
- 创办时间:1902年
- 类别:公立中学
- 现任校长:钟竞明
- 知名校友:张凤铸、邓其生、张文广、陈勇、陈虎、刘佳城
- 所属地区: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
- 主要奖项:梅州市一级学校
- 保全队长:陈权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达8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302平方米。拥有2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桌球场、器械场等运动场地;拥有高标準的朱云开图书馆一座,藏书达12万 余册;拥有多媒体教学平台、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等一大批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生物园、地理园、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心理谘询室等功能场室一应齐全;拥有综合电教楼一栋、实验大楼一栋;拥有公寓式的学生宿舍三栋;拥有教学大楼三栋,实现了每个年级独立教学管理,尤其是百年纪念楼,由校友古建筑学专家邓其先教授设计,巍峨素雅,极富文化气息,为学校标誌性建筑。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基本合理,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师资力量
五华中学2001年晋级为梅州市一级学校,办成高级中学,2014年恢复国中部,现有教学班90个,在校生近5000人,教职员工333人,其中专任教师253人(高级教师占23%、一级教师占51%)。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精良,既有荣获 “全国优秀教师” 、“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校长”称号的佼佼者,也有荣获“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称号的教坛精英,更有一大批高素质的行家里手、学科带头人。学校以他们为骨干代表构成一个令社会瞩目的教师群体,他们务实创新的工作使学校赢得了“教育观念新、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教育成就显着”的良好社会讚誉。
教学成果
近年来,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巩固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质量,认真落实我县“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创办优质高中”的部署,2001年晋级为梅州市一级学校,并转制为高级中学。办学规模得到飞跃发展。在校生逐年增加, 由2005年的3441人增加到目前的4703人,由2005年的45个教学班发展到目前的84个教学班,教职员工也由2005年的252人增加到现在的329人。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精良,有高级职称教师37人,中级职称教师137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5%,学校既有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校长”称号的佼佼者,也有荣获“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称号的教坛精英,更有一大批高素质的行家里手,市、县学科带头人。
三年来,有15篇教育教学论文获省级奖励,26篇获市奖励。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2006年高考3A上线466人,本科上线255人;2007年高考省3A上线596人,本科上线318人。2008年高考省3A上线735人,二本上线387人,包揽县总分前四名!2009年高考再创新高,省3A上线859人,本科365人,2人的单科成绩得满分。连续五年多项统计数据居全县第2,在梅州市面上高(完)中排名第1。被誉为“梅州市面上高(完)中的一面旗帜”。学校还荣获了“高考优胜奖” 、“先进党支部” 、“先进学校” 、“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 、“五华县美丽校园”等称号。
学校沿革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欧化东来,长乐知县赵子瑗倡议募筹建校,校址设在华城紫金山,委张重瀛、陈元煜、吉逢孙为正副总办,由吉梓庵督建完成(旧称“正校”,后称“团结楼”,即现“校友综合大楼”原址)。之后。再行劝募建筑,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冬完成上下相连五栋校舍。同年,在学宫开办第一期师範传习所,知县王子沂自兼监督,第二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移设新校,以吉逢孙任监督,并设劝学所。光绪三十三年(1907),师範停办,创办长乐官立模範国小堂。后又设师範班一期,自治研究班一期,体育练习班一期。
宣统三年(1911)辛亥,知县于祖谦请準改办中学,初名长乐官立中学堂,学制5年。吉逢孙首任校长,原有劝学所及国小俱移设他处,校舍全归中学使用。民国二年(1913)改称长乐县立中学校。三年(1914),长乐县更名为五华县,学校随县名易名为五华县立中学校。七年(1918),学制改为4年。十二年(1923)秋,实行新学制,中学分为初、高两级,均三年毕业。十四年(1925),周恩来率领东征军进抵华城,亲自指导学生成立“新学生社”。十七年(1928),增办高中师範班,并在学宫内附设国小部。十八年(1929),校名易为五华县第一中学校。二十四年(1935)秋,普师班毕业后,改招普通高中班,为县内第一所完全中学,高国中每年分春、秋季招收新生。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日寇飞机频炸县城,学校迁到转水练溪,靠租借民房、神庙上课。二十九年(1940)秋,高中迁至华城五口塘,国中迁回校本部。三十年(1941)秋,高中部搬回原校上校。三十一年(1942)秋,增设简易师範(毕业二期),高国中学生增至1200余人。此时,兴宁、紫金、龙川、河源、和平等县有七八十名学生负笈前来就读。三十五年(1946),奉令将“校”字除去,改为“五华县立第一中学”。
1949年5月26日,五华县城华城解放。五华县人民政府委派李抟任校长。1950年,学校易名“五华中学”。1952年下期,乐贤中学归併入华中为华西分教处,同期起改为每年秋季招生,实行减免学费和发放助学金。1954年,县治迁到水寨后,原县府房舍全部拨给学校使用。1956年,华西分校独立。1961年下期,皇中、潭中、长中三校高中部併入华中。1972年校名改为“华城中学”,华西中学复併入华中,设立分校,1979年下期新桥中学高中部併入华中。1980年上期,华西分校再度独立。同年7月3日广东省政府批准恢复五华中学校名。11月26日,举行盛大的庆祝会。同时决定,此后以“11月26日”为“校庆”纪念日。1983年11月2日。成立“五华中学校友会”。之后,广州、北京、深港、汕头等地相继成立校友会。1998年下期起,国中部停止招收新生,增加高中招生数。2001年上期,国中部最后一届毕业。1998年评为县一级学校。至2006年,高中三个级各50多个班,共有学生3000多人,全校教职员工250多人,学校总面积396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2835平方米。
德育方面
健全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完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以拓宽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丰富教育手段、重视育人环境建设为基础,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路,从抓好学生良好行为规範的养成教育入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构建和谐校园。形成“机构网路健全、内容丰富、方法科学、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特色。三年来,五华中学 “三风”端良,无重大事故发生,无吸毒现象,师生违法犯罪率为零,后进生转化率85%,年巩率98%,德育优良率92%,三好率25%。先后评为县文明学校、县优秀安全文明小区、县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评为“先进学校”,2006年评为首批“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单位。
教学方面
以扎实的常规教学打基础,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分类推进、基础加特长的素质教育为目标,重视培养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围绕新课程标準,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最佳化教法、学法,科科改革,人人参与,各法并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年来,有13篇教育教学论文获省级奖励,10篇获市级奖励。黄如新老师荣获“广东省特级教师”称号,涌现出一批县级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形势喜人,令人瞩目。2004年至2006年高考成绩,一年上一个台阶,屡攀新高。2004年高考省3A上线316人,本科上线168人;2005年高考省3A上线386人,居全县第2,本科上线197人;2006年高考省3A上线466人,本科上线255人,各项数据统计均居全县第2;2007年高考省3A以上入围人数达596人,本科入围318人,在梅州市面上高(完)中排名第1,为唯一完成县委、县政府高考最高管理目标的大型高级中学。
五华中学“低进高出”的教学管理目标,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人士的普遍肯定和讚扬,被市教育行政部门誉为“梅州市面上高(完)中的一面旗帜”。
目前,五华中学老校焕发青春,已成为一所环境优美、文明和谐、设施设备基本齐全、领导班子团结进取、教师队伍优良、办学效益显着、社会评价频高的大型高级中学,全体教职员工在孔宪忠校长的带领下,正努力耕耘,向着新的高峰勇敢攀登。
现任领导
校长 刘焕东
党支部书记 孔宪忠
副校长 饶宜涛
副校长 张东传
副校长 邓超能
学校办公室主任 高乾
学校办公室副主任 林小波
教务处副主任 张耀清
教务处副主任 魏冠华
政教处主任 张旭清
政教处副主任 吉大忠
政教处副主任 钟飞龙
政教处副主任 钟汕
政教处副主任 卢禄良
总务处主任 黄质文
总务处副主任 刘远帆
总务处副主任 周祥荣
学校团委书记 郭海镛
保卫专乾 朱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