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街道成立于2014年8月,(即惠阳经济开发区全境)位于惠阳区中部,距惠阳淡水城区5公里,惠州港18公里、深圳60公里。凭藉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服务以及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吸引了大批实力雄厚的客商竞相进入投资。
至2013年,开发区现有企业100多家,投资总额达100多亿元。其中大型上市企业有联想电子、中建电讯、碧桂园和深振业,另有荣信电器、蜜蜂电子、蓝特、科奇等一批优秀工业项目建成或即将建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教育、商贸、现代服务业等全面发展的产业体系。2013年全年,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1亿元,同比增长1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78亿元,同比增长20.1%;固定资产投资16.65亿元,同比增长17.9%;工商税收2.97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国税1.51亿元,地税1.46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增幅较大,为惠阳经济发展贡献了较大的力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三和街道
- 外文名:sanhejiedao
- 成立时间:2014年8月
行政区划
下辖五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即:铁门扇村民委员会、象岭村民委员会、莲塘面村民委员会、拾围村民委员会、全坑村民委员会,以及三和社区居民委员会。
地理位置
地处淡水河中游流域东西两岸,居惠阳区中部,南临淡水街道,北接永湖镇、东部与沙田镇接壤,西面与秋长街道相邻。
历史沿革
曾用名叫秋长镇太阳城,是秋溪乡与长安乡的故地在1992年后陆续合併的结果。解放前后,这里是秋溪乡的东半部及长安乡的一部分。公社化时期,这一地方分别是秋长公社的铁门扇、象岭、莲塘面等三个大队、以及淡水公社的拾围大队、沙田公社的全坑大队。
起步阶段
1992年,惠阳县成立秋长镇太阳城,由惠阳县和秋长镇双重领导,在莲塘面管理区滩头村的一片河滩上征地填土建设现代厂房,1993年下半年遭遇国家实行巨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太阳城的城市起步建设进程受挫。1997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名称叫“惠阳三和经济开发试验区”,2001年7月,秋长镇太阳城的名称被取消,2006年开发区名称改为“广东惠州惠阳经济开发区”。开发区经数次扩大,2011年,曾经计画将秋长街道的岭湖村、淡水街道的洋纳村一起併入开发区,但是,没有成功。2013年3月,惠阳区启动将开发区拟设立为街道办的筹备工作,2014年6月,惠州市批准惠阳区设立三和街道,同年8月25日,三和街道办事处挂牌成立,并与惠阳经济开发区同时存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标誌着惠阳经济开发区从“重经济管理”向“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并重”的治理转变。进一步分清明确了行政主体地位和经济管理职能。
挂牌仪式
2014年8月25日,开发区举行三和街道办事处挂牌仪式,区委副书记、区长鬍斯平同志,区委常委、组织部长蔡晓东同志,副区长陈党生同志以及区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经济开发区党委管委会领导班子、中层以上干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村书记共120多人出席了今天的挂牌仪式。
仪式由副区长陈党生同志主持,区长鬍斯平同志致辞。胡区长指出,开发区是招商引资的重大平台、产业培育的孵化基地和拉动发展的强劲引擎,为全区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随着企业不断增加,外来人口持续涌入,开发区在规划建设、行政执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任务越来越重,原有管理体制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三和街道办事处的成立,是顺应开发区发展现状、补齐社会管理短板的客观需要,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是推动城市扩容提质、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示範区的具体行动。
最后,由区委副书记、区长鬍斯平同志,区委常委、组织部长蔡晓东同志,开发区党委书记曾惠军同志,管委会主任徐巧玲同志共同为“中共惠州市惠阳区三和街道工作委员会”和“惠州市惠阳区人民政府三和街道办事处”衔牌揭幕。
投资环境
二十年来,经济开发区先后投入15亿元用于土地平整、道路、桥樑、通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5座桥樑、一条50多公里的主干道、1座110KV的输变电站、3条1万伏双迴路高压线路、日处理污水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和日供水6万吨的自来水厂,惠茅甲线供电线路正在建设中,学校、广场、超市、影院、小区、公园等人居配套设施齐全,既适宜创业,又适宜居住。
交通道路
区内主要有惠南大道、惠大高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