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三和乡(安徽省淮南市下辖乡)

2019-06-29 12:45:44 百科
三和乡(安徽省淮南市下辖乡)

三和乡(安徽省淮南市下辖乡)

三和乡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位于舜耕山脚下,与市区仅一山之隔,东与大通区孔店乡一线,南与曹庵镇毗邻,西与谢家集区杨公镇、孤堆乡接壤。全乡区域面积68平方公里,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资料显示,该乡总人口2.8万人,耕地4.8万亩,辖13个村,147个村民组。206国道贯穿其境,村村通砂石路,北距淮河4公里,南离合肥骆岗机场97公里,水陆空交通较为便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三和乡
  • 行政区类别:乡镇
  • 所属地区:安徽省
  • 面积:68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三和原名五叉路。相传吴、邹、徐三姓相争,后经和解成为睦邻,故名三和。解放前,三和乡地区隶属寿县,1965年长丰县建县,划归长丰县管辖。1970年成立三和公社,隶属杨公区。1992年撤区并乡,设立三和乡,辖18个村,区域面积68平方公里。2001年三和乡划鲁岗、金岭、益城三村归长丰县金岭工业区管辖,后经并村减员为11个村。2004年6月三和乡划归淮南市田家庵区管辖,同时金岭工业区解体,岭南、舜耕两村由鲁岗、金岭、益城三村合併成,重新归属三和乡管辖。
三和乡
2006年代码
340403200:~200洞山村 ~201王维村 ~202姚皋村 ~203横塘村 ~204舜耕村 ~205土楼村 ~206西瓦村 ~207四店村 ~208岭南村 ~209徐洼村 ~210大郢村 ~211三和村 ~212徐马村。

气候环境

三和乡属丘陵,由于北靠舜耕山,南接瓦埠湖,地势北高南低,岗涧交错,缺水易旱。平均海拔高58米,土质为褐黏土,兼少量黄土。年平均气温为14--17℃,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左右,年无霜期为200--250天。
三和乡

经济发展

该乡耕地4.8万亩,粮食作物以稻、麦为大宗,玉米、豆类、山芋次之,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棉花、大棚蔬菜、西瓜等,养殖业比较发达,享有淮南市“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肉案子、鱼池子”美誉。
国有、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淮南市伟业家具有限公司、淮南市山河木业有限公司、顺辉锚固有限公司、金翔工贸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入驻三和,矿业集团、淮化集团、联华集团、金大陆集团、淮南市建筑公司、路桥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也在三和投资兴业。个私经济异军突起,带动了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集镇规模急剧扩大。2004年,全乡实现财政收入21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19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2亿元,工业增加值800万元。

农业发展

该乡是典型的农业乡, 乡政府始终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全乡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全面实施“864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程,认真抓好联合湖万亩优质水稻、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以草莓、红菱、花卉为主的特色农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成长点,重点抓好史院、涧坝两村无公害草莓、仇咀千亩红菱和史院村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大力扶持水产品精养产业发展,鼓励 种养大户发展 , 积极发展抗灾农业,扩大节水经济作物面积,实现高岗易旱地区粮食增产。 认真抓好畜禽疾病防治,有效地控制了畜禽各类疾病的发生。 2007年,全乡粮食总产量19339吨,水稻种植面积24000亩,产量11299吨;棉花种植2010亩,产量51吨,小麦种植面积22000亩,产量7304吨;油菜种植面积2010亩,产量305吨;大麦种植面积2000亩,产量261吨,农作物较往年有较大增长,农业生产取得了全面胜利。

地图信息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三和镇政府(南经三路东)

地图信息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

反馈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