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河太平桥,原名太平桥,又名杯桁桥,位于安徽省定远县池河镇西官驿道上,雄跨于蜿蜒的池河之上。池河太平桥初建时设计工巧。砖石结构,白石栏桿,东西两头各雕石狮18只,极为雄伟美观。建造採用乾修法,堆土券桥孔。因河底沙石较厚,每个桥墩下面布以密集的木桩为基,称之为“万年桩”。桥墩皆以红色大条石为缘边石券砌而成,用糯米汁和石灰灌注,中填塞的囊石为粗糙短小的石料或碎砖,十分坚固。
池河太平桥位于定远县城东25公里的池河镇,横跨池河,东西走向。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池河太平桥
- 地理位置:定远县城东25公里的池河镇
- 原名:太平桥
- 又名:杯桁桥
- 所在地区:定远县
- 时代:明、清
建设沿革
太平桥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明建都南京后,南京至明发迹地凤阳交通频繁,然池河横亘其间,交通不便,定远知县朱玉奉旨建造此桥,后为南京至北京交通要道上的特大桥。桥为石构拱桥,十一孔(建成之初为十三孔),长150米,宽10.5米,高11米。由于池河水下均为河沙,为加固大桥墩基,该桥每个桥墩下均以密集的树桩奠基,称之为万年桩。
该桥分别在清道光六年(1827年)、光绪四年(1878年)两次因水沖损而补建、重修。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桂系部队西逃为阻日军西进,将桥居中三孔炸毁,解放后将炸毁的三孔顶部修复。
民间传说太平桥建造目的是为明太祖朱元璋从南京回凤阳探亲,免遭隔水之苦。《道光定远县誌》载:“太平桥,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知县朱玉造。道光六年(公元1826 年)圮于水,七年补建”“皖北道吴箎、知府汪霖、知县冯云祥捐俸千数百金倡修,邑人张大宾等捐巨金成之。七年八月经始八年五月,岁工用银一万五千四百有奇。汪霖及邑人凌泰交均有碑记。”一九三八年冬,桂系部队在与日军交战失利后从滁县向西撤退时,为断日军追路,炸毁太平桥居中三孔,桥上石狮蕩然无存。1949 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将被炸三孔改建为木材面。1953年滁县地区公路修复委员会以圆木为梁,铺以木板,临时通车。1954 年又对被沖空的7个桥墩进行维修。1956年4月,对被毁的三个孔以双曲拱再接长的方法加固成月形钢架樑柱,上面铺以木板,限载8吨。以后又数次大修,换成钢架混凝土结构,沙子路面,荷载汽车13 吨,挂60吨。1985年,太平桥损毁严重,定远县人民政府明令禁止太平桥通车。
文物价值
现池河太平桥除居中被炸毁三孔为补建之外,其余均保存原有的建筑风格,该桥是目前皖北仅存的明代石拱桥,也是安徽罕见的最宏伟的古代石拱桥,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
文物保护
2004年10月,太平桥被列为省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