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三村争水案

2019-08-10 14:26:58 百科

三村争水案

天河路和中山一路立交桥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沟,蓄水坝将沟水拦得哗啦直响。但在三百年前,这却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河面宽阔平坦,两岸儘是沙滩,故名沙河。沙河发源于北面的白云山脉,自北向南灌溉着大水圳村(今天河村)、冼村、簸箕村(今杨箕村)的大片农田。人们在其上游搭起木桥,建起圩市,因河而得名,叫沙河圩,即今天沙河镇得名的由来。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三村争水案
  • 纠纷对象:河村冼村簸箕村
  • 时间:清代乾隆七年
  • 结果:连日械斗,互有死伤
简介
沙河,给人们带来勃勃的生机,但也流淌过血和泪。
沙河下游的杨箕村,有一座建于四百多年前的北帝庙。两进大殿,中有天井,雕樑画栋。两廊墙壁上镶嵌着10块石碑,其中有两块记载着两百多年前番禺县判处这里的村民们为争沙河水灌田而械斗的经过。
那是清代乾隆七年(1742年)农曆六月,正是夏收夏种的关键时候,但持续大旱,烈日当空,农田龟裂,沙河河道变窄,水量渐少。为取水灌溉,插秧下田,上游的乡民筑坝截流。而下游的乡民无水灌溉,下游乡民为取水,便举锄举锹,前往上游毁坝。后来演变成天河村、冼村、杨箕村三村争沙河水。而为争水,三个村的村民竟敲响铜锣,连日械斗,互有死伤。
当时天河地区属番禺县。番禺县管辖的地方很大,包括现在的越秀区、东山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和番禺区,象杨箕村这样的村就有569条。番禺县县衙门设在今天中山二路儿童公园一带。后来,天河村、冼村、杨箕村三村眼看械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终于作出明智的选择:一起上县衙门,请县令裁决,主持公道。
县令十分重视这些村民的申诉,亲自受理“大水圳村与冼村、簸箕村(即杨箕村)三庄互争大沙河陂水灌田一案”(引文摘自碑文,下同)。上游的村民说,
因沙河流水变小,如果不筑坝截流,田地无法灌溉。下游村民说,上游筑坝截流,下游田地就没水插秧了。真是公讲公有理,婆讲婆有理。如何裁决呢?聪明的县太爷经过“县府议详”后,作出一个互不偏颇的“均断”:“轮流二日得水”。可能县令的裁决还管用吧,争执平息了,事件终于得到暂时的解决。
五年后,乾隆十二年(即1747年)农曆七月,又是大旱,历史再次重演:三村再次械斗,流血、死人、上公堂,县令还是作出同样的“均断”:“ 轮流二日得水”。
可能是杨箕村居沙河下游,受害最深,惟恐另外两村事后不认帐,就将县令的两次裁决刻在石碑上,立在该村最神圣的地方北帝庙。
事情又过了近三百年,河水和堤坝依然还在,但农田却没有了,遍地高楼大厦,成了大都市的中心区。幸亏杨箕村的北帝庙还在,那两块记载着县太爷判案的石碑还在,人们还可以从石碑的碑文上依稀看到当年三村争水事件的始末,体会到当年农民种田谋生的艰辛。
(摘自天河区——《天河掌故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