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公安葡萄

2019-05-13 20:42:02 百科
公安葡萄

公安葡萄

公安葡萄,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誌产品。

公安县的葡萄产业从1988年起步,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渐成为公安县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致富产业。全县葡萄种植面积以年均8000亩的速度递增,已占湖北省葡萄种植面积的“半壁江山”,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葡萄产区。具有颗粒大,颜色深,果粉浓,酸甜适度等特点。

2016年11月0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公安葡萄”实施地理标誌产品保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公安葡萄
  • 产地名称: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
  • 品质特点:粒大色深,果粉浓,酸甜适度
  • 地理标誌: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誌产品
  • 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16年第112号
  • 批准时间:2016年11月04日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公安葡萄95%都是藤捻葡萄,藤捻葡萄产量高,个大、汁多、皮薄、糖分足。
公安葡萄公安葡萄

品种分类

公安葡萄由最初民众自发引进的“巨峰”、“高墨”、“京亚”等单一的低产、低效品种,向“藤稔”、“夏黑”、“维多利亚”、“香妃”等极早熟、早熟,“南玉”、“红宝石”、“红玫瑰”等“提子”类迟熟优质、高效品种发展。品种数量由过去的2—3个发展到10—20个主推品种,形成早、中、迟相结合的品种结构。

产地环境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地处洞庭湖平原,地势平坦,湖泊棋布,河流纵横,属平原湖滨地区。地面高度一般为海拔36米左右,境内主要为平原湖区,西南部分地方为平岗和丘岗地。虎渡河自北向南穿越全境,把公安县全县分为虎东、虎西两片。境内山丘分布在县境南部,海拔高度均在100米以下。
公安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具有霜期短、日照长、雨量充沛特点。春季冷暖多变,温度上升快,雨量递增;夏季炎热潮湿,雨量不均;秋季日暖夜凉,雨量锐减;冬季寒冷乾燥,低温少雨。热量丰富,无霜期长,低温冻害频次较少,适宜于包括葡萄产业在内的多种作物生长。
公安葡萄种植基地公安葡萄种植基地

历史渊源

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公安县範围内除了家户庭院有零星种植外,基本上没葡萄成片种植园,当时的专家认为“黄河以南不可能种出好葡萄”。
1988年,公安县埠河镇天心眼村农民陈光忠从浙江省金华市引进“巨峰”、“髙妻”、“高墨”、“京亚”等10多个葡萄品种成片定植20亩地进行试种。
1990年投产,引种的巨峰和京亚表现出特有的适应性,且丰产、优质,平均亩产2000千克左右。从此,本地的葡萄开始走向市场。
到20世纪80年代末,公安县埠河镇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亩左右。
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金华对藤稔葡萄果实膨大剂的运用,特大粒的“桌球葡萄”引起全国的关注。同时也推动了本地葡萄的发展。在公安县埠河镇範围内,90年代末葡萄种植面积增加到4000余亩。
跨入21世纪,公安县的葡萄种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公安县埠河镇,把葡萄种植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产业进行快速发展。
2005年,公安县埠河镇葡萄种植面积为3万余亩,到2014年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超过6.5万亩。8年间葡萄种植面积扩大了2倍,每年以4000多亩的速度递增。同时,公安县沿国道、省道部分乡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纷纷加快发展步伐,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

生产情况

2011年,湖北省葡萄种植面积6.68万亩,公安县葡萄种植面积占全省的65.12%。
2012年,公安县葡萄种植面积达4.35万亩(习惯亩),其中受益面积3.93万亩,种植农户1万余户,葡萄总产量10.56万吨,年产值达6.5亿元。
2014年,公安县葡萄种植面积达8万亩,其中受益面积7.2万亩,种植户1万余户。葡萄总产达20万吨,产值8.64亿元。
2015年,公安县葡萄种植面积达6.5万亩,其中受益面积5.9万亩,种植农户1万余户,年葡萄总产量9.5万吨,年产值超5亿元,产业规模稳居湖北省第一。
2016年,公安葡萄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占湖北省葡萄种植面积半壁江山,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葡萄产区,年产量17万吨,产值10多亿元。
2017年,公安葡萄仅核心产区埠河镇种植面积就超过7万亩。公安县成为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最大的葡萄生产县,历时20多年培育出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葡萄产业,赢得“中部吐鲁番”的美誉。
公安葡萄公安葡萄

产品荣誉

2016年11月0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公安葡萄”实施地理标誌产品保护。

地理标誌

地域保护範围

公安葡萄产地範围为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藤稔、夏黑、红地球等。
二、立地条件
壤土或砂壤土,土层厚度≥8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1%。pH值7.0—8.0。
三、栽植管理
1.育苗:嫁接育苗(砧木:贝达、红富士实生苗)。
2.栽植时间:十二月底到三月中旬。
3.栽植密度:每亩栽值株数≤260株。
4.施肥:每年每亩施腐熟有机肥≥5000千克。
5.浇水:採收前20天禁止浇水。
6.果实採收:
夏黑:7月上旬至8月上旬。
藤稔:7月中旬到8月底。
红地球:8月中旬至9月下旬採收。
7.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颗粒大,颜色深,果粉浓,酸甜适度。
2.理化指标:
(1)藤稔:穗重≥0.5千克,可溶性固形物≥16%。
(2)夏黑:穗重≥0.5千克,可溶性固形物≥17%。
(3)红地球:穗重≥0.7千克,可溶性固形物≥16%。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誌使用

公安葡萄产地範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公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誌产品专用标誌”的申请,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公安葡萄的检测机构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历史文化

说起“公安葡萄”这个品名,还真有段缘由。明朝晚期,公安县长安里长安村(今孟家溪镇三袁村)出了个袁家三兄弟——伯修袁宗道、中郎袁宏道、小修袁中道。他们聪慧过人,又好读书,后来都先后考上了进士,并且分别在翰林院、北京吏部、南京吏部做过官,因此当地一直流传着“一母三进士,南北两天官”(当时朝廷吏部的官员称作“天官”)的佳话。
万曆二十六年(1598年),中郎告别了家眷和弟弟小修,来到京城,补上了顺天府教授,正式在京中居留下来。此时,伯修正以翰林院编修任东宫皇长子朱常洛(即以后的明光宗)的侍讲。这年秋天,小修被荆州府以岁贡推荐入国子监(太学)进读。这样,三兄弟就在京都汇齐了。这就为他们兄弟提供了一个共同切磋、在文坛上大显身手的好时机。于是,一个由他们三人发起和领导的着名文社——崇国寺葡萄社诞生了。
崇国寺,是座建于元代的寺院,位于城北,古朴幽雅,并有一块花草茂盛的葡萄园,是三袁兄弟最爱游玩的地方。万曆二十七年(1599年)三月的一天,中郎和小修又约了伯修和四位朋友,来到这里游玩小饮,过了开春以来第一个快乐的日子。这年夏天某日,烈日高悬,崇国寺却气候宜人,特别是葡萄园里葡萄垂天,绿草如茵,一片荫凉,三袁兄弟偕同黄辉、方子公等七人欢聚于此,以葡萄的名义正式成立了文学社——葡萄社。葡萄社成立后不久,队伍逐渐扩大,特别是中郎最好的朋友江盈科(进士),这时也来到了京城,为葡萄社增加了一名热心而得力的骨干。葡萄社的成立象徵着“公安派”的队伍形成,这葡萄社中的社友日后都成了“公安派”的骨干。“公安派”在晚明文坛以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成为一个革新创造、引领时代的文学流派。因此,是“葡萄社”与“公安派”结了缘。
现代,公安县葡萄产业兴起,又前缘再续,把“公安”与“葡萄”紧紧连在一起。顺理成章地打出了“公安葡萄”这个品牌。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