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乡土社会:广东农村发展30年》主要内容: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伟大曆程。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发挥了“试验田”、“视窗”和“示範区”作用。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认真研究总结广东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改革开放重要意义的认识,对于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基本介绍
- 书名:告别乡土社会:广东农村发展30年
- 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
- 页数:425页
- 开本:16
- 定价:57.00
- 作者:周大鸣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218059822
- 品牌:广东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告别乡土社会:广东农村发展30年》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周大鸣,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美国CSA杂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兼职教授。曾先后到美国太平洋路德大学和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两年,多次到加拿大、德国、义大利、日本、荷兰等地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发展研究、族群与区域文化、都市人类学等。近年来他主持了10余项国家、国际合作和横向课题。2005年以来撰写和主编着作7本,发表论文100余篇。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民委优秀成果三等奖、首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澳门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图书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变革始于土地制度
一、新中国对土地制度的探索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集体化的修正
(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阶段
(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和完善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三、农村股份制:对集体化的否定之否定
(一)微观经营与巨观经营的矛盾
(二)广东农村股份制改革
(三)广东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几种典型模式
四、万丰共有制:提前实现的共产主义样板?
五、广东农村股份制合作制的意义及问题
(一)广东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创新
(二)广东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意义
六、广东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曆程
(一)广东土地制度创新背景
(二)广东土地制度创新的具体举措
(三)广东土地流转
第二章 乡村工业化与广东乡镇企业的兴起
一、乡村工业化溯源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乡村工业化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乡村工业化尝试
(三)广东乡镇企业发展历程
(四)广东乡镇企业发展特点、成就
二、摸着石头过河
(一)四处找钱
(二)“星期六工程师”
(三)无孔不入的推销员
(四)大树底下好乘凉——挂靠
三、广东“四小虎”
(一)南海模式
(二)顺德模式
(三)中山模式
(四)东莞模式
(五)广东其他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四、排头兵中的前锋
(一)思想解放的先驱
(二)制度创新的开拓者
五、前路漫漫
(一)广东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态势
(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
(三)对乡镇企业转制的反思
第三章 乡村都市化
一、乡村都市化的概念和道路选择
二、珠江三角洲的乡村都市化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概况
(二)珠三角乡村都市化的类型
(三)乡村都市化的五项主要指标
(四)乡村都市化的启动机制
(五)广东城镇化发展动力
(六)广东城镇化经验
三、乡村都市化之后
(一)珠三角城市化发展新特徵
(二)广东乡村都市化的成就与问题
(三)广东城市化未来发展趋势
四、乡村都市化的深化:村改居
第四章 农业现代化
一、农村产业结构最佳化
(一)广东农业结构调整阶段
(二)广东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就
(三)广东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四)广东农业结构调整方向
二、广东农业产业化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必然性
(二)广东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三)广东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
(四)广东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三、农业科技进步
(一)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二)广东农业科技取得的成效
(三)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基本经验
四、广东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一)广东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二)广东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成就
(三)广东农产品出口现状
(四)广东外向型农业面临的问题
五、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
(一)珠江三角洲农业转型
(二)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概况
(三)珠三角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与步骤
(四)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五)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示範区
(六)珠江三角洲都市农业的发展
(七)珠三角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第五章 区域农村发展
一、东西两翼:比翼齐飞
(一)东翼
(二)西翼
(三)东西两翼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山区市县——奋起直追
(一)广东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概况
(二)山区农业发展
(三)山区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四)广东山区面临的发展局势
三、广东区域协调发展
(一)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措施
(二)广东区域发展新特点
(三)现在区域政策问题
(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对策
第六章 广东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一、重新开放农村市场
(一)以放开塘鱼价格为突破口,进行物价、流通体制初步改革
(二)广东农产品改革的措施和历程
二、广东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第七章 广东农村税费改革
第八章 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
第九章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第十章 广东农村社会文化
第十一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十二章 农村生活方式变迁
第十三章 广东新农村建设
第十四章 广东农村改革开放的回顾与展望
结语:从传统到现代
附录:广东农村改革开放大事记
参考书目
导论
第一章 变革始于土地制度
一、新中国对土地制度的探索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集体化的修正
(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阶段
(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和完善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三、农村股份制:对集体化的否定之否定
(一)微观经营与巨观经营的矛盾
(二)广东农村股份制改革
(三)广东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几种典型模式
四、万丰共有制:提前实现的共产主义样板?
五、广东农村股份制合作制的意义及问题
(一)广东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创新
(二)广东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意义
六、广东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曆程
(一)广东土地制度创新背景
(二)广东土地制度创新的具体举措
(三)广东土地流转
第二章 乡村工业化与广东乡镇企业的兴起
一、乡村工业化溯源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乡村工业化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乡村工业化尝试
(三)广东乡镇企业发展历程
(四)广东乡镇企业发展特点、成就
二、摸着石头过河
(一)四处找钱
(二)“星期六工程师”
(三)无孔不入的推销员
(四)大树底下好乘凉——挂靠
三、广东“四小虎”
(一)南海模式
(二)顺德模式
(三)中山模式
(四)东莞模式
(五)广东其他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四、排头兵中的前锋
(一)思想解放的先驱
(二)制度创新的开拓者
五、前路漫漫
(一)广东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态势
(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
(三)对乡镇企业转制的反思
第三章 乡村都市化
一、乡村都市化的概念和道路选择
二、珠江三角洲的乡村都市化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概况
(二)珠三角乡村都市化的类型
(三)乡村都市化的五项主要指标
(四)乡村都市化的启动机制
(五)广东城镇化发展动力
(六)广东城镇化经验
三、乡村都市化之后
(一)珠三角城市化发展新特徵
(二)广东乡村都市化的成就与问题
(三)广东城市化未来发展趋势
四、乡村都市化的深化:村改居
第四章 农业现代化
一、农村产业结构最佳化
(一)广东农业结构调整阶段
(二)广东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就
(三)广东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四)广东农业结构调整方向
二、广东农业产业化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必然性
(二)广东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三)广东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
(四)广东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三、农业科技进步
(一)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二)广东农业科技取得的成效
(三)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基本经验
四、广东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一)广东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二)广东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成就
(三)广东农产品出口现状
(四)广东外向型农业面临的问题
五、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
(一)珠江三角洲农业转型
(二)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概况
(三)珠三角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与步骤
(四)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五)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示範区
(六)珠江三角洲都市农业的发展
(七)珠三角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第五章 区域农村发展
一、东西两翼:比翼齐飞
(一)东翼
(二)西翼
(三)东西两翼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山区市县——奋起直追
(一)广东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概况
(二)山区农业发展
(三)山区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四)广东山区面临的发展局势
三、广东区域协调发展
(一)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措施
(二)广东区域发展新特点
(三)现在区域政策问题
(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对策
第六章 广东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一、重新开放农村市场
(一)以放开塘鱼价格为突破口,进行物价、流通体制初步改革
(二)广东农产品改革的措施和历程
二、广东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第七章 广东农村税费改革
第八章 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
第九章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第十章 广东农村社会文化
第十一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十二章 农村生活方式变迁
第十三章 广东新农村建设
第十四章 广东农村改革开放的回顾与展望
结语:从传统到现代
附录:广东农村改革开放大事记
参考书目
文摘
共有制是随着万丰村的高速发展而伴生的生产组织形式,它的实行,打破了常规经济积累,实现了生产水平的快速飞跃,使一个贫困落后的农村焕然一新,基本实现了农业、工业、教育、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现代化。1997年,万丰村总资产达到9.6个亿,工农业总产值近7亿元,总收入1.2亿多元,村财政收入3500万元,人均年收入2.2万元。村里基础设施完善,兴建了自己的医院、影剧院、酒店和公园。民众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均住房超过100平方米,可以享受各种村集体提供的福利,如免费医疗、教育、养老基金等。
有分析认为,共有制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宣布了农村现代化探索的初步成功。
首先,共有制以一种新型的所有制形式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它以股份制的形式联合多元利益主体,适应产业社会化的潮流,把多方面力量联合起来,构成经济发展的启动基础。产权的规定,按股分利,将大量的农村闲置资金从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基金,有效实现了健康的投资渠道,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由许多投资形成的共有制集体经济,使产业结构在充足的资金基础上得以转型,建立现代化企业,并在吸收外资、合作、合资方面能够进行自主选择,以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结构。
其次,共有制对现代化的社会关係进行了初步勾勒。一是共有制把人们通过产权关係固定下来,建立了一种“个人所有制的联合体”,从而在这种基础上实现了人与人的平等和互利;二是共有制贯彻了社会主义原则,通过集体的力量消灭不平等,从而消除了剥削和分化。共有制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突现,它使公有制的三个本质特徵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①生产资料更体现出共同占有的性质。共有制包括国家、法人、企业集体、企业职工个人、社会个人五种成分,有效地提高了个人对国家集体财产的关注程度,彻底改变了以前“人人都是主人,人人不把自己当主人”的怪现象。
有分析认为,共有制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宣布了农村现代化探索的初步成功。
首先,共有制以一种新型的所有制形式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它以股份制的形式联合多元利益主体,适应产业社会化的潮流,把多方面力量联合起来,构成经济发展的启动基础。产权的规定,按股分利,将大量的农村闲置资金从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基金,有效实现了健康的投资渠道,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由许多投资形成的共有制集体经济,使产业结构在充足的资金基础上得以转型,建立现代化企业,并在吸收外资、合作、合资方面能够进行自主选择,以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结构。
其次,共有制对现代化的社会关係进行了初步勾勒。一是共有制把人们通过产权关係固定下来,建立了一种“个人所有制的联合体”,从而在这种基础上实现了人与人的平等和互利;二是共有制贯彻了社会主义原则,通过集体的力量消灭不平等,从而消除了剥削和分化。共有制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突现,它使公有制的三个本质特徵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①生产资料更体现出共同占有的性质。共有制包括国家、法人、企业集体、企业职工个人、社会个人五种成分,有效地提高了个人对国家集体财产的关注程度,彻底改变了以前“人人都是主人,人人不把自己当主人”的怪现象。
序言
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伟大曆程。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发挥了“试验田”、“视窗”和“示範区”作用。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认真研究总结广东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改革开放重要意义的认识,对于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研究广东改革开放,要系统总结广东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坚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30年来,广东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第一,研究广东改革开放,要系统总结广东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坚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30年来,广东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