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

2019-05-17 03:11:03 百科

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

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是传统文化的积澱,反映了本地的宗教信仰和民风民俗,是道教内涵向外延伸的演艺形式。在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鍊度亡魂等过程中,道教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众通过外向行为的有声表现来表达其内向敬道悟道的宗教情感,以此来满足祈求、祝愿和悼念等心理需要。

历史沿革

平阳东岳观始,建于宋英宗治平3年(1066),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香客如云,烟雾缭绕,念经声不绝于耳,鼓声、磬声、木鱼声响彻云霄,东岳观道教音乐流传广泛、不但全国闻名,而且流传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各国。

风格特色

平阳的宗教音乐大致可分为三种:道教龙门派的“十方板”,正一派的“子孙板”,释教的“和尚板”。十方板又称十方韵、全真正韵,是东岳观道教乐声乐部分的主体,也是全真道教乐典型的传统曲目,由薛圆顺和林圆丹于清末光绪初年从黄岩大有宫传至平阳;东岳观道教乐声乐部分的第二个组成因素是子孙板。
东岳观中元普度道场仪式包括早课、发奏、开五方、礼忏、进表、诸真朝、五师供、焰口等。其中以《焰口》科仪为重点,把道场推向高潮,《焰口》科仪音乐丰富,除十方韵外,还吸收大量民间音乐及地方戏曲音乐,表演上亦颇有特色,如踏罡、捏诀、书讳等,既有神秘性又具有可观性。
东岳观道教音乐旋律独特,唱腔多样,以熟练的重複变奏手法在有限的音乐词库中取出适用的辞彙以满足不同斋主对科仪的不同要求,艺术价值不可低估。

传承现状

东岳观道教音乐在全国道观中保持得最完整,北京白云观、杭州抱朴道院都採用该音乐。经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研究员徐宏图和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曹本治对东岳观道教音乐进行採访,全面记录,并在台湾出版《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研究》一书,向国内外发行。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该音乐被平阳县人民政府作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