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花子,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的花及种子。分布于全国各地。具有补心安神,益肝除黄之功效。常用于心神不宁,心慌气短,夜寐不佳,急性黄疸型肝炎。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苦菜花子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属:苦苣菜属
- 种:苦苣菜
- 分布区域:全国各地
- 採收时间:内服:3-6g,研末煎服
- 毒性:无毒
入药部位
花及种子。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归心、肝经。
功效
补心安神,益肝除黄。
主治
心神不宁,心慌气短,夜寐不佳,急性黄疸型肝炎。
相关配伍
治黄疸:苦菜花及种子7克研末,水煎服。(《中国花膳与花疗》)
用法用量
内服:3-6g,研末煎服。
形态特徵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圆锥状,垂直直伸,有多数纤维状的鬚根。茎直立,单生,高40-150厘米,有纵条棱或条纹,不分枝或上部有短的伞房花序状或总状花序式分枝,全部茎枝光滑无毛,或上部花序分枝及花序梗被头状具柄的腺毛。基生叶羽状深裂,全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或大头羽状深裂,全形倒披针形,或基生叶不裂,椭圆形、椭圆状戟形、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或圆形,全部基生叶基部渐狭成长或短翼柄;中下部茎叶羽状深裂或大头状羽状深裂,全形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3-12厘米,宽2-7厘米,基部急狭成翼柄,翼狭窄或宽大,向柄基且逐渐加宽,柄基圆耳状抱茎,顶裂片与侧裂片等大或较大或大,宽三角形、戟状宽三角形、卵状心形,侧生裂片1-5对,椭圆形,常下弯,全部裂片顶端急尖或渐尖,下部茎叶或接花序分枝下方的叶与中下部茎叶同型并等样分裂或不分裂而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且顶端长渐尖,下部宽大,基部半抱茎;全部叶或裂片边缘及抱茎小耳边缘有大小不等的急尖锯齿或大锯齿或上部及接花序分枝处的叶,边缘大部全缘或上半部边缘全缘,顶端急尖或渐尖,两面光滑毛,质地薄。头状花序少数在茎枝顶端排紧密的伞房花序或总状花序或单生茎枝顶端。总苞宽钟状,长1.5厘米,宽1厘米;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长披针形或长三角形,长3-7毫米,宽1-3毫米,中内层长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8-11毫米,宽1-2毫米;全部总苞片顶端长急尖,外面无毛或外层或中内层上部沿中脉有少数头状具柄的腺毛。舌状小花多数,黄色。
瘦果褐色,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倒披针形,长3毫米,宽不足1毫米,压扁,每面各有3条细脉,肋间有横皱纹,顶端狭,无喙,冠毛白色,长7毫米,单毛状,彼此纠缠。花果期5-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田边、山野、路旁。分布于全国各地。
相关论述
《本草衍义》:“花:去中热,安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