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是三国王粲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从军行
- 创作年代:三国
- 作品体裁:五言古诗
- 作者:王粲
- 作品出处:《乐府诗集》
作品全文
其一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一如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献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犁。
熟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一如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献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犁。
熟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其二
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
我君顺时发,桓桓东南征。
泛舟盖长川,陈卒被隰坰。
征夫怀亲戚,谁能无此情。
拊衿倚舟樯,眷言思邺城。
哀彼东山人,喟然感鹳鸣。
日月不安处,人谁获恆宁。
甘人从公旦,一征辄三龄。
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
弃余亲睦恩,输力竭忠贞。
惧无一夫用,报我素餐诚。
夙夜自恲性,思逝苦抽萦。
将秉先登羽,岂敢听金声。
其三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
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
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
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
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其四
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
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
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
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勛。
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
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
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
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
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
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
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
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
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勛。
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
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
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
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
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
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
其五
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
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
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萑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
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
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
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
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优。
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
馆宅充廛里,士女满庄馗。
自非贤圣国,谁能享斯休?
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
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萑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
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
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
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
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优。
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
馆宅充廛里,士女满庄馗。
自非贤圣国,谁能享斯休?
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注释
其一
所从:所跟从的人。神且武:神明而且勇武。焉得:何用。怎会。相公:旧时对宰相的敬称。泛称官吏。旧时对读书人的敬称。后多指秀才。旧时对男子的敬称。旧时妇女对丈夫的敬称。关石:关,关税。【汉典】关,重量名;石,容量名。关石,借指赋税。一说,关指徵税之处,石为量器;关石,借指徵收赋税。赫怒:盛怒。语本《诗·大雅·皇矣》:“王赫斯怒。”天威:上天的威严。天道威严。喻帝王的威严;朝廷的声威。举:举兵。獯虏: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獯鬻Xūnyù,中国夏代称北方民族。周代称“猃狁Xiǎnyǔn”;汉代后称“匈奴”。服:制服。降服。羌夷:羌族人的蔑称。边地贼:边境地区的贼兵。忽若:忽然好像。恍若,好像。倘或,假使。俯:俯身。拾遗:拾取他人的失物。比喻轻而易举。陈赏:陈列奖赏。颁奖布赏。丘山:山丘;山岳。坟墓。川坻:河岸。饫饶yù ráo:谓粮草富足。饫,饱食。饶,富饶。溢肥:充溢肥壮。徒行:徒步出行。徒手出行。空手出行。兼乘:两辆车。谓每车备一副车。指多辆车。空出:空手出行,有余资:有多余的物资可用。拓地:开拓疆土。一如:完全相同;全像。邺城:古地名。春秋齐桓公始筑城。秦置县。三国魏为邺都。晋避怀帝讳,改为监漳。此后,历为前秦、后赵、东魏、北齐的首都。故址在今河北省监漳县西。三国时由于曹操的喜好,邺城是清商乐歌舞的兴盛之处。所愿:所提愿望。愿望;希望。获:获得。无违:没有违背;不要违背。昼日:白天。大朝:谓天子大会诸侯群臣。称居于正统的朝廷。薄言:周人方言,不说。参时:参加时议。参议和时时评论。明政:清明的政治。家私:家中私事。惮:害怕。为犠:成为祭祀的牺牲。良苗:优良的秧苗。实已:实际上已经。挥:挥霍。窃慕:私下羡慕。负鼎翁:指伊尹背负鼎俎见汤,喻以烹调致汤王道之事。愿厉:愿意砥砺。厉,振奋。朽钝:衰朽愚拙。多作谦词。姿:身姿。沮溺:长沮、桀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钱穆新解:“﹝长沮、桀溺﹞两隐者,姓名不传。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后诗文中常以“沮溺”借指避世隐士。熟览:熟悉浏览。熟读。夫子:孔夫子。信知:相信知晓。深知,确知。
其二
厉:磨砺。严厉。秋节:秋天的时节。泛指秋季。司典:掌管刑典的官吏。掌管典籍。指史官。告:告诉,告知诉讼。告发。告知。详刑:详细的刑罚。谓断狱审慎。顺时:顺应时节。谓顺应时宜;适时。桓桓:勇武、威武貌。高大宽广貌。泛舟:船行水上。长川:长的河流。指长江。陈卒:陈列兵卒。被:遮盖。披。隰坰xí jiōng:低湿的原野。隰。湿地。坰,离城远的郊野。征夫:从役之人;出征的士兵。远行的人。拊fǔ衿jīn:拍着衣领。抚胸。拊,拍。古同“抚”,安抚,抚慰。衿,古代服装下连到前襟的衣领。舟樯qiáng:舟船的桅桿。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桿,引申为帆船或帆。眷言:眷恋地说。【汉典】回顾貌。言,词尾。邺城:古地名。春秋齐桓公始筑城。秦置县。三国魏为邺都。晋避怀帝讳,改为监漳。此后,历为前秦、后赵、东魏、北齐的首都。故址在今河北省监漳县西。哀彼:哀叹那。东山人:指从军远征之人。东山:东面的山。《诗·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因以代指远征或远行之地。喟然:感叹、叹息貌。感:感应。感觉。感知。鹳guàn鸣:《诗·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埽穹窒,我征聿至。”郑玄笺:“鹳,水鸟也。将阴雨则鸣,行者于阴雨尤苦,妇念之,则叹于室也。”后用为典故,谓思妇因天将雨而为其征夫担忧。日月:太阳月亮。日子月份。恆宁:永恆的安宁。甘人:《秘谱·古二》曰:炎帝第十二子祝犁,号德临,好耕善狩,为火正。时帝东方践位,西海不服,帝命第十子奔羊佐祝犁抚西镇天地,屯西河九曲。因善农耕、精架居,故以甘为记。因精耕而食充美,架居避凶得安。他邦慕之,以甘部为尚,久而称之,则贯以甘姓为焉。西抚胜利后,其主支又奉帝命东返平“骊山之乱”,功成封授与国于右扶风,开创了甘氏族国,现陕西户县、乾县一带。古二世“奔羊”公向西征伐功卓受封于甘肃张掖,张掖古名为甘州,因甘人居此而得名,与古称肃州的酒泉两地合称“甘肃”。公旦:指周公旦。西周初期政治家。姓姬名旦,也称叔旦。后多作圣贤的典範。一征:一次征战。辄:动辄。总是。三龄:三年。神武师:神武的军队。神武,神圣威武。唐时北衙军所属禁军名。暂往:暂时到往。暂时离去。必速平:必定迅速平定叛军。余:我。亲睦恩:亲睦的恩情。亲情。输力:出力,贡献力量。竭:竭尽。忠贞:忠诚坚贞。惧无:害怕没有。一夫用:一夫之用。谓仅能当一人之用,而无兼人之能。素餐:吃素食。无功受禄,不劳而食。《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夙夜:朝夕,日夜。恲pēng性:感慨,叹息。恲,烦闷。流露。怦怦(慷慨,感慨,心急),怦性(感慨)。思逝:思念逝去。苦抽萦:苦苦地抽泣萦绊牵挂。将秉:将秉持。先登羽:先飞的翅膀。先登:先于众人而登。指先锋。比喻出众的人才。金声:指钲声。《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 比喻美好的声誉。
其三
遐xiá路:远路。长途。彼:那。夷:古代称东部的民族。泛称外族人。广川:宽广的河流。广川王国都城信都,河北省冀州市。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安坻:安全抵达。谓泊舟于岸。坻,涯岸。安坻,谓繫舟于岸。白日:白天的太阳。这里指落日。半:半落。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余晖:余晖。多余的光辉。傍晚的阳光。夹岸:隔岸。水流的两岸;堤岸的两边。征夫:从役之人;出征的士兵。远行的人。两怀:两头怀念。悽怆:凄凉悲怆。悲伤;悲凉。吾:我。高防:高堤。床寝:睡觉用的床。身服:亲身服事。干戈事:兵事。战争之事。乾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指战争。岂得:岂能得以。犹怎能,怎可。所私:所有的私事。个人私事。即戎:立即从戎。【汉典】用兵;作战。授命:所授予的命令。献出生命。兹:此。
其四
邺都:邺城,古地名。春秋齐桓公始筑城。秦置县。三国魏为邺都。晋避怀帝讳,改为监漳。此后,历为前秦、后赵、东魏、北齐的首都。故址在今河北省监漳县西。济:渡。白马津:洛阳附近渡口名。在今河南省滑县北。逍遥:徜徉;缓步行走貌。优游自得;安闲自在。连舫:连线一起的画舫。并数船而成的大船。带甲:披甲的将士。谓身着甲冑。率彼:顺着那。一举:一次举动。一次举兵。勛:功勋。筹策:运筹决策。犹筹算。谋划;揣度料量。运:运筹。运动。帷幄:指室内悬挂的帐幕,帷幔。指天子决策之处或将帅的幕府、军帐。一由:全由。圣君:神圣的君王。时谋:应时的谋略。譬诸pì zhū:譬之于;譬如。具官:配备应有的官员。犹具位。官臣:谓受天子之命所置的管理家邑的官吏。鞠躬:弯腰行礼。恭敬谨慎貌。中坚:指军队中最重要最坚强的部分。中庭,朝廷核心,中军。微画:谓无足轻重的策划。无所陈:没有可讲述的。许历:战国后期,赵国将领。许历谏军。完士:犹凡士。普通的兵士。犹:仍。还能。尚可。败秦:击败秦军。素餐:吃素食。吃白食。无功受禄,不劳而食。《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责:责任。诚愧:的确愧杀。伐檀:《诗·魏风》篇名。其序云:“《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后因以“伐檀”为讥刺贪鄙者尸位素餐而贤者不得仕进的典故。铅刀:铅制的刀。铅质软,作刀不锐,故比喻无用的人和物。用:用途。作用。庶几:或许,也许。希望;但愿。有幸。差不多;近似。薄身:薄弱的身体。犹贱躯。用作谦辞。
其五
悠悠:悠远漫长。涉:跋涉。荒路:荒远之路。靡靡:犹迟迟。迟缓貌。《诗·王风·黍离》:“行迈靡靡,心中摇摇。”城郭: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泛指城市。榛棘zhēn jí:犹荆棘。榛,榛木。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草木丛生的样子。蹊径xījìng:指小路。门径;路子。由:顺随。经由。随从。萑huán蒲:芦苇和菖蒲。萑,古代指芦苇类植物。竟:竞争,结束,完毕。广泽:宽广的湖泽。葭jiā苇:芦苇。葭,初生的芦苇。日夕:朝夕,日夜。翩翩:飞舞。飞行轻快貌。吾:我。鹳鹄guàn hú:鹳与鹄。其形瘦长,飞翔极高。鹳,鹳雀。鹳鹤,泛指鹤类。鹄,天鹅。摩天:迫近蓝天。形容极高。客子:客乡之人。谯郡:东汉置,曹操称魏王后,在其家乡谯县的基础上把谯县周围武平临睢等几县扩入,由县升为郡。旷然:豁达。开阔貌。四境:四方。四方疆界;四方边境地区。引申指举国;四方疆界之内。黍稷:黍和稷。为古代主要农作物。亦泛指五穀。《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后因以“黍稷”为感叹古今兴亡之典。这里喻盛世和平。原畴:原野田畴。馆宅:馆所和住宅。充:充实,充盈。廛chán里:古代城市居民住宅的通称。亦泛指市肆区域。廛,平民的房地。市集。女士:淑女和士绅。庄馗kuí:庄子的大路。【汉典】四通八达的道路。馗,同“逵”。《尔雅·释宫》:“六达谓之庄……九达谓之逵。”自非:自觉不是。倘若不是。斯休:此休民之德。此好。美:讚美。乐土:安乐的土地。乐园。虽客:虽然是客乡之人。犹:尚且。
作品赏析
其一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随曹操征吴途中所作。诗中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勾画了理想社会的蓝图,表达了人们嚮往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征吴途中所见山河破碎的荒凉景象。
开头二句先点出自己的感受:“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悠悠”,指路程的遥远。“靡靡”,是因心情沉重而步履迟缓的样子。行走在这样一望无际、哀鸿遍野、疮痍满目的荒野上,不能不让人倍感伤心。
接着,诗人以沉痛的笔调具体地描绘了饱受战火蹂躏的残破河山:“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人烟断绝,空旷阒寂的荒野,这是大背景。
“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昔日人口稠密、富庶繁华的城镇,此时成了一片废墟。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残垣断壁,国破家亡,这正是动乱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萑蒲”六句,诗人把镜头从远处拉回到身边,对周围的环境作进一步的渲染。蒲苇满泽的荒野,黄昏时分的凉风,随波漂浮的扁舟,悽厉哀鸣的寒蝉,凌空飞翔的鹳鹄,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身处此境的“客子”,当然要“泪下不可收”了。这里的景物并不是随意拾掇的,而是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需要精心选择的。当然,这也是为反对军阀混战这个主题服务的,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抨击的言辞,但诗人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因而句句都隐含着批判的锋芒。
然而,重重黑暗的尽头,忽然透出了一道曙光。在弥望的荒芜焦土之中,一片充满生气的乐土,展现读者面前。这就是诗人笔下的谯郡是曹操的故乡。“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这是诗人的总体感受,一踏上谯郡(今安徽毫县)的地界,所有的忧愁便烟消云散,心情豁然开朗。
这与前半部分的“靡靡我心愁”截然相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诗人笔下的环境,也是另一番光景:先写质朴的田园风光:“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宁静、富庶、和睦,这使读者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两者所表现的画面和所寄寓的对太平社会的嚮往之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稍带夸张的现实,接着,诗人又写到繁华的都市风貌:“馆宅充廛里,女士满庄馗。”廛里,古代城市中里巷住宅的通称。女士,一作士女,指男子和女子。庄馗,四通八达的大道。店铺屋舍鳞次栉比,充满里巷之中;男男女女熙熙攘攘,大道上车水马龙,真是一派热闹景象。“自非圣贤国,谁能享斯休?”如果不是圣贤治理的地方,谁也不能享受这种美好的生活。谯郡是曹操的故乡,诗人把谯郡的生活写得那幺美好,自然是对曹操的热烈歌颂,这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局限,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人们总是热切盼望出现一位好皇帝,治理好天下,使人民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所以这种写法,也并不是不自然的。
最后,诗人对这理想乐土发出了由衷讚美:“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上句出自《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人”,这里是指《硕鼠》的作者;“乐土”,是诗人所嚮往的幸福之地。留恋故乡,是人之常情;客居异地总是不愿久留的。诗人自己在流寓荆州时也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楼赋》)可是此诗结尾却说:这里虽然不是自己的故乡,也愿意长久地生活在这里。这就更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曹操的讚美,反映了人民嚮往安定生活的愿望。
此诗的创作意图主要是通过荒土和乐土的对照,表达自己反对军阀混战、嚮往幸福安定生活的愿望。作品前后两个部分基本上是一一对应,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体现了作者的这一创作意图。这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并列在一起,造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其二
首二句点明了自己的身分及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东南夷”,指曹操实现统一大业的主要对手之一孙权。王粲是个胸怀大志的人,这次重大的军事行动,无疑为他提供了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因此,他对这次从军出征抱有很大的希望。一个“遐”字、一个“讨”字,写出了这次出征的浩浩蕩蕩、堂堂正正,显现了诗人内心的艰巨感和自豪感,从而为作品奠定了一个慷慨激昂的基调,并成为全诗的主旋律。
然而诗人并没有立即从正面抒写自己的豪情壮志及令人神往的战斗生活,而是笔锋一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沿途的景物。“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战船沿着宽阔的大河顺流而下,到傍晚还没有靠岸宿营。这二句既写出了从军生活的紧张气氛,又写出了因离家愈来愈远而产生的一种惆伥感。古人常在宅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后人便以“桑梓”喻故里。这里的“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既是眼前的实景,又是诗人思乡之情的自然流露。不仅如此,秋风中蟋蟀的哀鸣,暮霭下孤鸟的乱窜,更增加了内心的凄凉与悲伤。诗人把暮色中的行军、夕阳下的桑梓及蟋蟀、孤鸟等富有特徵性的景物,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典型的“悲秋图”。这样的景物描写,融情于景,以景写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浑融一体,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面对如此凄凉景象,诗人的感受是:“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离情别绪,人皆有之,而出征的将士则尤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横尸疆场,即便能侥倖生还,也很难保证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不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因此生离死别的痛苦不能不咬噬他的心灵。为了排遣悲伤的情绪,诗人“下船登高防”,登上高高的河堤,久久地凝望着远方的故乡,以至被秋露打湿了衣裳。登高不仅没能销忧,反而感到一股寒意阵阵袭来,感情的浪涛不停地在胸中翻腾,无法遏制。“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柔肠寸断,难以成眠,甚至连个说心里话的人也没有。诗人好像被孤独、寂寞的气氛所包围,跌进了痛苦的深渊。这可以说是思妇游子的一种共同的心境,如《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作品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形象地勾画出抒情主人公悲怆难抑的情态。
但是诗人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志士,决不会长久地沉溺在儿女之悲中。因此,诗人笔锋又转,唱出了时代的音响:“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这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将诗人从沉溺中惊醒,也如狂飙突起,喷泻出慷慨激昂的情怀,悲伤、低沉的情绪蕩然无存。在国事与家事,事业与私情的天平上,诗人作了理智的抉择,一个高大的志士的形象也随之凸显读者面前。
慷慨悲凉,是建安诗人的共同特色,王粲此诗就体现了这一鲜明的时代特色。王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很善于运用感情起伏的反差,来突出内心的激情,这首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作品先通过景物描写,创造出一个典型的艺术氛围,有力地烘託了诗人孤寂、凄凉、悲愁的心境,使诗歌的情绪跌入低谷。接着急转直上,又把情绪推向高潮:为了事业的成功,不惜抛弃个人的一切。可以说,这种落差越大,就越能突出诗人慷慨豪迈的情怀,也就越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七子”之一。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劫持汉献帝迁长安,其父时任大将军何进长史,王粲随父西迁,在长安见当时着名学者蔡邕,深为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192),因关中骚乱,王粲往荆州依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建安十三(208),曹操大军南下,刘表病卒,子刘琮投降,王粲遂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晋爵魏公,魏国建,王粲官任侍中。二十二年(217),从曹操南征孙权,北还途中病卒,终年四十一岁。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