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是唐代诗人陈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写得十分壮美。前两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妙用指代,以“横笛”和“红旗”指代边塞将,写他们在缭绕于耳的笛声中,高举红旗直向积雪山峰挺进。全诗声色兼备,充满诗情画意。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从军行
- 创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 作者:陈羽
作品原文
从军行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歌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将士生活。
⑵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这里指天山脚下的湖泊。
⑶折:断。
⑷横笛:横吹的一种笛子。
⑸直上:一直向上、向前。
白话译文
湖海之滨冷风次得泥土冻裂,
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
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
把红旗一直插上天山头顶雪。
创作背景
陈羽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中唐,其时,唐代边患不断,描写战士生活的诗歌层出不穷,这首诗即使作者早年宦游,任职幕府时所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便难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了。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採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像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表现出来。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名家评价
郑州大学教授孟向荣:“反映边防将士为保卫疆止,不畏严酷自然环境的英勇气概。‘横笛’两句意境,颇似电影远景。此一境界,在岑参《醉里送裴子赴镇西》‘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中已经开拓,但本诗写远处天山雪线上一桿红旗不断句上攀登,白雪、红旗相衬,更为鲜明生动,令人精神振奋。”
作者简介
陈羽,生卒年不详。约806年前后在世。吴县(今属江苏)人。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任东宫卫佐。善诗,早年在各地漫游时,一与诗僧灵一、戴叔伦、杨衡等结交唱酬。《全唐诗》录其诗一卷,《全唐文》存其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