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眼桥建于明朝,总长2930米,石材全为花岗石。每个桥墩由10根左右的松木构成,桥面宽1米,有1100多孔,所以古桥又称“千眼桥”,被誉为全国最长的湖中石桥,并被列为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千眼桥
- 位于:都昌县多宝西山的鄱阳湖水底
- 长度:2930米
- 年代:明朝
建筑结构
千眼桥位于江西省都昌县多宝西山蒋公岭脚下的鄱阳湖水底,属于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桥长2930米,宽1 . 2米,长条花岗石铺成桥面,松木大柱立于湖泥中支撑桥面。因为泄洪孔共983个,故得名为“千眼桥” ,也称“千孔桥” 。
主要功能
千眼桥自古以来,是都昌至星子、庐山去浔阳,翻蒋公岭,过鄱阳湖的必经之路,夏季涨水有船可渡,冬季枯水则要蹚水踏泥跨湖,北风凛冽,涉水者往往苦不堪言。明崇祯四年,为官都昌的钱启忠领倡捐俸集资,历时五年,在此横跨江流,建造此桥,故又名钱公桥。从此,千眼桥成了都昌、星子两县沿湖民众便捷往来的要道。
历史沿革
2012年4月由于鄱阳湖进入枯水期,这座古石桥终于露出了其“庐山真面目” 。2013年10月,鄱阳湖进入枯水期,位于湖底的一座明代古石桥也随之露出真容。
2014年12月30日,随着湖鄱阳湖由于水位持续下降近8米,一座建造于明崇祯四年间(1631年),距今近400年的“千眼”古石桥露出水面,桥身全部由花岗石製成,总长2930米,被誉为“全国最长的湖中石桥”。
古时今日
全国最长湖中石桥江西鄱阳湖"千眼桥"修复完成 已对公众开放
央广网南昌2月18日讯息(记者谢元森)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导,“千眼桥”是江西鄱阳湖上的一座古桥,修建于明代,丰水期沉没在鄱阳湖底,枯水期时才露出“真容”。近日,这座桥建桥以来首次大修宣告完工。
历经两个月的时间,江西鄱阳湖“千眼桥”维修工程日前正式完成,“千眼桥”位于江西鄱阳湖都昌县多宝乡至九江庐山市的湖床上。桥长2657.2米,是全国最长的湖中石桥,桥面宽0.82米,由长条形的花岗石铺成桥面,松木大桩深深地插入湖泥中支撑桥体。因为泄水孔多达948个,所以被称为。“千眼桥”这座桥始建于明代,是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在古时候,千眼桥是鄱阳湖两岸的必经之路。在桥建成之前,两岸百姓往来,涨水时可以渡船,枯水期时则只能靠淌水踏泥通过,可以说苦不堪言。明代崇祯年间,都昌籍官员钱启忠提出集资修桥,一呼百应,历时五年终于落成,后人又把这座桥称作“钱公桥”。明清时期这座桥是两岸民众便捷来往的交通要道。
如今,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两岸民众往来早已不再依靠“千眼桥”,它却变成枯水期时鄱阳湖上的一道独特风景,吸引着各方游客前来参观。
江西文物部门表示,每年鄱阳湖进入枯水位时,石桥就会露出水面。由于一年中至少有半年时间浸泡在水里,加上泥沙风浪的冲击,古石桥桥身损坏严重。为此,文物部门专们拨款90万元对桥墩、桥面进行维修加固,这是这座古桥自建成以来的第一次“大修”。维修工程从去年12月就开始,为期2个月,这次维修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仍然採用花岗岩等材料,力图恢复百年古桥的历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