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花海,受降雨偏少、上游来水减少等因素影响,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出现严重低枯水位,鄱阳湖庐山站水位仅为8.19米。
2013年11月5日,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大沔池附近的鄱阳湖畔拍摄的蓼受降雨偏少、上游来水减少等因素影响,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出现严重低枯水位,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大沔池及印山附近的鄱阳湖滩出现了蓼子花海草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鄱阳湖花海
- 所属流域:鄱阳湖
- 所在地区: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
- 花海花类:蓼子花
- 形成原因:鄱阳湖进入枯水期
- 形成时间:初冬
形成原因
由于鄱阳湖进入枯水期,加上乾旱少雨持续时间长。鄱阳湖美丽的蓼子草花竞相开放,再加上前段时间持续充足的光照,蓼子草花迅速进入盛花期,出现百年不遇的花海奇观。
鄱阳湖花海

鄱湖概况
鄱阳湖又称鄱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部。“浩渺鄱湖水接天,波翻浪涌竞争先;连江通海胸怀广,滋养生灵岁复年”,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长江。丰水季节浪涌波腾,浩瀚万顷,水天相连;枯水季节水落滩出,野草丰茂,芦苇丛丛。

花海盛景
江西鄱阳湖受枯水期大幅提前影响,连片裸露的鄱阳湖底出现了难得一见的蓼子花海奇观。鄱湖人余亚飞诗称:“秋冬水退暖如春,裸露洲滩颜色新;蓼子花开繁似海,紫红一片景迷人。”在鄱阳湖畔印山、都昌大沔池、姑塘乡等水域,成片的蓼子花竞相绽放,将广袤的湿地草洲分割成两半,形成了绵延数公里的花带,如同粉红的腰带缠绕着鄱阳湖。一条条弯曲的“小河沟”又从蓼子花丛中静谧流淌而过,绿色、红色、水色天然构成一幅迷人的风景画。一个个游人点缀其间,或拍照或露营,欢声笑语,暖阳下尽享花之芬芳。真可谓是奼紫嫣红一片海,一抹翠嫩俏其中。
鄱阳湖花海

严重枯水
受降雨偏少、上游来水减少等因素影响,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出现严重低枯水位,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仅为8.19米。根据水文部门公布的气象降雨趋势分析,预计江西未来7天无明显降雨,水位、流量仍呈下降趋势,2013年11月2日鄱阳湖水位降至极枯水位8米。据介绍,2013年鄱阳湖这种低水位出现的时间比往年前移了2个月左右,且水位下降速度快于常年。
其他相关报导
鄱阳湖重点流域其他相关报导
江豚种群数量不足百头
新华社南昌8月26日电(记者袁慧晶、程迪)记者26日从江西省山江湖办获悉,据观测情况显示,鄱阳湖重点流域庐山水域和龙口水域观测到的江豚种群数量不足百头。
根据近日发布的鄱阳湖第二次科学考察报告,历史上鄱阳湖江豚的分布区,主要在湖口鞋山附近水域、星子至老爷庙水域、都昌大小矶山和朱袍山附近水域、吴城至老爷庙水域、鄱阳县龙口水域和余干康山水域,且从1997年至今,未发生重大改变。
参与此次科考的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吴小平分析说,此次公布的是在两个江豚主要栖息地在一段时间内一定範围内观测到的江豚数量,并不是整个鄱阳湖流域的江豚数量,所以不能作为鄱阳湖重点流域江豚数量锐减的证据。
记者了解到,由于长江流域水体污染加剧,人类肆意採挖江砂,非法使用渔具等原因,给长江江豚的生存和繁育带来一定影响,近20年来种群数量快速衰减。鄱阳湖是长江江豚重要的栖息地,经过多年保护,江豚的数量比较稳定。江西省渔政局监测数据显示,近几年,鄱阳湖流域的江豚数量稳定在450头左右。
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在地球上生存超过2500万年,被誉为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属中国二级保护动物,数量不足千头,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水域。
“千眼”古石桥露出水面
2014年12月30日,随着湖鄱阳湖由于水位持续下降近8米,一座建造于明崇祯四年间(1631年),距今近400年的“千眼”古石桥露出水面,桥身全部由花岗石製成,总长2930米,被誉为“全国最长的湖中石桥”。
多宝乡鄱阳湖底的明代石桥露出水面

千眼桥建于明崇祯年间,这座距今400多年的石桥,为中国最长的湖中古木石桥。由于鄱阳湖进入枯水期,这座古石桥终于露出了其“庐山真面目” 。
千眼桥位于都昌多宝西山蒋公岭脚下的鄱阳湖水底,属于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桥长2930米,宽1 . 2米,长条花岗石铺成桥面,松木大柱立于湖泥中支撑桥面。因为泄洪孔共983个,故得名为“千眼桥” ,也称“千孔桥” 。自古以来,都昌至星子、庐山去浔阳,翻蒋公岭,过鄱阳湖是必经之路,夏季涨水有船可渡,冬季枯水则要蹚水踏泥跨湖,北风凛冽,涉水者往往苦不堪言。明崇祯四年,为官都昌的钱启忠领倡捐俸集资,历时五年,在此横跨江流,建造此桥,故又名钱公桥。从此,千眼桥成了都昌、星子两县沿湖民众便捷往来的要道。
千眼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