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人民路位于?>广州市西部,地处越秀区和荔湾区之间,把越秀区跟西关自然地分隔开来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广州人民路
- 分类:路
- 地理位置:中国广州
- 地处:越秀区和荔湾区之间
- 组成:南、中、北三段
- 改称时间:1966年
简史
人民路分为南、中、北三段,南端在古代因处在太平门之南,得名太平南路;中段取名丰宁路,取“丰泽康宁”之意;北段由长庚路和虎长路两部分组成,原来的虎长路段(现今靠火车站段)为南往北单向行车。1966年文化大革命,把以上路段改称人民路,并沿用至今。
历史
人民路的大部分路段原是广州的西部城墙,将城内与西关商业区隔开。民国九年(1920年)开始拆除城墙,修筑马路,包括太平南路、太平北路(今沿江西路至大德路段)、丰宁路(今大德路至中山六路段)、长庚路(今中山六路至方便医院,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修建虎长路(今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至东风西路段);再往北则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至1974年建成。
其中太平南路原来是广州的西部城墙,分隔广州内城与西关。辛亥革命结束后,广东省署发布了《粤垣预备拆除筑路布告》,广东都督胡汉民採纳程天固的建议,设立工务司专门负责拆卸城墙、拓宽街道的事宜。直到1918年10月,市政公所成立后,才开始拆墙筑路工程。以当时太平门为界,南端称为太平南路,北端则称为太平北路,路宽31米,是为数不多的一等马路。
人民路骑楼街曾是广州最好的骑楼街,这里有世界各地风格年代不同的建筑,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英美风格建筑、五六十年代的苏式建筑、七八十年代的水刷石和马赛克立面建筑,是“活”的建筑博物馆。 广州最好的骑楼不是在上下九,也不是北京路,而是在人民南路,上下九路的骑楼不但比人民南路的骑楼空间小,而且也没有后者高大挺拔、档次高。在人民南路的骑楼身上,可以找到古罗马建筑、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哥德式建筑等多种风格。
人民路岭南骑楼风貌
人民路呈南北方向,全长4562米,宽31米。据了解,这里大部分为广州城原来的西部城墙,历史悠久,北连广州火车站,南接珠江、着名的十三行,一直为广州重要的商街,两边多为年代久远的骑楼,上为居民住宅,下为商铺,连成一体,从南到北,骑楼相接,行人多可从廊中穿过。此外,人民路骑楼街有世界各地、年代不同的建筑,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美风格建筑、五六十年代的苏式建筑以及七八十年代的水刷石和马赛克立面建筑,是“活”的建筑博物馆。
人民南曾是广州最好的骑楼街
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对广州骑楼建筑有着深厚的研究,他说,骑楼不是原产广州的建筑风格,也是“舶来品”。广州的骑楼主要是从印度等原英国殖民地和原葡萄牙殖民地引进过来的。当时广州最好的骑楼不是在上下九,也不是北京路,而是在人民南路,上下九路的骑楼不但比人民路的骑楼空间小,而且也没有后者高大挺拔、档次高。骑楼街其次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再次是大新路和海珠路。 汤国华介绍,从现在的长堤大马路转到人民南路,包括现在的东亚酒店等一片骑楼都非常有特色,上世纪30年代陈济棠时期,广州大搞市政建设,出现了很多引进西方理念的建筑,这时期人民路上的骑楼曾经非常繁华。 骑楼仿西方古典建筑的风格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非常流行。传到了广州人民南路之后,这里的骑楼不仅仿一种,还综合仿效多种西洋风格,被称为新古典主义,也有“折衷主义”或“集仿主义”一说。 在人民南路的骑楼身上,可以找到古罗马建筑、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哥德式建筑等多种风格。不过,这些设计师到底是谁也无从考究,当时这里的骑楼不少都是西方人士参与设计或建设的。 此后,在人民中路,骑楼也中西结合,出现了楼上有中式小凉亭、琉璃瓦等中国古典建筑特色的骑楼。骑楼也反映了骑楼主人的财力和风格,财力雄厚的,修建的骑楼高档,有气势。据汤国华介绍,当时甚至出现了在骑楼上使用上海外滩生产的一种非常高档的石材,类似现在的仿石材料。 汤国华说,以前骑楼兴建时,政府对骑楼的柱子高度、柱子之间的宽度、柱子与商铺之间的深度,还有骑楼与道路的距离、骑楼的高度都有统一明确的规定,但骑楼要建成什幺风格、用什幺材料,都由业主自己决定,这就造就了如今人民路上骑楼风格各异,但又成行成市、相连成廊的特色。
金融地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大信银行在广州开业,标誌着广州华资商业银行业的诞生。
它主要通过归国华侨、侨眷、民族资本、粤商等出资成立,採取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制定章程,每年向股东报告,只是没有在证券市场上市。
此后二三十年间,在广州的华资商业银行达到37家,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总行设在广州的商业银行,例如大信银行、远东实业储蓄银行、广东储蓄银行、嘉华储蓄银行等共9家;第二类是总行设在省内而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例如总部设在香港的有广东银行有限公司等共7家,总部设在海口的有琼崖银行,总部设在鹤山县的有民众银行;第三类是总行设在省外而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例如新华信託储蓄银行、聚兴诚银行、重庆商业银行等共19家。
其中,有15家设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占广州华资商业银行的40.5%;19家总行设在外省的广州商业银行中有12家行址设在太平南路,占外省驻穗华资商业银行的63.2%;从光复到共和国前,广州新增的12家华资商业银行中的9家行址设在太平南路,占比为75%;共和国初期,在广州还能正常营业的7家商业银行中有4家行址设在太平南路,占比为57.2%。如此众多的商业银行总部扎堆在这个长度不足千米的路段,在中国近代商业银行发展史上实属罕见,使广州太平南路成为民国时期广州名副其实的“华尔街”。
光复后,即从民国34年到共和国前,共新增12家商业银行,聚兴诚银行、中国实业银行、正和银行、华侨联合银行、光裕银行、亚西实业银行、四川美丰银行和亿中商业银行等8家,是奉中央政府财政部之命令,分别从柳州、桂林、重庆、曲江、梧州、衡阳、桂林和天津等地迁至广州。而重庆商业银行、和成银行、复兴银行和中国桥民商业银行为新设银行。民国34年9月9日,总行设在重庆林森路的正和银行,奉命把总行从重庆迁往广州,设行址于广州太平南路115—119号,下辖广州、重庆、上海、昆明等分行。民国36年8月的市民挤提,在短短的5天时间里,市民提走现金约6.47亿元,8月9日下午营业结束后,该行只剩4000余元,而放款透支则高达4.96亿元。致使中央银行广州分行紧急派员对该行账目和日常收付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是年12月,新成立的广州金融管理局也把此事作为该局的重点督查事件,直至民国37年1月1日起恢复对外营业,10月被迫更名为珠江商业储蓄银行。
1949年2月,解放军入天津前夕,亿中商业银行迁往广州,是民国时期在广州开张营业的最后一家华资商业银行。
与之交汇道路
道路顺序由南往北排列,粗体字为主干道
沿江西路
西堤二马路
西濠二马路
十三行路、仁济西路
和平东路、一德路
大新路
上九路、大德路
长寿东路
观绿路
龙津东路、惠福西路
光塔路
中山七路、中山六路
净慧路
西华路
东风西路
流花路
站南路
环市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