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坊街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驴溪河畔,是江津烧酒的发源地。至清乾隆年间,白沙酿酒作坊多聚于驴溪河畔,形成长约一华里的酿酒作坊一条街,俗称“槽坊街”。(现存江津区白沙镇槽坊街社区)。
地理人文
地理特点
白沙镇位于长江上游,东经106°07',北纬29°04',在江津区西部,长江南岸,距县城45公里。白沙镇多为丘陵,高山、峡谷、险滩相依。山多平原少,土壤富硒,绿林环绕。土壤中的硒元素平均含量高达0.3187mg/kg,是世界平均含量的15倍以上。富硒的好处不仅是增强人体免疫力,还为植物提供了优越的生产条件。
槽坊街位于白沙镇东海沱村,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上达川南,下达重庆,南抵贵州,北走永(川)、璧(山)。距泸州136公里,距重庆114公里,距贵州边境60里,距合江50公里。地处川东的西南边缘,与川南地区接壤,同贵州邻近。
槽坊街旁的驴溪河,全长40余公里,经九弯八曲后在白沙镇西侧注入滚滚长江。驴溪河水清澈见底,含矿物质极微,以此水酿出的酒甘美浓烈。
气候特点
槽坊街作为江津烧酒的发源地,白沙镇占据了良好的气候条件。所在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系资源比较丰富,除长江外,还有驴子溪,终年不涸。驴子溪,在康熙时尚名梨子溪,以音转为今名“驴溪”,在白沙汇入长江。驴溪河畔,土壤肥沃,70%由红石穀子夹黑油沙土覆盖,还有黄泥夹沙土、黄泥土壤等,为其提供了软水、红皮糯高粱等优质的酿酒原料。红皮糯高粱颗粒饱满,澱粉含量多,是小麯酒生产的最佳原料品种。
人文特点
白沙镇作为江津烧酒的发源地,素有“天府名镇”、“川东文化重镇”之美称。翻山越岭,涉江涉水,白沙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先民们顽强、耿直、胸怀坦蕩、自强不息、自在生活的文化气质,在展示了重庆大山大江的地域特色的同时,也浓缩了这座城市历久弥新的精气神。
着名爱国诗人吴芳吉、地方史学家邓少琴,国画家张采芹,书法家周浩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原国民政府军委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等都曾在白沙留下公认的故事和大量的文化财富。

发展历史
源起
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公元1566年),白沙镇酿酒业兴起。清乾隆时期,白沙镇槽坊(酿酒)业开始兴盛,至清光绪年间最为发达,有槽坊300余家,在驴溪河畔毗连形成长约一华里的酿酒槽坊街,驴溪“槽坊街”由此得名。所产烧酒畅销省内外,居全省首位。当时民间还流传一句顺口溜:“江津豆腐油溪粑,要吃烧酒中白沙”。
民国四年(1915年),白沙镇尚有槽坊230多家,每日产酒4.6万斤,全年产酒1000万斤以上。上销成都、嘉定、叙府、泸州,下销重庆、汉口、沙市、江苏、以及贵州的贵阳、遵义等地。挂出白沙槽坊街烧酒招牌,人人争相购买。

变迁
民国五年(1916年),白沙槽坊街酿酒业走到了历史发展的转折期。因受防区制(四川军阀割据制度)科以重税之外罚金的影响,白沙的酿酒槽坊有的倒闭,有的转移它处或农村,酿酒业由兴盛逐渐转为萧条。据《白沙镇志》记载,民国十年(1921年),白沙有槽坊80余家,然民国十八年(1929年),白沙槽坊仅存40余家。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一场大火,将白沙槽坊昔日的繁华付之一炬。这年的九月二日下午四时,在白沙镇西端麻柳湾,开火炮铺的住户秦海延,由于焙火药失慎起火,火势从麻柳湾,逐渐蔓延烧到流水岩,槽坊街房屋烧了十之八九,仅余三楚会馆、高家坳、黄泥咀、三角坝、油榨沟等几处偏街小巷得以倖存。槽坊街被火焚烧后,还能恢复生产的槽坊仅有9家。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镇仅有酒馆15家。时至抗日战争时期,由沦陷区和重庆迁来白沙镇的机关、医院、学校等有10多个单位,使得白沙人口骤增,当地酒业逐渐复甦,槽坊增为25家。
1951年后的半个多世纪,白沙镇仅剩的烧酒作坊,历经了多次合併、改制,重重坎坷。1956年公私合营,国营白沙酒厂吸收兴和、利丰、集昌等十一家槽坊为股东,组成新的“国营江津县白沙酒厂”。后随着酒类品牌的增多,“槽坊街烧酒”逐渐没落,20世纪90年代 “槽坊街烧酒”一度停产。

复兴
鼎盛时期的白沙,酿酒槽坊超过300家。其中的酿酒槽坊之一槽坊街,历经焚毁、重建、改制等重重坎坷,新中国成立后,白沙的酿酒业先后建成三家国营酒厂。其中,国营白沙酒厂于1951年成立,到2001年更名为“驴溪酒厂”,成为江津白沙数百年酿酒史中唯一倖存下来的酿酒作坊。2014年,驴溪酒厂迁入白沙工业园。“槽坊街”作为其主打高粱酒品牌,亦是江津烧酒最早的品牌。而为了重现槽坊街夕日盛况,并提醒驴溪酿酒人,忠守传统,江津驴溪酒厂在厂区内复原槽坊街夕日部分遗址。

街道特色
据当地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公元1566年),白沙镇酿酒业兴起以来,驴子溪河畔毗连一华里的槽坊街上商铺林立,酒幌飘展,槽坊相连,四季酒香缭绕,划拳猜拳声不断,乡民过客无不贪杯豪饮。槽坊街区,民居院落多採用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结构,悬山式屋顶,小青瓦,粉壁墙。一栋栋四合院和洋楼洋房,简练、轻颖,体现了巴渝文化与移民文化兼容并蓄和西洋文化的融入。
相传,清代诗人、着名书法家赵熙沿江而下,距槽坊街十里就闻到酒香,因而提笔,以《白沙烧酒》为题,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十里烟笼五百家,远方人艳酒堆花。略阳路远茅台俭,酒国春城让白沙。”
而白屋诗人吴芳吉曾经有一首诗歌:“几水真真好/津城处处垆/江团青玉盏/竹笋少娘厨/酒贱无须知价饮/街平不必倩人扶/猜拳故意输/爱客谁能如……”正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
“江津产酒甲于省,白沙烧酒甲于津”,这是《江津县誌》中对明朝嘉靖年间“江津白酒”生产的记载。古时江津烧酒取驴溪水酿酒,因得溪水水质清冽,又是矿物质含量极少的软水。烤出的烧酒清澈透明,味道香醇。而技艺方面,江津烧酒採用的传统古法酿酒工艺,槽坊街从明朝嘉靖年间传承至今,有着400多年历史,是目前重庆白酒中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工艺。
民国五年(1916年)后,槽坊街酿酒业由兴盛逐渐转为萧条,烧酒酿造技艺也逐渐鲜为人知,2001年,为复兴“江津烧酒酿造技艺”, 王河川集结一群志同道合的技艺人,经过精心筹备重新恢复了“江津烧酒”的生产。2001年,白沙酒厂改名“驴溪酒厂”, 而王河川也成为了“江津烧酒酿造技艺”第三代传人。槽坊街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王河川花了40余年的积累,系统的整理归纳成十个字的“江津烧酒酿造技艺”(严、勤、细、準、适、匀、洁、定、真、专),最终于2011年被认定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