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村隶属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地处武康镇城郊南端,三面环山,形似峡谷。东与龙凤村交界,西与双燕村相连,南至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北接上柏村,东西长2.2公里,南北长5公里,故有十里长春之称,总面积7.91平方公里。辖12个自然村,即:陆家庄、柏山寺、横路头、大郎、里山坞、大平地、青山庙、白芷坞,水库、梨塘坞、炭桥头、九洞岭,有资料显示,18个村民小组,427户,1502人,村委驻地陆家庄。
有耕地面积980亩,山林面积9550亩,其中:用材林1768亩,薪炭林760亩,毛竹林2587亩,小竹林1986亩,早元笋2132亩,乾水果林65亩,茶地2亩,其他250亩。是个以水稻为主,兼营林业、早元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长春村
- 行政区类别:村
- 所属地区: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
- 人口:1502人
历史
长春村唐、宋时属武康县崇仁乡南青山,明时属崇仁乡五都,清时为武康县南乡五都上管一保六庄、七庄、八庄、九庄。民国三十年属武康县防风区湘溪镇,民国三十四年属湘溪镇一保,三保。解放初期属上柏区凤燕乡第三村,1956年为上柏乡青山高级合作社。1958年为上柏公社长春生产队,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为上柏公社长春大队。1983年恢复乡镇建制,为上柏乡长春村。1987年上柏乡改镇。1999年上柏镇併入武康镇,为武康镇长春村。
解放初与白燕合併称第三村,1956年与白燕分开,成立青山高级社。1957年在长春岭建造长春水库,更名长春村。长春村三面环山,一条峡谷长约十里,是个山多地少的山区。
古蹟:
柏山寺:明嘉靖《武康志》载:在县南二十里,宋绍兴三年润节(公元1133年穀雨)宋卫王建,古樵禅师开山,为功德院。祀将军姓已失名济字益之,世为武康人。
迦陵庵:清道光九年《武康志》载:在县南二十里,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僧尼隐如开山,清乾隆八年僧尼正之重建波思桥侧。
古井:在波思桥侧,约建于明末清初。
九度岭:九度关隘,俗称“九度岭”,史上亦称“安溪关”,也有“狗头岭”、“九洞岭”之别称。相传南宋时,金兵入侵南方,岳飞曾率兵在此与金兵开展9次殊死争夺,故称九度岭。后人以讹传讹,叫“九洞岭”。“九度关隘”地处安溪西北十里左右,处康门里自然村北之山岗上,因山岗名“九度岭”,故称之。此岭为原钱塘与武康之分水岭,出关不远即是原武康县上柏镇之炭桥头。西2公里为梯子岭。是历史上“杭宁古间道”必经之地,加上九度岭地势险峻,故两边巨石垒墙,叠门成关,既是南下北上交通要隘,又是历代兵家战时必争之地。由于地形优势,居高临下,有一人把关万夫莫夺之势。原先南京、湖州南下杭州,必经此关走此古道。
经济作物
长春村一直来以农为主,种植水稻,1941年遭受旱灾,田土龟裂,颗粒无收。1965年水库乾涸,400多亩粮田没有收成。1984年遭受洪水侵袭,140多亩良田受淹,2005年种植水稻845亩,总产380吨,单产超过往年。
工矿业
长春村60年代开办的粮食加工厂,后办塑胶厂。2003年开办南奥矿业有限公司与良盛矿业有限公司。
学校
长春村于1952年在青山庙开办青山国小。炭桥头开办国小1所。1977年,长春两个国小发展到9个班级,其中国小6个班级,国中2个班级,高中1个班级,学生计150名,教师10人。1982年,学生缩编为5个班级,163人,教师6人(其中炭桥头国小班级一个,教师1人,学生17人)。1987年,青山国小4个班级,5个教师,学生96人,炭桥头国小1个班,1个教师,学生19人。2000年之后,还设有一个幼儿班,幼师1人,幼儿20余人。至2004年,併入上柏国小。
水库
长春水库筹建于1957年,动工于1958年,历时6年,1963年建成蓄水。水库建成后,蓄水量22万立方米,受益良田1500多亩。
新农村建设
2003年建设村组公路,总投资300多万元,历时3年,浇灌柏油路面4.66公里,水泥路面3.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