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化学教研室主任,併兼任陕西省生理科学会理事,陕西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园艺学会乾果分会会员。主要从事食品营养与安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王敏
- 学位/学历:教授
- 专业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化学
- 职务:教研室主任
- 性别:女
- 学位:博士
人物经历
1.学习经历
1985年-1989年,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专业,本科;
1991年-1994年,西北农业大学,农产品贮藏加工专业,硕士;
2001年-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
2.工作经历
1989年7月-1994年12月,西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食品营养学教学及农产品加工研究,助教;
1994年12月-1999 年12月,西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食品营养学教学及农产品加工研究,讲师;
1999年12月-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营养学教学及农产品加工研究,副教授。
研究方向
结合西部特色食品资源,重点围绕杂粮功能物质和功能产品开发展开研究,主要从事苦荞调脂功能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主要贡献
研究成果
(1)在苦荞调脂功能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中,分别对苦荞油及苦荞黄酮提取物的化学构成和功能效应进行研究,在国内首次证实了苦荞黄酮和苦荞油的对实验性高脂血动物的降脂和抗氧化效应;
(2)在苦荞油中首次发现了麦角甾-5-稀-3β-醇、24-亚甲基环阿屯烷醇、4,14-甲基-麦角甾-8,24(28)-二烯-3β-醇、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与何首乌的扩张血管有效物为同系物)4个化合物;
(3)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分析苦荞中芦丁、槲皮素含量的检测方法;确定了槲皮素是苦荞黄酮体外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成分。在此研究基础上,又进一步展开了苦荞黄酮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苦荞RP-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与降脂功能组-效关係研究、生物改性苦荞黄酮超微粉生产工艺研究等一系列相关课题研究。
科研项目
主持的科研项目有: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科研院所基金子项目、西安市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校人才基金等。
(1)2006年-2009年,苦荞RP-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与降脂功能组-效关係研究,省自然基金
(2)2005年-2007年,生物改性苦荞黄酮超微粉生产工艺研究,校内重点
(3)2005年-2007年,苦荞黄酮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校内重点
(4)2005年-2007年,《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网路课程建设,校内基金
(5)2001年-2003年,黄土高原地区鲜枣保鲜贮运技术与装备子项目,部委重点
(6)2001年-2003年,直投式优酪乳发酵剂加工技术及其产业化,合作项目
(7)2003年-2004年,苦荞黄酮的分离提取技术研究,合作项目
(8)2000年-2003年,新型速食麵调味料研製,省市重点
(9)2000年-2002年,食品科学产学研合作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校内重点
论文发表
(1)苦荞胚油对高血脂大鼠血脂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2006年8月,中国粮油学报,第一作者
(2)苦荞黄酮的抗脂质过氧化和红细胞保护作用研究,2006年1月,中国食品学报,第一作者
(3)荞麦油中脂肪酸和不皂化物的成分分析,2004年2月,营养学报,第一作者
(4)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苦荞中的芦丁与槲皮素,2005年9月,中国食品学报,第一作者
(5)采后钙处理对冬枣生理和贮藏品质影响的研究,2004年6月,中国食品学报,第一作者
(6)苦荞麦麸皮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数学模型研究,2006年7月,农业工程学报,通讯作者
(7)超微处理对苦荞麸理化及功能特性影响的研究,2006年8月,食品与发酵工业,通讯作者
(8)免疫调节型优酪乳的动物试验,2001年2月,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第一作者
(9)冬青叶绿素稳定性的试验研究,2003年10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第一作者
(10)高盐酱菜坯致腐微生物的分离鉴定,2003年5月,中国调味品,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