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苏木绰

2019-03-04 03:13:23 百科
苏木绰

苏木绰

苏木绰(sūmùchuò )是土家语“祖源之地”音译,是指武陵山区土家族居住之源、文化传承和鼎盛之源,是一个泛文化区域概念。现在人们习惯将“苏木绰”代指以石堰坪村、马头溪村为中心的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沅古坪镇等土家族人聚居区一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苏木绰
  • 外文名:su mu chuo
  • 地理位置: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
  • 着名景点:石堰坪村古建筑群

名词解释

苏木绰:土家语“祖源之地”。苏:甦醒,复甦;木:土生木,木有根,汉字的意思与根源有关;绰:舒缓柔美,宽裕的意思。

主要景点

石堰坪古建筑群
土家生态博物馆石堰坪,其明清古建筑群已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景区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石堰坪村与桃源县瓦儿岗上伏溪交汇处。这里的居民土家族占90%以上,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的土家族聚居的古村寨。全村面积1700公顷,现居住有土家族982人,182栋吊脚楼,核心保护区85栋,这里古木参天,植被完好,村落建筑古朴原始,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灿烂悠久。石堰坪传统古建筑群集中在团龙岗、石堰坪、楼屋三个村民小组,其建筑风格以双手推车,丁字形转角楼,一字形跑马楼居多,建筑年代大多以清末及民国初年为主,最年轻的吊脚楼民居也有七十年以上历史,堪称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原生态吊脚楼古老村寨。据史料记载,殷商时期土家先祖巴人生活在汉小中游一带,西周初年周王分封天下建立巴国,春秋战国时期迁至长江干流。公元316年,巴国被秦国灭掉,巴人开始大规模的迁徙,一部分从南方进入湖南湘西北一带,并开发居住在王家坪石堰坪一带。石堰坪自然风光秀丽,古木参天,植被完好,景色秀丽,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僰人族先辈遗蹟悬棺葬“箱子眼”景观,桃源胜景二天门“穿心岩”,上伏溪万株古柳群,悬崖银带木榔沟瀑布,僰人先祖居住地金鸡洞,四川式盆地石堰坪,大寨式梯田贾家坪,原始次森林大岗岭、王古界。
千亩油菜花生态走廊
起自民俗文化村马头溪,经土家山歌婚俗之村关水坪,进士之村、傩技之村两河口,再溯溪而上经土家民居博物馆紫荆塔至草龙灯之村、剁辣椒生产加工基地之村砂子垭,达王家坪土家风情集镇。在每年3中旬至4中旬,两溪5村千亩近百里油菜花生态长廊在环溪两岸、土家吊脚楼屋前迎春绽放,吸引海内外摄影、绘画等艺术家,游客摄影绘画农业观光旅游,年均游客在8至10万人次。
罗峰山万亩映山红景区
起自古祠之村欧古洞,经千年古寨,映山红核心景区蔡家坪,土家原始部落德修溪,达土家风情城镇王家坪。
中国传统村落马头溪村
苏木绰地区有四十八座平行排列的山,其山形酷似马头,当地人称为马头山。马头山成南北走向,两山夹一溪,当地人称为大溪。大溪的上游,便是马头溪村。马头溪村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自然风景的亮点要数双层自生桥。自生桥顾名思义就是自然生成的石桥,有鬼斧神工之妙。人文风景亮点便是风雨桥,溪水在桥下静静流淌,布满青苔的桥墩,略见腐朽的木柱、木板、木条凳,翘角的青瓦飞檐,见证岁月悠悠,土家山民牵牛荷锄走过时那吱吱呀呀的声响,将你带进古老的土家田园时光。马头溪村还是中国传统古村落、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飞潭瀑布
飞潭瀑布是张家界最大的瀑布,位于永定区沅古坪镇境内。主瀑高约71米,宽37米,悬挂与峭壁,蔚为奇观,尤其是春夏雨季,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水声澎湃,如万马奔嘶而来。及至近处,烟雾缭绕,湿气瀰漫,顿感心旷神怡,令人神往。
雷公溪
全长7公里,平均溪宽5米,常年水清至见底,枯水期溪水潺潺而流,落叶飘舞,丰水期溪水奔腾不息,水花四溅。两侧峡谷均宽100米,遍布各类景点20余处,过往游客无不称奇,因此,被誉为“世外桃源”。其旁有一叉溪,名曰陇上溪,全长1000米,因其水引自深山,常年水温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十分清爽。雷公溪最终汇入红土坪和栗子坪村,经常年水流沖刷而成的千亩良田尽收眼底。溪流末端更有成片野生柳树林和张家界市最大的土家吊脚楼建筑群相映成趣,集中展现了沅古坪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土家吊脚楼群
土家吊脚楼是传承千年的土家民居建筑文化遗产和珍贵的旅游资源。土家吊脚楼以其冬暖夏凉通风乾燥的实用价值,多姿多彩的绘画雕刻工艺,封檐垛脊,扳爪翘角,挂私檐的建筑风格,顺其地势之自然,融入地势之自然的生态民居建筑特徵,被世界文化遗产开发公司总裁麦可博士称之“世界民居建筑的经典”。这里两千多栋土家吊脚楼大多是分散,单体独处的,它不追求热闹繁华,不讲究街巷布局,一切顺其自然、地势之自然、景观之自然、造型之自然、心态之自然,两千多栋土家吊脚楼就有两千多种样式。这里是一方自由、恬淡、平静的人间乐土,是一曲古朴、悠闲、和谐的田园牧歌。少有的社会民居建筑特徵,既体现了一方民族的内在精神,也反映了一方特殊的生存环境。这里是湘鄂边区,大湘西的腹地,历史上的四县结合部,天高皇帝远,造成了一方水土相对稳定。使其土家民居特有建筑风格,建筑样式,建筑特徵传承千年,专家学者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苏木绰民歌
《永定县誌》载:“农家力作,鼓歌竟出,有击比之风”。苏木绰土家民族不仅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而且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千百年来,土家哭嫁歌、放排歌、薅草歌、打夯歌等苏木绰民歌世代传唱,生生不息。苏木绰民歌没有固定的台词唱本,即兴演唱,因人、因事、因境,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因是口头流传,有很多经典的歌谣遗落民间,苏木绰民歌多七言四句,句句押韵,语言生动诙谐,有时完全照搬民间生产生活语言,俗语俚句,唱腔古朴清丽,形神合璧,声情并茂,情到深处,如歌如泣,大喜大悲,淋漓尽致,被专家学者称之“沅澧一绝,三湘奇葩”。
苏木绰舞蹈
苏木绰地区不但有历史悠久的土家歌谣,而且还传承着许许多多的民俗风情浓郁的扬叉舞、存龙舞、簸箕舞、草龙灯、狮子灯、穿花舞等多达数十种土家民间舞蹈。其中“糊仓”、“扬叉舞”是村民每年都开展的民众性农耕文化活动,“糊仓”已成功申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木绰戏剧
苏木绰地区土家族民间戏剧曲艺根基深厚荣,多姿多彩,源远流长。有汉戏、阳戏、土地戏、傩戏、三棒鼓、莲花灯闹等多达几十种。土地戏是苏木绰土家民族民间最古老的戏剧,也是最受民间喜爱的戏剧之一,传承千年来,经久不衰,广为流传。《沅陵县誌》载:“鼓乐齐作,月悬当空,观者捧腹”,是土地戏演出盛况和繁荣之写照。
苏木绰民间工艺
苏木绰土家民族民间工艺囊括了“金 、银、铜、铁、锡;绣、画、雕、木、漆;瓦、罐、弹、织、染;外加鼓、篾、皮”等土家民族民间十八匠工艺。至今还保存保留着生产古老皮纸、土纸等工艺作坊;製作土家民族民间祭祀用品古香粉磨製作坊和香烛成品製作作坊;製造各种农具的铁匠工艺作坊,製作各种木器生产生活用品的木匠工艺作坊;製作各种生产生活的篾製品作坊,有打造各种银饰、金饰的金、银饰的行当,弹棉花的弹坊,纺纱、织布、织锦、刺绣、挑花民族工艺作坊。
苏木绰仪式
苏木绰仪式在土家民族千年迁徙过程不断丰富,达两百余种仪式,常进行的仪式有升神匾、升号匾仪式、告祖仪式、祭祖仪式、拦门下马仪式、辞香火仪式等婚庆礼仪式;有起扇仪式、上樑仪式、祭鲁班仪式、伐梁木树仪式、做梁木仪式、画梁木仪式等建房仪式;还有祝寿仪式、上坟仪式、生死仪式等等。
苏木绰灿烂的非遗文化
苏木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遍及城乡,非遗项目共有100多个,其中区级保护项目47个,市级保护项目5个,省级保护项目6个,国家级保护项目1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个,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1个,区级代表性传承人52个。
国家级非遗张家界阳戏:又称大庸阳戏、北河阳戏或北路阳戏。它发祥于湖南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土家族聚居地,创始人是土家族覃氏先祖,迄今近三百年。张家界阳戏以丰富多彩的曲调,悠扬婉转的旋律,细利传神的表演和淳朴真挚的情感而自成一派,在中国戏曲的百花园里独放异彩。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省级非遗“糊仓”习俗:永定土家习俗“糊仓”,主要流传在张家界市永定区以农事耕作为主的乡镇农村,是古代农耕文化延续的产物。“糊仓”的过程分为开秧门、吃盖碗肉和糊仓三部分。
省级非遗土家族刺绣:永定土家族刺绣与土家织锦、土家挑花并称“土家妇女的三大手工绝技”。土家刺绣在新时期旅游经济的带动下,开始慢慢复甦。
省级非遗高花灯:高花灯的灯代表着光明幸福,十二个灯表示十二个月,月月平安。每年春节,每个村寨都要操练一班高花灯,辞旧迎新。永定土家刺绣历史久远,很多传统针法和图案几近失传,急需要去保护和整理、挖掘,不失为一项有价值的传统手工技艺。高花灯的基本内容,主要是边舞边组成“太极图”、“单八字”、“双八字”、“连八字”、“六耳节”、“四耳节”、“正反推骨牌”、“双龙出洞”、“螺丝转顶”、“二龙戏珠”、“荷花出水”、“烈马回头”、“滚柱头”、“织篱巴”、“半边月”、“九连环”、“踩棋盘”等几十种队形2016年被评为省级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省级非遗泼水龙习俗: “泼水龙”又叫“浇水龙”,在苏木绰地区十分盛行,是当地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在天热乾旱时求雨祈福的一种习俗。它用鲜粽叶作龙鬚,用葛藤、黄荆条、松树枝作龙身,分9节、11节、13节、15节等不同长度,一节一个人参加舞龙。伴着锣鼓、唢吶的铿锵乐曲,一人持“宝”在前,龙舞欢腾时有《二龙抢宝》、《蛇脱皮》、《乌龙绞柱,时而《蛇钻洞》、《水戏珠》、,龙戏水》共50多种动作玩法。与此同时,身着民族服装的民众用脸盆、水瓢、锑桶等容器端水围绕着龙浇泼,这样边舞边泼水、越泼水龙舞得越欢。

实用信息

地形地貌

苏木绰地区位于云贵高原隆起区,与洞庭湖沉降区之间,受云贵高原隆起的影响,又受洞庭湖沉降区的牵制,加上地表水切割和强烈岩溶极其发育形成境内山脉高低悬殊,奇峰林立,河谷纵横的喀斯特地貌形态。

山脉

“四十八座马头山,头在澧水尾在沅,惟有两座跑得快,而今屹立在桃源”。这是在大湘西苏木绰地区广为传唱的土家民谣。苏木绰地处武陵山系余脉,马头群山腹地,境内马头群山东起常德桃源,西迄湘西永顺,四十八座马头山一字排开,形似昂天长啸奋蹄待发的战马,境内有马头垴、蛮子界、太阳山、南武当、三泰山、罗峰山等山脉,山势北高南低。

河流

境内有五条河流,其中三条河流发源于境内罗峰山脉,呈扇形网状分布全镇,水资源较为丰富。因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水道自北向南注入沅江。

气象

苏木绰地区气候适中,地处北中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8.9℃,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3℃,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6℃,年平均无霜期309天,年平均降雨量1949.5毫米,平均蒸发量1490—1905毫米,年平均湿度73—79%,全年风向以偏北为主,平均风速为2.2—2.7米/秒,年平均日照为1670小时。

水文

苏木绰境内溪河纵横,属沅水水系,水资源相对丰富,五条河流成网状分布境内。境内无工业,土家居民仍然保持农耕文化习俗,没有环境污染,水质优良,是国家级中华大鲵生态保护区。

特色饮食

最有特色的饮食类有土家腊肉、香肠、血豆腐、乾豆腐、腊牛肉、腊羊肉、腊猪脚、鲜河鱼、乾河鱼、腌河鱼、山菜、山蘑菇、各种乾菜、腌菜、蕃暑冬粉、老糖乾、苞谷、高梁烧酒、甜酒;野葛根粉、剁辣椒、水碾米、木榨油、苞谷、高粱烧酒、老糖乾、土鸡蛋最受欢迎的旅游食品;剁辣椒已成为张家界市的龙头旅游食品之一,销往全国各地,东南亚一带。至2014年末,王家坪镇已建成张家界市最大七星椒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湘西北最大的七星椒交易市场。

旅游工艺产品

土家织绵、刺绣、挑花、鞋垫、布鞋、竹艺、木艺、铁艺、雕刻等产品。

交通与住宿

王家坪镇石堰坪村距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65公里,距桃花源70公里,距沅陵五强溪50公里。从张家界市城区可乘坐城区-王家坪的班车,票价18元,到达王家坪镇后可选择乘坐包车直达石堰坪村。石堰坪有较为完善的接待设施,当地客栈和民居日接待游客在200人次左右,需提前预定。

获得的荣誉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王家坪镇(文化部)石堰坪村所获主要荣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国务院)
中国传统村落(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民委)
全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示範村(住建部、文物局)
国家首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
“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农业部)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湖南省政府)
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湖南省旅游局)
湖南省生态村(湖南省环保厅)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