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西部与广西边界有一类语言,称黎话,跟少数民族 黎族语言只是同名错误叫法,两者关係不大。黎话是闽南语的一支,主要分布在粤西湛江市、茂名市茂南区鳌头镇, 粤西电白、阳江等地区, 广西沿海(如 北海市)也有少量分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黎话
- 外文名:Li Dialect
- 语言属性:汉藏语系-闽语-闽南-黎话
- 分布区域:广东、茂名市鳌头镇、电白、等地
- 使用人口:约120万
分布区域
广东西部与广西边界有一类语言,称黎话,跟少数民族 黎族语言只是同名错误叫法,两者关係不大。黎话是闽南语的一支,主要分布在粤西湛江市、茂名市茂南区,电白区,阳江等地区,广西沿海(如北海市)也有少量分布。
闽南语-雷州片区-电白话
鳌头古镇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据文武帝庙清朝乾隆和光绪壬午年石碑记载鳌头属高凉郡,包含飞马村等主要以黎话为主。电白县通行雷州话,电白方言即指黎话。电白县境内除了通行语黎话,还有涯话、土白话两种小群体外来方言存在。据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考证,电白县境内远在7000年前已有人类活动。秦汉时百越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隋唐时县东部、东北部、中部一带主要是瑶族人聚居,西南部至西北沿海,沿江地区则主要是俚族和壮族人活动。至于汉人最早于何时徙入已很难考证,不过汉人大批移民入境当从宋代开始。 宋徽宗年间(1101-1125年)至明 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中原时有战乱和 福建人多地少,大批汉民从福建的莆田、 晋江、闽县、 福州、汀州等地和广东的东北部地区徙入。此外,还有神电卫驻军官兵(多为浙江人)的后裔及到此经商贸易的商贾人留居的,有到高、雷、廉、琼等州县任职的仕官退职后在此择居的——他们先后在此繁衍,于是境内的汉人数量越来越占优势,而原来的土着民族只得远徙广西和 海南等地,部份则与汉人同化。
移民成份的複杂,使电白方言呈纷繁多样状态。福建莆田人徙入较早,他们占据了比较肥沃的沙瑯江中下游和南部沿海的 平原地带,包括今之霞洞、羊角、林头、坡心、七逕、小良、沙院、 南海、水东、 陈村、旦场、 龙山和博贺等地。这一带主要由福建莆田人移民来的后代所讲的方言。
同时,另有一部分福建渔民,迁至电白沿海打渔为生。后来逐渐在东部沿海地区定居下来,并且有一部分人弃渔从耕。他们的后代分布在现在的麻岗、树仔、电城、爵山、岭门、马踏等地。他们所讲的方言本地人称为“海话”。海话与黎话可以通话,同属于 闽方言。
移民成份的複杂,使电白方言呈纷繁多样状态。福建莆田人徙入较早,他们占据了比较肥沃的沙瑯江中下游和南部沿海的 平原地带,包括今之霞洞、羊角、林头、坡心、七逕、小良、沙院、 南海、水东、 陈村、旦场、 龙山和博贺等地。这一带主要由福建莆田人移民来的后代所讲的方言。
同时,另有一部分福建渔民,迁至电白沿海打渔为生。后来逐渐在东部沿海地区定居下来,并且有一部分人弃渔从耕。他们的后代分布在现在的麻岗、树仔、电城、爵山、岭门、马踏等地。他们所讲的方言本地人称为“海话”。海话与黎话可以通话,同属于 闽方言。
黎话是电白的主要方言,霞洞、林头、陈村、水东、旦场、龙山,茂港区的羊角、坡心、七逕、南海、沙院和小良等镇,以及茂南区 袂花镇大部分地区,各地语音略有差异。据粗略统计,讲黎话的人口近100万。 此外还有客家话粤语等零星分布,在志书及各类专着中,“电白话”一词时有不同。民国三十五年(1946)2000年版《电白县誌》将县内的方言分为雷话、啀话(即涯话)、白话等11种,其中雷话分为电白话、东话两种;《 旧时正话研究》客家话(即涯话)、粤语及正话四大类,其中又将闽语分为黎话、海话两种。 对母语的热爱,是每一个常人的共性。对黎话用字的研究,我的老师谭文炘先生当属邑中的佼佼者。早年先生曾发表过黎话用字的专着,先生从《 说文解字》、《广韵》等典籍中引经据典,对黎话用字进行注解,并举俗语为例,极为精闢。我曾珍藏了其中两辑,视为拱壁。非常遗憾的是,2003年,家里建房子,将书籍移至临时用房存放,由于保管不善,部分书籍被盗,先生的论着在其中之列,很是痛心。
由于人员流动日益频繁,邑人与外界的接触与日俱增,在日常的交往中,电白话受到其他语言的冲击的机会越来越多,部分电白话的读音已被外来语同化或者即将被同化。可以预料,电白话的部分读音将失去其韵味。各地闽语一般情况下是互相交流的,虽然发音有所不同。但两者有所关联,与潮汕话、福建话、台湾话的个别词语有异曲同工之巧,但总得来说,这几个地方的人都无法完全地互相交流。
由于人员流动日益频繁,邑人与外界的接触与日俱增,在日常的交往中,电白话受到其他语言的冲击的机会越来越多,部分电白话的读音已被外来语同化或者即将被同化。可以预料,电白话的部分读音将失去其韵味。各地闽语一般情况下是互相交流的,虽然发音有所不同。但两者有所关联,与潮汕话、福建话、台湾话的个别词语有异曲同工之巧,但总得来说,这几个地方的人都无法完全地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