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回回营清真寺

2019-11-19 05:05:04 百科
回回营清真寺

回回营清真寺

回回营清真寺是北京地区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春,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夏始竣工。回回营清真寺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二十五亩有余,整体建筑风格是中国民族建筑风格融合的产物。回回营清真寺其地址即北京昔紫禁城西苑门南墙外。

回回营清真寺传说中是乾隆皇帝为香妃所建造。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回回营清真寺
  • 地理位置:北京紫禁城西苑门南墙外
  • 占地面积:约二十五亩有余
  • 始建时间:乾隆二十七年(西曆1762年)春

历史沿革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时,在皇城南墙外,即东安福胡同北侧建回回营,供回部族人居住。回回营内还设有办事房,以内府官董其事。因容妃的五叔与堂兄等配合清军平定新疆回部有功,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降旨授和卓为回回佐领,以投诚回众编为一佐领,并让容妃的五叔和堂兄等与其族人在东安福胡同之北的回回营居住。
不久又兴建了回回营清真寺,这个回回营可与其它北京回回营不同,这里都是在平定大小和卓战争中有功的维吾尔族人,生活方式和信仰与被汉族同化了许多年的本地回族不同,民间又称这里红帽子回回。
这也是距离皇宫大内最近的一个回族聚居区。乾隆这幺做似乎不只是宠爱香妃,同时含有通过与维吾尔贵族之间的通婚以及信任,达到长久稳固边陲、促进民族团结的意味。在这里建立回回营和清真寺就像承德外八庙,北京的黄寺等建筑的作用是一样的。

规模建制

回回营清真寺的布局比较特殊,坐南朝北,不同于普通清真寺的坐西朝东。
该寺其地址即昔紫禁城西苑门南墙外,寺正门直对宝月搂。就正门上建望月楼,北望中南海,可一览无遗。而此搂又作“唤拜楼”,深夜“邦塔”时登楼高声诵念“班克”,声借海音,远播数里。附近教外人俗呼此搂为“望儿楼”,谓香妃父母思女来京,不能入宫,藉登此楼,北望宝月楼,可与香妃晤面,故又呼宝月楼为“望家搂”。总之,事属民间所传,究否无从考证。而大殿建筑,亦颇费匠心。明九暗七,四面皆走廊,周配角亭四座。殿中央起作为亭式,金顶火檐,高起云涌,有如天坛之祈年殿然,碧色之琉璃瓦与米色盲柱相映壮丽,极尽辉煌之能事。此外浴室及讲堂等建筑布置,无特殊异,故从简记述。寺外周遍植柏柳百余株,每至夏季绿色苍荫,幽静庄严,昔日之景色,可想概见。闻此寺建筑时,建期约四年之久,费用官银至一帑之巨,亦可云伟观也。

建筑特点

其大门,建筑奇古,下为巨石垒成,俨如城门。雉堞环拱,倍极庄严。其上为小屋,朱壁辉煌,如庙宇。再上为有窗之屋。顶端仍为小室,四壁轩敞,无户无牖。统计上下共四层,高逾二丈以上,人过其下,仿佛身到西域也。香妃晏居,每忆家则登楼南望,以慰幽思。故民俗呼为“望家楼”云。办事处之南部,为礼拜寺。系同时建,有碑记事。

地理交通

位置
北京紫禁城西苑门南墙外。
交通
公交:乘车到回回营清真寺附近下。
火车站:北京火车站。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