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塘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长青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北部,公路里程10公里,东与翻瓮村相连,西南与乌西村接壤,北与兴仁镇乌猛村接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龙塘村
- 行政区类别:村
- 所属地区:中国贵州
- 面积:7.445平方公里
- 耕地面积:950.7亩
基本概况
土地面积7.4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0.7亩,其中田878.012亩,土72.688亩,森林覆盖率99.23%。辖上牛棚、下牛棚、苦李沖、乾包、平寨、乾力、平寨、弯寨广书8个自然寨,设8个村民小组373户1647人,有李、王、杨3个姓氏,全村只有苗族1个世代聚居民族。
因古时番瓮、龙塘这个地方有堰塞湖,该地为湖重要位置故而得名。村民委员会原设在乾包自然寨,2006年在龙塘国小墙外修建砖混结构村委会活动室后搬至现址。1920年(民国九年)属第2区第3保(设番瓮)。1941年(民国三十年)置第5保,属长青乡公所。1951年废保建 龙塘村,属长青乡人民政府,同年9月完成土地改革。1953年建互助组,属龙塘乡人民政府。1956年建光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龙塘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改建龙塘大队,属龙塘人民公社,1959年书龙塘管理区。1961年属长青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3年改属龙塘人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为番瓮大队革命生产委员会。1981年改为龙塘大队管理委员会,属长青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改为翻瓮村村民委员会,属龙塘乡人民政府。1992年1月龙塘乡和长青乡合併为长青乡后,属长青乡人民政府。
各寨房屋依坡而建,块状坐落,房屋多以三间和两间两楼一底的桿兰式建筑,木屋瓦顶,屋檐像燕尾翘起,土壤为黄壤及水稻土,年降水量为1200—1450㎜,年均气温为16.0℃,无霜期为250—260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小麦、油菜、豆类、花生、魔芋等。有杨梅、李子、板栗、樱桃、柿子等水果。
村内沟壑深重,高山与河沟落差大,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自然资源 有刺三茄、刺五茄、猫爪刺、白刺、刺棹、刺垴苞、见血飞、栽秧泡、羊奶果、螳螂罐、刺梨果、三楂果、救军娘、五倍子等稀有之物,既是用作屏障,防止禽畜破坏农业生产的天然材料,又是名贵的中草药材。
2010年末,农民人均有粮422.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183元。儿童入学率为99.8%,电视覆盖率为87%。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主要靠种养殖和外出务工收入,个体私营运输、工商户等有所发展。
民间手工艺 木匠、篾匠、削扁担、凿犁弯、削牛桠、挑花、刺绣、织锦等民间工艺世代相传。
文化教育 1956年9月创建龙塘国小,有公办和民办教师6名,入学学生130余名。通过政府不断投资建设和政府引导上海证券公司投资建校,教学楼、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加强,目前是番瓮、龙塘两村的唯一一所从学前班到六年级的学校。此外,龙塘国小在1977年至1983年间,办过龙塘附设国中,开设班级1个,招收学生45名。
交通建设 1987年开始修建乌西至番瓮寨脚公路,1990年8月竣工投入运行。随后,修建乌尼南至苦李沖、牛棚以及兴仁镇乌猛村和乾包、乾力等进寨公路
基本数据
人口总数:1969人,农业人口:1647人,非农业人口:49人
行政区面积:7.44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50.7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
发展口号:创先争优树模範 四帮四促解困难 三个建设促发展;
所辖村:上牛棚,下牛棚,苦李沖,乾包,平寨,乾力,平寨,弯寨广书;
生产总值:506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硒锌农副产品;
名特产品:硒锌米;
自然条件:低山丘陵地貌;
资源:硒锌微量元素。

地图信息
地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