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词,特别是宋词,是继唐诗以后的中国文化重要发展阶段。唐代诗词的发展得到宫廷歌唱的促进。而宋词的发展得益于宋代邮驿的“私书附递”。两宋邮递的“私书附递”,形成和发展了诗词的邮递文化。以秦观(少游)为代表的婉约派词宗的形成与发展,也得益于“私书附递”的诗词邮递文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私书附递
- 作用:宋词的发展
- 朝代:宋代
- 简介:诗词邮递文化
词语故事
趣谈“驿寄梅花”
高邮古盂城驿的驻节堂上有一抱联:“梅寄春风劳驿使,葭怀秋水托鸿邮”。这说的就是发生在宋代高邮“驿寄梅花”的故事。
《全宋诗》和《高邮州志·艺文志》有载宋代文学家曾几的诗。曾几(字吉甫,1085—1166年),授将仕郎,生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卒于南宋孝宗乾道二年。曾任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因触怒秦桧,被罢官。侨居上饶七年,直至二十五年秦桧死,累擢礼部侍郎。曾几老年曾作《高邮无梅花求之于扬帅邓直阁》诗一首:
送腊腊垂尽,迎春春欲回。如何万家县,不见一枝梅。
有客幽寻去,无人远寄来。扬州何逊在,政用小诗催。
曾几到高邮,住古三阿的驿馆。在一个冬天将尽的早春时节,驿馆中没有梅花,他就写一首诗,托驿使寄扬州邓帅。不久,通过驿使得扬州邓帅寄梅和酒,曾几又作诗《邓帅寄梅并山堂酒》,有:
甓社湖边路,诗筒得报回。旧时云液酒,新岁雨肥梅。
不是园官送,真成驿使来。鬓毛都白尽,更着此花催。
这就是“驿寄梅花”的故事。曾几第一个写了《文游台》的诗,清·嘉庆《高邮州志·艺文志》有载如下:
忆昔坡仙此地游,一时人物尽风流。
香莼紫蟹供杯酌,彩笔银钩人唱酬。
这首诗写的事是: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十一月,苏轼(东坡)、秦观(少游)、孙觉(莘老)、王巩(定国)与画家李伯时同游于高邮东山,从此文游台得名。曾几根据听到文游四人聚会的趣事,写了《文游台》这首诗。这是苏轼第三次到高邮的事。
据《高邮州志》载:“宋苏轼过高邮,与寓贤王巩、郡人孙觉、秦观载酒论文于此。时郡守以群贤毕集,颜曰文游台,李伯时作图刻之石,以为淮海名胜之地。后祠祀四贤于其上”。南宋《舆地纪胜》(作者王象之)、《方舆胜览》(作者祝穆),关于《高邮军》一节均有:“文游台,在军城东二里。旧传东坡、王巩定国、孙秦诸公及李伯时同游,论文饮酒。因以名之。伯时画为图,刻之石。”
文游聚会对秦观的成名很重要,也加强了以后彼此间的诗词邮递。“文游”五人简况: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1033—1101年)。苏轼擅长诗词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三人同时入京,世称“三苏”。轼历任京职和地方官,名气很大。官至兵部尚书、龙图学士兼侍读。曾因“乌台诗案”和元祐党人之首,官宦沉浮。“文游”时,轼被贬移汝州团练副使,与高邮人杜介过邵伯埭至高邮。
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1049—1100年)。元丰元年(1078年),秦上京应试,曾拜见苏轼(时轼知徐州),受苏轼知遇,称有屈、宋之才。世称秦为“苏门四学士”,为婉约派词宗之首。因元祐党人案牵连受贬官,饱经苦难。1100年被放还,恢复人生自由,但因中暑,逝于途中。秦在“文游”的第二年中进士第,故后人在文游台怀古的诗中,称秦为乡贤。
孙觉,字莘老,高邮人(1028—1090年)。曾任高邮军学官。因看过湖中“明珠”,中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传为佳话。以着《春秋经解》等而名。又因对王安石青苗法持异议,出知广德军、湖州。历知苏、福、亳、扬、徐诸州及应天府。后入京为太常少卿,易秘书少监,官至龙图阁学士兼侍讲。迁右谏知议大夫,进吏部侍郎、抉御史中丞。“文游”时,觉任秘书少监。曾列为元祐党,后复官职。
王巩,字定国,号清虚居士(1048—1112年)。山东省莘县人,后移籍高邮。从苏轼学,吹笛饮酒,唱和甚多。《高邮州志》载:巩“穷经着书,沉浸词翰”。苏轼赞他:“泰不骄,困不挠,而老不枯,盖尽其终始云。”曾任宗寺丞、扬州通判等。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牵连曾遭贬滨州盐税。“文游”时,王巩刚被放还。后又曾列入元祐党。
李伯时,字龙眠,号公麟,生卒生平不详。由于李“画为图,刻之石”,使“文游台”之事名垂千古,九州传扬。1762年,乾隆皇帝于高邮视察河工并游览文游台等名胜古蹟,有《文游台》诗称李为五贤。
相关历史
在冬去春来“驿寄梅花”,对一位客居驿馆的老者曾几来说是多幺浪漫。邮驿是国家传递公文和信件的工具,怎幺又给私人传递诗、简(信)、梅、酒呢?原来,宋太祖对邮驿作了重大改革。宋代的邮、驿功能分开。“邮”叫“递”,“驿”(招待所)由驿馆承担。由于北宋的北方有强大的辽,南宋要抗金,邮驿实行军事化,邮递人员由民改为兵,从此减轻了百姓负担。皇帝诏令中明文规定,官员可以“私书附递”,从而使通信範围大为扩大。这是我国邮驿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据沈括《梦溪笔谈》,宋代“递”有三种形式:按速度顺序有步递、马递、急脚递。开始,官员私书只许步递传送,防止国家急递文书受干扰。后来制度鬆弛,大量私人书信都通过急递铺传送了。一千年前,宋代“私书附递”把非官方的书简、诗词通过邮驿大量递送,虽然这主要还是当官的能享受的特权。邮驿“私书附递”的民用功能,要比明代出现的民办“民信局”早四百多年。
在高邮志书的“艺文志”中,最早的“递”诗见于宋代至道二年(996年),当时王禹偁在扬州当知府,写给高邮知军蒋殿丞的两封诗作:《将巡堤堰先寄高邮蒋知军》和《酬高邮知军蒋殿丞见寄(次韵)》。可见,蒋殿丞收第一封诗以后,曾回一封诗寄王禹偁。查到南宋,仍旧执行邮递的“私书附递”。
宋代的汴河邮路
有关古驿道史载甚少。我们注意到,驿道一般都是从国都向外辐射,而驿站又是一站一站地分布,以传递信息,站与站的间距差不多相等。因此,驿道在地图上会留下遗蹟。
秦汉时,中原从鹹阳、洛阳、开封,由西向东一直到泗州(今盱眙附近),一直为东西向主驿(驰)道所在。在2300多年之前的秦代,在古高邮“三阿”就设邮亭,驿名为“秦邮驿”,有最早的行政建置。西汉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此始设高邮县。
鹹阳至洛阳一线、洛阳至泗州,都符合上述特徵:一线排开、差不多站之间是等距的,应该就是古驿道所在。西安至洛阳的古驿道附近,隋代开了广通渠。隋炀帝从洛阳向东,沿此线路开了康济渠(沟通黄河和淮河的大运河),唐宋称汴河,这条水道是用于漕运,也是水陆驿道所在。
北宋《太平寰宇记》载:“高邮军,理高邮县。本扬州高邮县,皇朝开宝四年(971年)建为郡,以县隶焉,直属京师。”宋《舆地纪胜》卷43《淮南东路·高邮军》录引《太祖实录》中开宝四年“高邮县为军”的诏文:“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同年,在今高邮城处始建“高邮城”。这个城应该是郡(军)署之用(城砖上均刻“高邮军”字样)。秦亭汉县、晋时称三阿县的古高邮为县署。古高邮三阿是邮驿重镇。向南可经堂邑(今六合)到建业(今南京);向南百里到广陵(今扬州)、然后可到东南。向北经盱眙到淮河,再经汴河到汴梁(汴京),然后达中原。沿途都是水陆驿道。
由于这层关係,宋代的高邮出的人才也多。如大诗人孙觉、崔公度、秦观等,占籍诗人王令、王巩,还有一批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贺铸、陆游等大诗人作为诗朋,与高邮文人之间进行诗词邮驿传递。官员的“私书附递”,成就了诗人之间的诗词递送和交流,也促进了两宋诗词文化的发展。“苏门四学士”和以秦观为首的婉约派词宗的形成,都与两宋诗词邮递文化有关。
现以王安石、苏轼、秦观等诗人为例,以史话的形式加以阐述。
王安石与高邮
宋至和元年(1054年),王安石由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被召入京,经驿道路过高邮(古三阿),住驿馆(王安石《别孙莘老》有句“寥寥西城居”)。王安石在此始识高邮人朱昌叔,并以次妹给昌叔为妻。昌叔是朱明之的字,仕至大理少卿。后来,王安石作诗《寄朱昌叔》,有“万里寄声无雁去”句。另一首《寄朱氏妹》有句“一传日千里”。再一首《寄朱昌叔》,有“此日君书苦难得,谩多鸿雁起南洲”句。可见,“寄”、“传”、“书”等均与邮递有关。当然,在邮递的“私书附递”中,王安石和朱昌叔身份都是官。
今抄录王安石《九日登东山寄昌叔》一首,供赏析:
城上啼呜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
应需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
王安石(封荆国公)还有许多“次韵”之作,沈括《梦溪笔谈》卷九有:熙宁三年六月至熙宁四年“丞相荆公而下,皆有朱孝子诗数百篇。”王安石与其妹婿朱明之各在一方,邮传促进了之间的诗作传递。
王令,字逢原,生于天圣十年(1032年),卒于嘉祐四年(1059年),享年仅二十八岁。王令占籍扬州,曾在高邮以教授生徒为生,不求仕进。王安石途经高邮,王令投赠诗文,获王安石赏识,结为知己。王令诗作题目中有“寄”者甚众,今举出如下:《离高邮答谢朱元弼兼简崔伯易》、《寄崔伯易》、《寄孙莘老》、《初闻思归鸟忆昨寄崔伯易、朱元弼》、《寄朱元弼》、《答孙莘老见寄》、《奉寄朱昌叔》、《奉寄崔伯易》等等。这也是“私书附递”的民寄官。王令短寿甚憾,但诗多哲理。今抄录两首所“寄”诗作如下:
《答孙莘老见寄》:
高门鞍马日光荣,势力纷纷起共争。
偶以不能聊自便,敢于兹世独求清。
生无人愧宁非乐,死有天知岂待名。
客食官居同是苟,何须称别异平生。
《奉寄崔伯易》:
功业尝闻亦有时,可能天命出依违。
终看世态真何道,不得吾心自合归。
廊庙得逢应有义,草茅虽老尚知非。
秋来客况无他异,时向西风诵式微。
孙觉(字莘老)和崔公度(字伯易)都是高邮人,后来都做高官。至和元年(1054年),王令曾在高邮教学,当时孙觉任高邮军学官。王令与崔伯易在高邮相知,后同在京城,后来王令曾送崔伯易告老还乡,有诗《送崔伯易归高邮》。
《续增高邮州志·人物誌》载“孙侔,字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厚。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注:位于古三阿的高邮驿馆名),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以后王安石写了两封《寄孙正之》的诗。有“友中惟子长招隐,世上何人可避喧。”“此忧难与世共知,忆子论心更惆怅。”舒发王自己“罢相”后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