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天河区

2019-06-29 15:28:26 百科
天河区

天河区

天河区,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位于广州市东部,1985年由广州郊区分出组建,东与黄埔区相连,南与海珠区隔珠江相望,西到广州大道与越秀区相接,北与白云区相邻,行政区域总面积约137.38平方公里,下辖21个街道。截至2017年末,天河区户籍人口90.28万人,常住人口169.79万人。

天河区是广州市新城市中心区,位于城市新中轴线上,承西启东,接北转南,是广州市东进轴与南拓轴交汇点。区内交通资源聚集,拥有捷运、快速公交系统(BRT)、火车站等多层次城市交通体系。广州市标誌性建筑中信广场、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周大福金融中心(东塔)和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等重要文化设施均在区内。石牌至五山一带,汇集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範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天河区是第六届全运会、第九届全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主赛场及开、闭幕式举办地,也是广州恆大淘宝足球俱乐部主场所在地。

2017年,天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17.71亿元,同比增长9.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2765.71元,同比增长9.6%。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天河区
  • 外文名称:Tianhe District
  •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 所属地区:中国广东省广州市
  • 下辖地区:21个街道
  • 政府驻地:天园街道天府路1号
  • 电话区号:020
  • 邮政区码:510630
  • 地理位置:广州市东部
  • 面积:137.38平方公里
  • 人口:169.79万(2017年常住)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花城广场、海心沙、天河体育中心、华南植物园等
  • 火车站:广州东站
  • 车牌代码:粤A

历史沿革

天河区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居住活动。天河区东北部的飞鹅岭和龙洞村,都曾先后发掘和拾获新石器和陶器。
天河区吉山村发现有东汉时期的墓,沙河顶发现有西晋时期的墓葬。唐朝贞观年间龙洞村建有庙宇,南宋时期各村基本形成。村民的先祖都是从中原南迁而来。
建国前,天河区辖区基本上属番禺县。建国后,辖区隶属曾多次变更。1973年10月至1985年5月建区前,辖区全部归属广州市郊区。
海心沙海心沙
1985年5月24日,天河区从广州市郊区分出成立,成为广州市辖行政区。建区时,建置只有沙河街、五山街、员村街、车陂街以及沙河区(镇)(含同和乡、京溪乡)、东圃区(镇)。当时面积102.5平方公里,人口20.04万。此后辖区範围曾多次调整。
1987年9月,同和镇(由同和乡和京溪乡组成)划归广州市白云区管辖。1992年4月,杨箕村从东山区划归天河区;1994年3月,原代管的柯木塱和渔沙坦两村从市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凤凰农工商公司划归天河区。1994年8月,沙东村二队(自然村)又从东山区划归天河区。2000年9月,原属市新塘农工商公司的新塘、沐陂、凌塘、玉树4条行政村移交给天河区。
随着天河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近郊乡村逐渐改设行政街。1991~2000年,先后成立8条新街。2000年底,天河区辖有沙河、五山、车陂、员村、石牌、登峰、天河南、林和、沙东、兴华、棠下、猎德、冼村、天园共14个行政街和沙河、东圃2个镇。
2002年12月,沙河镇和东圃镇撤销。2005年6月7日,登峰街和杨箕村划归越秀区,新塘街的玉树村划归萝岗区。
珠江新城珠江新城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10月,天河区下辖21个街道:沙河街道(1950年7月成立,以行文批准为準,下同)、五山街道(1950年成立)、员村街道(1960年7月成立)、车陂街道(1981年5月成立)、石牌街道(1987年3月成立)、天河南街道(1992年10月9日成立)、林和街道(1995年8月11日成立)、沙东街道(1995年8月11日成立)、兴华街道(1995年8月11日成立)、棠下街道(1997年11月18日成立)、天园街道(1999年9月30日成立)、冼村街道(1999年12月29日成立)、猎德街道(1999年12月29日成立)、元岗街道(1999年12月29日成立)、黄村街道(1999年12月29日成立)、龙洞街道(2002年12月成立)、长兴街道(2002年12月成立)、凤凰街道(2002年12月成立)、前进街道(2002年12月成立)、珠吉街道(2002年12月成立)、新塘街道(2002年12月成立)。天河区人民政府驻天园街道天府路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天河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老城区东部,东到吉山狮山、前进深涌一带,与黄埔区相连;南到珠江,与海珠区隔江相望;西到广州大道与越秀区相接;北到筲箕窝,与白云区相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5′55″~113°26′30″,北纬23°6′0″~23°14′45″,行政区域总面积约137.38平方公里。
天河区

地形地貌

天河区总体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形成低山丘陵、台地、沖积平原三级地台。其中,丘陵28.41平方公里,占20.72%;台地21.85平方公里,占15.94%;平原(包括沖积平原、宽谷、盆地)86.84平方公里,占63.34%。
天河区依地势可分为三个区域:北部是以火成岩为主构成的低山丘陵区,海拔222~400米;中部是以变质岩为主构成的台地区,海拔30~50米;南部是由沉积岩构成的沖积平原区,海拔1.5~2米。
中部台地区地质较为複杂。元岗天河客运站至石牌华南师範大学地下有花岗岩残积土层,遇水极易软化崩解。五山地下有孤石群,硬度非常高。瘦狗岭地下断裂带(农科院幼稚园地下16米)有急流地下水。
北部低山大体以筲箕窝水库为中心分东西两面排列,并以此为天河区与黄埔区、白云区分界。全区最高处为大和嶂(391米),位于北部,山脊分界处南北分别为天河区渔沙坦村与白云区太和镇。以大和嶂为基点往东与萝岗区的分界主要有杓麻山(388米)、凤凰山(373.3米)、石狮顶(304米)等海拔261~388米的11个山头,往西与白云区分界主要有洞旗峰(312米)等海拔147~312米的9个山头。筲箕窝水库以南有火炉山(322米)。北部中央低处形成筲箕窝、龙洞和华南植物园等水库、宽谷和盆地。中部台地从东到西分布有吉山台地和五山台地。五山台地中有突出的瘦狗岭(131米)。
南部沖积平原分布在广深铁路以南珠江沿岸前进、车陂、员村、石牌、猎德一带。
大观湿地公园大观湿地公园

气候

天河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温:1991年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天河区的气温也在变暖。90年代比80年代上升0.1~0.2℃。2000年6月6日,天河区最高气温为36.6℃,为50年来同期的最高气温。寒潮主要发生在年底的12月至次年2月。
雨量:1991年以来,天河区年平均降雨量减少。建国初至60年代为1800~1900毫米,70年代至80年代为1600~1800毫米;1991~2000年为1781.8毫米。暴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的4~9月,通常每年有6次雷暴雨。

水文

天河区位于珠江北岸,江岸线11公里,有沙河涌、猎德涌、员村涌、潭村涌、程界涌、棠下涌、车陂涌、深涌等8条主要河涌,总长69.43公里。另外还有近20条支涌、小涌,共长16公里。此外,天河区有耙齿沥水库、龙洞水库、新塘水库和麓湖、天河公园中心湖等。

植被

天河区境内植被由天然林和人工林组成,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特种林、经济林、竹林、疏林、灌木林等。自然植被主要有季风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草丛等群落。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1991~2000年,天河区由于迅速城市化,耕地平均以每年1000多亩的速度锐减。从24907亩减至11291亩,减少了13616亩,减少54.66%。2000年除东北部外,靠近广州市老城区的地方已无耕地。
2000年,天河区的山林面积按所有权属镇村部分约有3.7万亩,加上省市单位的林地,总计约有5万多亩。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东北和中部低山丘陵区。1991年后,由于城市化,森林覆盖面积从1990年的26.2%减到2000年的23%。1991~2000年,天河区重视建设村镇公园,植物覆盖面积逐步增加。2000年,天河区建成区面积7230公顷,绿地面积2007公顷,绿地率达27.76%,人均公共绿地20.92平方米。
至2000年,天河区尚有地形坡度大于25度难于利用的低山丘陵土地42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辖区东北部。

植物资源

天河区境内植物有马尾松、杉、柠檬桉、细叶桉、台湾相思、毛竹、苦楝、芒箕等30多个科、50多个属、100多个种。

水资源

1991年以来,天河区因城市建设,河涌和水库面积不断缩小。天河区地下水主要集中在区东北部,其中1991年前已开发的有珠村矿泉水、龙眼洞矿泉水、凤凰山矿泉水。珠村矿泉水水源位于东圃镇珠村东北约0.5公里。1998年6月,通过国家部级鉴定为含锌矿泉水,水量为144~207立方米/天。龙眼洞矿泉水水源位于沙河镇龙眼洞村洞旗峰南坡山腰,水量为82~156立方米/天,水温22.5℃。1991年5月,洞旗峰矿泉水厂投资100万元开发生产“洞旗峰牌”矿泉水。凤凰山矿泉水源位于沙河镇渔沙坦乡以北凤凰山。1990年,建有凤凰山矿泉水厂,生产“凤凰山牌”矿泉水。以上三处水源至2000年仍在生产矿泉水。1997年起,柯木塱村长寿村地下纯净水得到大量开发。1996年11月,发现从龙眼洞到太和帽峰山一带约200平方公里的地下有大量水源,水质为偏硅型,低钠、低矿化度,口感好,日开採量可达9099立方米。此外,从天河北路到瘦狗岭一带地下有温泉水源,水温达36℃,有丰富的偏硅酸、氟、铁等微量元素,有一定的医疗作用。至2000年,尚未开发的还有位于沙河禺东西路军体院一带的矿泉水源。
此外,珠村、吉山、新塘、渔沙坦一带丘陵台地还有一些百年井泉。

矿物资源

天河区境内主要有高岭土、铋、钨、河沙、岩石等矿物资源。
高岭土:俗称瓷土,白色,质软有滑感,具有吸水、可塑、耐火等特徵,是重要的陶瓷原料和耐火材料。高岭土分布在瘦狗岭西南面,60年代起建有广州建筑陶瓷厂。
铋、钨:分布于龙眼洞南社水沖岭、白虎窿、深窿、大窝、崩岗等处。1956年国家在此开办有色金属矿物採矿场,开採矿石。60年代初关闭。
铝:分布于马坑园村东侧,表土层一米以下的土壤是一种黑白混合泥,因其含铝量高达23~38%,被称为铝质泥。储量不详。1972年开採,加工成泥粉,出售给车陂水厂和郊区铝厂,至1986年数量已超过15000吨。水厂用于沉澱水中的杂质;铝厂则用于製造硫酸铝。1986年因开採成本过高而停产。
河沙:1991年前,尚有沙河涌等河涌上游的河沙可採用为建筑材料。后来由于环境污染,河水变浊,可利用的河沙逐渐减少。至2000年已无河沙可采。
岩石:岩石资源以花岗石为主,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岑村火炉山和龙眼洞的洞旗峰一带。早在建国初的1951年,火炉山就有东升石矿场开始採石。至1991年,火炉山下有市东升石矿场、凌塘、新塘等石材场,洞旗峰下主要有市派安石矿场和龙眼洞石场,还有元岗、长湴等石材场,大小共44个石场。1993年11月,广东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广州天河龙洞派安採石场正式投产,採区面积13万平方米,总投资0.98亿港元,年产量100万立方米。1995年后,为保护生态环境,各石场陆续关闭。2000年派安採石场被广州市政府关闭。至2000年,尚余凤凰山、背坪、新世界等21个石场。

地下木材资源

天河区长湴村往东至新塘、玉树村一带有地下林木。长湴,古时是沼泽地,因泥湴过膝得名。地下六七米深处有古河道和林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长湴村不少村民都曾从地下挖出过大树,其中一棵树干直径40多厘米。同时,在玉树村採掘深至2.5米时,也发现泥层中尚有大批未腐透的乔木。

人口

建国初期,天河地区(沙河和东圃地区)人口为37000人,以后迅速增加,1953年71729人,1964年159149人,1982年229276人,1990年430153人。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区总人口达到1109320人。
截至2017年末,天河区户籍人口90.28万人,同比增长4.0%;常住人口169.79万人,同比增长4.1%。户籍人口出生数为17345人,出生率18.93‰,死亡率3.46‰,自然增长率15.47‰,符合政策生育率97.32%。
广州国际灯光节广州国际灯光节

经济

综述

2017年,天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17.71亿元,同比增长9.6%,总量连续11年全市第一,增速连续3年全市第二。三次产业比例最佳化调整为0.01:8.43:91.5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90%,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高达96%。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2605.71亿元,同比增长12.3%,占GDP比重达60.3%。其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971.65亿元,同比增长7.2%,占GDP比重达22.5%;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增加值2688.77亿元,同比增长23.6%,占GDP比重达16.0%;现代商贸业实现增加值441.93亿元,同比增长3.5%,占GDP比重达 10.2%;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03.36亿元,同比增长12.1%,占GDP比重达11.7%。人均GDP达259408元,同比增长7.1%。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达31.4亿元。
2017年,天河区完成税收收入690.87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国税税收387.96亿元,同比增长18.7%,地税税收302.90亿元,同比下降2.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04亿元,可比增长6.5%。税收收入57.27亿元,可比增长6.0%,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1.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含市资金)138.09亿元,同比增长25.3%。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4.08亿元,同比增长31.5%。在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城乡社区事务、一般公共服务和医疗卫生与计画生育支出分别支出31.96亿元、23.47亿元、13.34亿元和10.60亿元,分别增长38.2%、23.3%、7.2%和28.6%;科学技术支出10.35亿元,增长1.4倍。
2017年,天河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34.49亿元,同比下降2.2%。第二产业投资完成82.79亿元,同比增长0.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51.70亿元,同比下降2.8%。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7.50亿元,同比下降7.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06.99亿元,同比增长2.3%。
2017年,天河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765.71元,同比增长9.6%。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7849.64元,同比增长3.0%。教育文化娱乐、居住和衣着支付分别增长0.6%、7.5%和2.4%。恩格尔係数30.4%。

第一产业

2017年,天河区第一产业增加值0.47亿元,同比下降 3.0%。

第二产业

2017年,天河区第二产业增加值363.77亿元,同比增长 3.3%。
  • 工业
2017年,天河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行总体平稳,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4.58亿元,增长6.0%。工业产品生产销售衔接良好,产销率达99.9%。重点行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製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製品製造业以及电力生产业等行业工业产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5.3%,拉动全区工业总产值增长3.2个百分点。企业经营效益持续向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4.9%,比2016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7%,与2016年同期基本持平。在23个行业大类中,有19个行业盈利实现增长。
  • 建筑业
2017年,天河区有资质内建筑业企业211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03.62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省外完成产值354.36亿元,同比增长14.2%;省内完成产值749.26亿元,同比增长0.9%。按总产值构成分,完成建筑工程产值1005.70亿元,同比增长6.0%,完成安装工程产值54.59亿元,同比增长4.8%,完成其他建筑业产值43.33亿元,同比下降16.2%。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竣工产值308.23亿元,同比增长4.6%。全区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施工面积7481.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2%;其中,当年新开工房屋施工面积1811.5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7%。全年新签订契约额1620.47亿元,同比下降11.1%。

第三产业

2017年,天河区第三产业增加值3953.47亿元,同比增长10.4%。
  • 国内商贸
2017年,天河区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20216.69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全市的32.5%,总量继续位居全市首位。石油及製品类、化工材料及製品类、金属材料类占限额以上销售额比重分别为43.8%、16.7%、8.4%,分别增长11.7%、22.1%和77.1%,是拉动该区销售额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他主要商品汽车类、煤炭及製品类限额以上销售额分别增长8.7%、67.0%。网上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增长55.1%。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4.07亿元,同比增长6.2%,占全市的19.1%,总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639.51亿元,同比增长6.0%;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4.56亿元,同比增长7.4%。
  • 对外经济
2017年,天河区外贸进出口总值646.8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5%。其中,出口319.77亿元,增长14.5%;进口327.10亿元,同比增长27.1%。外贸新业态旅游购物商品出口9.6亿美元,同比下降19.2%;新业态跨境电子商务出口51.1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5.8%。区服务外包全口径执行额23.66亿美元,同比增长19.3%,总量全市第一,占全市比重29.4%。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9.65亿美元,同比下降0.54%,总量全市第二,占全市比重18.9%。
契约利用外资9.82亿美元,同比增长29.0%;实际利用外资8.01亿美元,同比下降19.9%。新设外资项目537个,同比增长65.7%,新设及增资契约外资超千万美元项目13个。新引进广汽财务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项目12个,新落户招商重点项目50个。
  • 房地产业
2017年,天河区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06.99亿元,同比增长2.3%。房地产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189.9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6%。房屋竣工面积79.9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9.6%。商品房销售面积126.2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7%。现房销售面积45.5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5%。期房销售面积为80.7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8%。
  • 营利性服务业
2017年,天河区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1328.99亿元,同比增长26.7%;规模以上网际网路、软体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910.40亿元,同比增长31.1%;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418.59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369.91亿元,同比增长19.7%;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19.20亿元,同比增长11.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29.48亿元,同比增长3.9%。

交通运输

  • 陆路运输
桥樑:广州大桥、华南大桥、东圃大桥、琶洲大桥、猎德大桥等。
主干道:天河路、中山大道、黄埔大道、广园路、先烈路、广州大道、广汕路、广州环城高速公路、华南快速路、广园快速路等。
广州东站建在天河区内,BRT线路、广州捷运1号线、广州捷运3号线、广州捷运4号线、广州捷运5号线、广州捷运6号线、广州捷运APM线经行天河区,在该区设有体育西路站、体育中心站、广州东站、林和西站及珠江新城站等站点。
天河区内有天河汽车客运站、东圃汽车客运站和天河大厦汽车客运站等大型汽车客运站。
  • 航空运输
天河区历史上曾先后有5个机场,包括燕塘机场(1912年荒废)、石牌跑马场机场(开通中国首条国际航线,1938年停航)、广州天河机场(已废置)、黄村机场、岑村机场,其中岑村机场仍在使用,是广东省公安厅警务飞行队直飞基地。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7年末,天河区共有幼稚园199所,在园幼儿45334人;国小69所,在校学生109346人;中学53所(普通中学52所,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50857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9156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701人);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860人。各类学校教职工18372人,其中专任教师13676人。中高考成绩再创佳绩,区属公办高中重本上线率和广州中学重本上线率均列全市首位,区属公办学校中考平均分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区属公办示範性高中增至5所,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46名、聘用制专任教师246名,为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提供学位1348个。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科学技术

2017年,天河区专利申请量达2.1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01万件,同比增长17.3%,占全市27.4%;发明授权量2861件,同比增长22.5%,占全市30.6%,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16年全市第一。新增登记孵化器16家,占全市新增登记孵化器的22.9%,累计63家,占全市总数的24.1%,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3家、市级9家;新增市登记众创空间16家,占全市新增登记的29.1%,累计61家,占全市总数的37.9%,其中,国家级15家、省级18家;新增孵化面积22.3万平方米,累计93.5万平方米。

文化事业

2017年,天河区成功举办中国文创产业大会·天河峰会,推动成立中国文创产业联盟。开展国际户外艺术节、广州乞巧文化节、迎春花市嘉年华活动、“尚天河”等民众文化活动1102场,试行“文化公益选单”,市民点单“模式”。完成天河文化艺术公益培训150场。坚持扶持文化“一街一品”,《传·龙舟》、《火星人》获广州市音乐花会金奖,车陂、猎德龙舟文化兴盛繁荣。文化艺术中心基本建成,长兴街等5个街道社区文化广场加快改造。完成全国第六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考核工作。借力广州购书中心读书平台举办第十一届天河读书节,推出“书香天河”联名卡、悦读天河栏目等,有效推进“全民阅读”。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

体育事业

2017年,天河区完成35条健身路径、14套儿童健身游乐设施、26张室内外桌球台的建设安装,新建体质监测站点6个。举办全民健身系列活动近40次,累计维修街道社区健身器材213件,对外开放公共体育场馆70个,增长23%。组织完成广州市横渡珠江活动、全民健身月系列活动及“市长杯”羽毛球、桌球天河区预选赛等多项赛事。成功举办三站“国际垂直马拉松广州系列赛”,吸引来自世界各地1500名选手参赛。

医疗卫生

截至2017年末,天河区共有医院4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2间,各类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室、高校医院481间。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有12153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为7.16张;执业(助理)医师数为7755人,每千常住人口医生数为4.57人;共有注册全科医师372名,每万居民拥有2.3名。全区21个街道组建204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居民健康格线化管理,42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开展机构比例达100%。开展各类卫生和疾病监测2.63万项次,有效防控登革热、禽流感等各类传染病疫情638起。免费妇女病普查普治8174人次,免费婚前检查新婚夫妇980对,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9721人,三大重点病种的产前筛查家庭2500多户,完成低收入家庭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检查1015户。

社会保障

2017年,天河区特困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一人就业率保持100%,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75.99%,比2016年提高3.3个百分点。36个创业基地入驻创业实体企业2348家,直接带动就业5.58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7138个,其中用于招用就业困难人员2791个。深入开展“农转居”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3年行动,定向培养“农转居”劳动力成为婴幼儿教育护理等专业人员,组织实施培训57期,累计培训3180人次。开展创业指导进社区进校园活动15场,徵集上报创业项目22个,完成创业项目对接20个。
2017年,天河区扩大“银龄安康行动”覆盖面,将政府统保範围由2016年的7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人扩大至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人。新批准设立1家养老机构,全区共有各类养老床位4956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0.1张。新批准设立1家民办社会福利机构,拨付资助运营福利金209.27万元、新增床位资助金57万元、扶持经费8万元。65个社区居家养老配餐服务点为老人提供服务达34.6万人次。审批低保、低收家庭6394户10661人,发放低保金777.29万元,分类救助1261户次2892人次、支出救济金51.87万元;为困难民众申请医疗记账4.05万人次2733.55万元;实施临时救助25人次,支出救助金14.8万元,每人次平均救助水平5920元。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天河区得名于区内的天河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始建于1984年7月4日,原址为天河机场。天河机场建成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因机场建在天河村的土地上,故名。天河区筹建时,刚好兴建天河体育中心。因天河体育中心将成为全国六运会主会场,名气大,故区名取为天河区。
天河村原名大水圳村,建于宋代,因村前有一条大水圳而得名(圳为河涌,指现在的沙河涌)。
民国时期,大水圳村李姓居多,与当时广州军阀李福林所在的河南(今海珠区)大塘村等五村为同宗。民国16年(1927年),李福林势力扩张,自以为可以独霸南方,于是将其出生地河南大塘村改为天池村,以寓天池出龙之意。接着,李福林派人到各村游说,以“天”字为头改村名,因大水圳村前有一河,即沙河涌,河水清澈,遂改名天河村。后来,李福林没落,天池村又改回大塘村。大水圳村改名后,人丁兴旺,而且“大水圳”读音不如“天河”顺口,天河村名遂保留下来。
1984年7月27日,中共广州市委发文筹建天河区。“天河区”这个名称首次出现在档案上。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发文同意设立天河区,天河区从此定名。
天河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

文物古蹟

天河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年代地点批次
朱执信墓
1921年
先烈东路127号
第一批
沙基惨案烈士墓
1925年
燕岭路394号
第一批
陈恭尹墓
凤凰街道凤凰社区柯木塱
第二批
邓世昌衣冠冢
天河公园内
第三批
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
民国
天河区燕塘牛眠岗
第四批
朱澄墓
龙眼洞华南植物园内蒲岗
第六批
许应鑅墓
近代
龙洞街道西社社区龙洞村
第六批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
1935~1952年
石牌五山路东莞庄
第六批
胡汉民墓
1936年
龙眼洞银屏岭
第六批
毛泽东视察棠下农业生产合作社旧址
1958年
棠下达善大街27号、49号
第六批
上元岗碑
1930年
元岗街道上元岗一巷1号路口
第六批
秦悦会家族墓
新塘街道高塘社区凌塘村背底山
第七批
车陂苏氏墓群
车陂街道车陂石狮山
第七批
晴川苏公祠
车陂街道龙口社区祠前大街2号
第七批
石仁窿蓄水湖碑
1946年
棠下街道荷光路上社公园内
第七批
林伟民墓
1927年
燕岭路394号
第七批
李是男墓
1937年
沙河街道新一街社区沙河顶街65号内
第七批
周总理视察岑村纪念旧址
1974年
长兴街道岑村社区岑村南街
第七批
参考资料:

民俗文化

  • 龙舟活动
天河地区南临珠江,从东到西排列有深涌、车陂涌、棠下涌、程界涌、潭村涌、猎德涌、沙河涌7条主要河涌。所在乡村每年端午节都举行隆重的划龙船活动,又称龙舟赛。
天河的龙船均是传统的龙船,总长33米,每艘龙船可容纳50多个划船手,此外还有船头指挥、船中罗伞手、旗鼓手、鞭炮手,船尾大艄,共70多人。龙船可以有多种颜色。如猎德村中约的是红底花龙,东约的是五色底花龙,西浦的是红龙,林家的是黑龙。
农曆四月八之后,选定吉日将龙船从龙船坦里挖起,一年一度的龙舟节拉开序幕。传统的龙舟活动过程分为起龙、出龙、送龙船头、对龙舟的“圣化”、投龙船标、扒龙、散龙船标、藏龙八大程式,前后持续时间一个月左右。
2018猎德龙舟招景日2018猎德龙舟招景日
  • 醒狮
天河区农村舞狮子的习俗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前,各村都有醒狮队和武术队。醒狮和武术通常联繫在一起,武术队多为醒狮队,舞狮则以武术为基础。每到春节,就敲锣打鼓舞狮子,到家家户户拜年、采青。还在人多热闹的地方表演狮子上楼台和国术(武术)。每到菩萨行乡日,抬菩萨出巡时,也舞狮助兴,以图吉祥如意。
  • 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其不但呈现了古老的岭南春节习俗,更与广州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迎春花市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花卉语言。天河区举办第一届花市是在1986年,此后年年举办,从不间断。
  • 七夕乞巧
天河区有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已逐步湮灭,但其中姑娘为主的“七夕乞巧”习俗至90年代在天河农村又重新兴起。
每年农曆七月初七称乞巧节,因人们向天仙织女求织布绣花的技巧而得名,又称七夕,主要是姑娘们的节日,传说牛郎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日,藉助“喜鹊填桥”在银河相会。
天河地区的乞巧节相传明朝已有,清末民初珠村举人潘名江曾有《珠村七夕吟》,生动地记录了珠村乞巧节的盛况。
2017广州乞巧文化节2017广州乞巧文化节
  • 粤曲粤剧
粤曲粤剧在天河地区流传广泛、深入,据传清代已有,民国时尤其兴盛。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一般老百姓也会哼上一两段。除做粤剧(大戏)外,每当神诞抬菩萨出游时,还有唱八音,规模比演戏小。墟场或街巷中,常有盲公唱南音,节目多为《观音出世》、《目莲救母》、《韩湘子出家》,亦有唱龙舟的。当时的赌摊、茶楼,常请一些省城的女伶回来唱粤曲。晚上有些村中姑娘在妹仔屋集中学唱木鱼书,内容多是《碧容探监》、《金叶菊》、《狄青三取珍珠旗》等。
  • 客家山歌
天河区凤凰街辖区内的柯木塱村是一片秀美的山区,村民大多数是客家人,自古以来爱唱客家山歌。2004年起,这里每年举办客家山歌比赛,参与者不仅有本地居民,还有来自增城、白云区、惠阳等外地的客家山歌爱好者。
  • 民谣
天河地区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仍基本上是农村。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民谣,其中具代表性的有: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食子姜。子姜辣,买蒲达。蒲达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起屋樑。屋樑高,买张刀。刀切菜,买箩盖。箩盖圆,买只船。船沉底,浸死番鬼仔。一个浮头,一个沉底,一个哩埋(躲)床下底,一个哩埋门角头,偷食油炸鬼。
  • 摆中元
“摆中元”是一项传统的农村文化现象,是车陂一年一度的传统大事。每年的农曆七月十五日举办“摆中元”,即是拜祭天官、地官和水官,祈求风调雨顺。该村“摆中元”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虽然“摆中元”的手工艺品及仪式与乞巧节十分相似,但是并不是乞巧节。车陂最大规模的一次“摆中元”活动是在1935年。

方言

根据专家考证,地道的广州话应以西关(今荔湾区西部一带)话为準。天河地区基本上是位于老城区东部,历史上使用的是广州话,如:都将“吃饭”讲成“喫饭”;但有些发音与地道的广州话有区别(如“玩”讲成“廖”),甚至各村之间还有些差别。
在一段话的尾音上,一些村也有习惯差别。如流传的民谣的:“车陂喔,棠下喳,元岗、石牌、冼村耶。”车陂村一带的人在一段话的尾音上,习惯带“喔”;棠下村一带的人在一段话的尾音上,习惯带“喳”;元岗、石牌、冼村一带的人在一段话的尾音上,习惯带“耶”。
天河地区乡音大多相同,但仔细考究起来,各处乡音仍有差异可能与河流有关係。沿着车陂涌、棠下、沙河涌三条涌两岸的村落,似乎有相似的发音。此外,猎德、车陂与龙眼洞两村位于天河区南北两端,直线相隔15公里,中间又相隔许多山林台地,但两村间竟然有很多乡音相同,而车陂水又刚好从北到南流经这两地。这说明,同一流域可能会形成相同的尾音,不同流域就会形成不同的尾音。这并不是说水质决定乡音,而是说可能在古代长时期内,人们处于山岭丛林相隔之中,互相间的交往只能通过水路进行。因此,沿水路上下村落的人们便形成共同的乡音。

风景名胜

天河区内有不少特色公园、名胜古蹟和大型娱乐场所,旅游资源丰富。广州世界大观是广州市旅游的重要景点;华南植物园是全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龙洞琪琳”是羊城旧八景之一和广州十佳景点之一;天河公园被喻为天河区的“区肺”;由农民集资兴办的航天奇观集科普与娱乐为一体;天河区内还有天河体育中心、麓湖,以及富有乡村特色的吉山橄榄公园、前进杨桃公园、黄村东公园、长湴休闲公园和广东树木公园等景点。沿江风景区可让游人领略珠江新城及珠江两岸的美景。
天河公园天河公园

着名人物

王道夫(1235~1279年),字以行,号见雷,番禺县东圃车陂乡(天河区车陂街车陂村)人,祖籍山西太原,另一说原籍福建蒲田。参与抗元,最后殉国。
凌震(1235~1315年),字国威,号雷门,番禺县东圃宦溪乡(天河区前进街宦溪村)人,原籍福建蒲田。父凌栋,凌震为第四子。宋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后任南海道宣慰使,举家迁至广州。次年升任广东都统,官封二品。
卢昌(?~1854),又称卢八、卢八万、卢八万仓。番禺县鹿步司冼村(今沙河镇冼村)人。卢昌务农为生,自幼习武,使一把大关刀,武艺出众,而且步履如飞,人称“草上飞”,颇受乡人敬重。
李湛(1884~1913),字杭进,号竹贡,清光绪十年(1884年)出生在番禺县鹿步司大水圳村(今沙河镇天河村)农民家庭。中国同盟会会员。
潘达微(1880~1929),又名心微,乳名阿忠,字铁苍,号景吾、冷残、觉庐冷道人等,祖籍番禺县鹿步司棠下村(今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镇棠东村),其本人出生于今广州市荔湾区。父为清末武官和广州广仁善堂的创始人之一。潘达微晚年潜心艺术,在美术、摄影等方面很有成就,其摄影作品曾获国际摄影沙龙奖。
潘文治(1882~1949),字华庭,番禺县鹿步司珠子乡(今东圃镇珠村)人。其父潘名江为清末举人,务农为业。潘家有9兄妹,其排行第三。民国13年(1924年)3月,任海军练习舰队司令。是年底,任广东大元帅府大本营咨议。随后,辞职返乡。
苏英法(?~?),广州沙河花生寮人。民国时期,苏曾先后任番禺县东区国民党党部委员、龙眼洞堡田亩税收委员、番禺合群运输公司总经理、番禺八桂中学校董、广州市东郊土地登记周局长、番禺县明伦堂委员。民国23年(1934年)1月,任番禺县第二届参议会副议员。民国36年,任番禺县临时参议会副参议长。
樊伯贤(1916~1993年),番禺县龙眼洞乡(天河区龙洞街龙洞村)人。1979年1月被授予广州市名老中医称号。1980年8月起被选为广州市郊区第一、第二届政协副主席。

荣誉称号

2017年12月,天河区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区。
2018年9月,天河区获评为中国百强区第二名。
2018年11月,天河区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