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送别诗(范云诗作)

2019-09-05 08:33:32 百科
送别诗(范云诗作)

送别诗(范云诗作)

《送别诗》是南朝范云的拟作写女子送丈夫远行的诗。诗中把女子深沉的爱恋、似水的柔情,表现得很细腻、很丰满,也曲折地表现了古代女子爱情生活的依附地位。这首诗,明显受到了乐府诗歌的影响,不事雕琢,质朴无华,有浓郁的民歌之风。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送别诗》
  • 创作年代:南北朝
  • 文学体裁:五言诗
  • 作者:范云

作品全文

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①。
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②。
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③。
空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④。

注释

①河梁:河桥
②樽:酒杯
③但恐:只怕。 鬓将霜:两鬓将变白。由于别离,衰老迅速
④望怀白首约:希望你心中存有白头到老的约定

作品赏析

起句,“东风柳线长,”起兴,作用有二,一是抓住“东风”、“柳丝长”这两个物候特色,点名了时间。二是为人物的出场製造氛围。春风和煦,柳丝依依、按,汉代长安风习,主人送客至灞桥,折柳赠别,折柳遂成送别典故。乐府诗集收六朝梁陈及唐人折杨柳曲二十余首,大多为伤别之词。由于当时有这样的文化传统,柳丝也就成了离别的象徵物。
以“东风柳线长”起兴,引出人物及事件,即“送郎上河梁”,夫妻送别,至于桥上。按,上文言,汉长安风俗,送客至灞桥。古送人,至桥分袂,这是个风习。《昭明文选》中,有李陵诗的《携手上河梁》,也是写送人至河桥而止。因此,“上河梁”,言外之意是即将分袂而去,正是黯然销魂的时刻。范云把这首情诗的女主人公放在了感情冲突最尖锐的时分,以展示她美好真挚的感情。
“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写饯行。作者省略了饯行场面的具体描写,而着力刻画了一个感情十分丰富的妻子形象。“泪千行”极言气伤痛之极。河樑上,人来人往,竟无所顾忌,为其悲极不能忍抑。“未尽樽前酒”,暗言饯行举杯之始,女主人公即悲不能堪、哭哭泣泣,可以想见整个饯行过程的惨澹,意境含蓄。诗句刻画了一个悲悲切切、难捨难离的感情丰富的妻子形象,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刻画了女主人公的苦心。试想两地相隔,终日悬思而音书难通,所谓“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怎得不愁?所以说“不愁”,是由于其中有更甚于“书难寄”者。好比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则不爱鱼而但求熊掌。非不爱鱼,为其中有更重于鱼者。“不愁书难寄”,谓不但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谓更愁“鬓将霜”。“但恐鬓将霜”,恐红颜孤守空帷,辜负少年时光,别离漫长,芳华尽逝。“恐”写出了离别前少妇的惴惴心境,也写出了她对丈夫的爱恋。
“望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写相嘱珍重之语。“江上早归航”人尚未老,先说“归航”,正写出妻子含情的依恋。她实在离不开她深深爱恋的丈夫。“望怀白首约”含蓄说明了这对夫妻的恩爱之情。“白首约”暗示,本来有约在先,本有海誓山盟之情,使人可以想见他们之间美满的如胶似漆的爱情生活。“白首约”与“泪千行”相呼应,表现多幺深的情意!
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感情丰富的少妇形象,她送郎君送出城外,一直到桥上才分手,写出她的依恋;饯别时泪下千行,写出她的悲伤;害怕别离漫长,芳华尽逝,写出她的忧惧;“望怀白首约”写出她忠贞的期望。短短几行诗,表现了女主人公感情的许多侧面,既生动又丰富,有着淳朴的美感。读着仿佛有一股淡雅的芳馨拂来,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作者简介

范云(451~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南朝文学家。范缜从弟,子范孝才。
范云六岁时随其姑父袁叔明读《诗》,“日诵九纸”。八岁时遇到宋豫州刺史殷琰,殷琰同他攀谈,范云从容对答,即席作诗,挥笔而成。早年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幕中,为“竟陵八友”之一。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年),和萧琛出使北魏,受到魏孝文帝的称赏。从北魏还朝,迁零陵内史,又为始兴内史、广州刺史,皆有政绩。萧衍代齐建梁,任为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迁尚书右僕射,霄城县侯。居官能直言劝谏,天监二年病故,享年五十三岁。范云病故后,梁武帝闻讯痛哭流涕,即日御驾临殡。死后追赠侍中、卫将军,赐謚曰文。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