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别也。文人以此题作歌辞,大多写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别离的情景。王褒此作,虽难定其作于南朝抑或入北之后,然从三、四句以“汉阵”对“胡兵”来揣测,则大有可能为前者。 全篇浸染着国运衰微,屡战不利,边关难守,风雨飘摇的忧患倩绪和不祥徵兆,儘管南朝诗人多作悲怆之语以使作品产生感荡人们心灵的情感力度,然而联繫梁朝岌岌乎可危的政局,总感它字里行间污出一股凄凉,这大概就是“亡国之音哀以伤”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关山月
- 作者:南北朝文学家王褒
作品原文
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
影亏同汉阵,轮满逐胡兵。
天寒光转白,风多晕欲生。
寄言亭上吏,游客解鸡鸣。
白话译文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征人思乡怀念秦川。
(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的我而没有睡觉。
战争的旗帜飘扬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在祁连山上。
战争局势如此紧张,从军征战何时能够还乡。
(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的我而没有睡觉。
战争的旗帜飘扬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在祁连山上。
战争局势如此紧张,从军征战何时能够还乡。
注释
①《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乐府解题》曰:"《关山月》,伤离别也。"本诗八句取象取喻,均就题目着笔,逐次展示由明变晦之势,抒写出对国运衰微的忧患。
②孤城:疑指江陵。
③"影亏"二句:月影渐亏如汉阵渐弱,月轮日满如胡兵日盛。汉阵,指胡、汉交兵时江陵军事形势。胡兵,代指西魏军事攻势。
④晕:月晕。以上两句以自然物象的变化,象徵梁之败亡。
⑤亭上吏:边地岗亭的守吏。
⑥游客:作者自指。鸡鸣:《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此用以象徵梁代难免败亡的形势。
作品赏析
《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诗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古题新作。其中有三个值得赏析和品味的诗点。
首先,有感而作,国事家事也萦怀于心,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当时也是多事之秋,战事频繁,影响到国泰民安,百姓家庭团圆幸福,诗人抓住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为着笔点,既有了边关战事,更写出了远征战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这首诗作成功之处就在于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人民性,摆脱了宫体诗作内容的贫乏。
其次,诗作构思设计的艺术性。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引出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画面,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两地相思情增和怨伤。而后四句则又转回到边塞的征夫心怀:战事犹酣,解甲归田恐是遥遥无期,忧虑无限,无形中也对应思妇在高楼遥望边疆而无眠,隐含了思妇伤心地牵挂,企盼早日相聚。这样一种构思巧妙地突出:对战争的怨恨;对夫妻别离思念之同情;对圆月美景却带来了更多离愁的怨伤。
再次,语言套用简洁圆润,善用词语增强意蕴。八句四十字,简明清晰,用“高楼”更见望眼欲穿,“云阵”和“战气”更见战事形势紧张,气氛逼人,“映”更见城楼军旗飘蕩,杀气迷弥。“复”更突出归期遥遥。这也显露诗人纯熟的诗歌语言和平时的功底。
作者简介
王褒(约513~576年),字子渊,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北朝文学家。东晋宰相王导之后(第三子王洽一脉),曾祖王俭、祖王骞、父王规,俱有重名。妻子为梁武帝之弟鄱阳王萧恢之女。[1]
王褒在梁时曾写过《燕歌行》等诗歌,描写征战艰辛,塞北苦寒,曾被广泛传诵和摹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