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别诗·携手上河梁

2020-01-09 18:07:01 百科

别诗·携手上河梁

这是一首相对较为乐观的送别诗。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别诗·携手上河梁
  • 创作年代:汉
  • 文学体裁:五言古风
  • 作者:佚名

作品全文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注释

①河梁:河桥。
②何之:何往。
③蹊路侧:路旁。
④悢(liàng亮)悢:惆怅貌。一作“恨恨”,犹“恳恳”。不得辞:说不出话来。
⑤各言:互相倾诉。
⑥日月:複词偏义,月。
⑦弦:月半时叫“弦”,阴曆每月初七、八为上弦,二十三、四为下弦。望:月满叫“望”,阴曆大月十五,小月十六为望。这两句是说,月有缺时也有圆时,我们也应后会有期。这是安慰的话。
⑧崇:高,这里是“提高”的意思。
⑨皓首:白首,借喻老年。这二句是说我们应为提高品德,终生努力。这是互相勉励的话。

作品赏析

这首别诗是较前几首写得较轻鬆、较乐观的一首送别诗。诗歌的前二句写送朋友远行的地点、时间和情感。“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讲的是友人手拉手走上送别的桥樑,远游的朋友临晚时将前往何方?携手:亲切,难分手,惜别。“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走的难于启步,送的苦于无奈,只得在小路旁徘徊、激动、惆怅、外带着几分悲哀,临别的赠语都难以描述、但终究“行人难久留”,必走无疑,非分手不可。告别的话语是“各言长相思”,但愿人长久,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你常惦记我,我常思念你!千言万语浓缩为一句话:“长相思”!精炼、準确!“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句中的“日月”是偏义複词,“日”是虚设,“月”是主要的。这里以月比人,以月的圆缺比喻人的离合。需知,人不是月,不能按一定的周期周而复始,由圆到缺再由缺到圆。人的分手,能否再见,可就难说了。对一切的一切,只能寄之于希望了。一盼“努力崇明德”,各自珍重,努力保持好的品质、培育崇高的品德。二盼“皓首以为期”,即“以皓首为期”,把到了老年、白了头作为无论如何也要相见的期限。这“以皓首为期”想得多年乐观、多幺浪漫,说明想相见的意志有多年坚定!这也道出了友人之间的情意有多幺深了。寄希望于未来,有信心会相会,这也是此诗与其它几首别诗的不同之处了。

作品考证

今人谈古诗,常常会有不同的角度。研究者注意较多的是作品的真伪及本事出处;而一般读者欣赏的则是诗的本身所能带来的审美情趣。例如关于旧题为汉代 苏武和 李陵的五言诗,就存在这个问题。宋代文豪 苏轼因不满《 文选》的编选,首先在相传为苏、李的长安送别诗中读出了“江汉”二字,便据以怀疑是后人的伪作。而以博学着称的洪迈,也在《文选》所载李陵《与苏武三首》诗中发现了“盈觞”之“盈”犯了汉惠帝的讳,于是愈坚苏轼之说。后来明清及近代学者 顾炎武、 钱大昕和 梁啓超等人也展转相承,于是苏、李诗之伪几成定谳。而今人 汪辟疆先生却力排众议,以为《文选》中《 苏武诗四首》为别李陵之说起于唐代,“江汉”、“盈觞”也难定二人诗之伪,他主张“与过而疑之,宁过而存之”(《汉魏诗选按语》)。至 逯钦立先生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即基本採取了“存之”的态度。不过他採取了一种比较审慎的方式,这就是既不认为是苏、李之作,同时也不认为是“六朝拟作”,而是把这些作品均归入东汉卷,并系之于“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以上是历代学者从考证角度来谈苏、李诗的一些概况,与今天从欣赏角度来读这些作品有所不同。不过,至少有二点是不应忽视的,即《文选》和《 古文苑》所传苏武、李陵诗是汉代作品(苏轼亦谓这些诗“非曹、刘以下诸人所能办”),但所写内容又与历史上西汉时苏武与李陵之别无关。这是考据为今天鉴赏这些诗作提供的基本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