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关山月(张正见诗作)

2019-10-02 11:45:35 百科

关山月(张正见诗作)

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名、乐府题解说:“关山月,上别离也。”张正见此诗是以咏月为题的。它表现着作者对自然美的讴歌与嚮往。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关山月
  • 创作年代:南北朝
  • 文学体裁:五言古风
  • 作者:张正见

作品全文

岩间度月华[1],流彩[2]映山斜。
晕逐[3]连城壁[4],轮[5]随出塞[6]车。
唐蓂[7]遥合影,秦桂[8]远他车。
欲验盈虚[9]驶,方知道路赊[10]。

注释

[1]月华:月亮的精华。月光也。
[2]流彩:移动的光彩。
[3]晕逐:月晕追逐。
[4]连城璧:价值连城之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后用以指极珍贵的东西。
[5]轮:月轮。
[6]出塞:出边塞。
[7]唐蓂:唐尧的蓂荚。传说中尧时的一种瑞草。亦称“历荚”。
[8]秦桂:秦国的桂花。
[9]盈虚:月盈月亏。
[10]赊:长,远。古同“奢”,奢侈。

作品赏析

起句是月光之咏。“岩间度月华,流彩映山斜。”极写月色之美。“咏月”而不“对天”,却自然地上着眼,迂迴包抄,真是别具法眼。“度月华”句。度,本是投入的意思。“度”字引出月华之咏。而后,“流彩映山斜”,则为月华之颂:“彩”,表现了山的绚烂,“映”则写出了光的辉煌。“流彩”而“映”,多幺绚烂的月下关山!这使人不能不想到,地上的月光这幺美,那幺天上的月亮呢?
承句自然地写到了月亮的形象,即明月之吟。正面写明月是很难的,这是因为,很难避免重複众多诗人的前辄。作者选择月的光环——月晕。千古咏月,鲜有从这个角度去落笔的,很有新意。作者将月晕喻为罕世瑰宝和氏璧,也流露作者的珍爱之情。“晕逐连城壁,轮随出塞车”,写月亦有情。月轮亦步亦趋,依依相送,似有无限情怀,尽在不言之中。在作者笔下,月是高贵的,贵如连城之璧;又是平易亲切的,待人有无限情怀,这未尝不是一种人际关係的理想,自觉或不自觉地移情在景物上。
起句、承句自地写到天,给人一种浑莽壮阔的空间之感。转句写月的掌故。从空间範围,转至“历史”範畴上来。
转句从神话、传说角度落笔写来,娓娓动人。
“唐蓂遥合影”。蓂,即蓂荚。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草。相传,唐尧时候,有草夹阶而生,随月而死,每月初一日生一荚,至月半则生十五荚,至十六日后,每天凋零一荚,到月底豆荚就掉光了。若是二十九天的小尽月份,因此蓂又被称之为“历荚”。这句的意思是说,唐尧时,月光曾照蓂荚,夹阶而生。按影通假影,这里说月光的意思。
“秦桂远分花”。桂,指桂林。因为秦朝设定桂林于此,因而得名。“秦桂”就是这个意思。“桂林”,除了作为地名外,其词意兼有“桂花树林”之意。相传月中有桂树,故明月又别称“月宫”、“桂魄”。于是作者浮想联翩,以秦朝的桂林郡,远从“月宫”分来了桂花,于是大地桂花繁衍,香溢人间。
藉助神话故事,将明月写得那幺美好,故事也十分引人,落笔角度非常巧妙。
结句,角度由景及人,写人对月的感慨。古诗的传统手法,大多是前面写景,结句抒情。“欲验盈虚驶,方知道路赊。”“盈虚”本指月的圆缺,这里借代指月。“验”字是承上句“神话传说”而言,句意是:想驰车向月亮询问验证“唐蓂”、“秦桂”传说的真伪,才知道路途是那幺的遥远,生髮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与感慨。
诗句语言活泼,富于变化。如,文中多次提到“月”,但全诗仅出现一次“月”字。其余,均转换方式、角度表达出来。如“月华”和“流彩”同指月光,“晕”、“轮”同指月亮,“秦桂远分花”,巧妙地省略了“月”字(应是秦桂远自月中分花)。这些,都使得诗句语言规避了重複、单调的弊害,使之清新且耐人寻味,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能力。
作者善借一词而兼具双关之意。如“桂”字既可作地名,又兼谐树名一般,“盈虚”除作为月的代称外,还可兼具伸屈、进退之意,这就赋予了“方知道路赊”双重含意,除明月不可及之外,还兼有理想不可及的感喟。
这首咏月诗,能不落窠臼,调转各种新鲜的角度,表现了明月的风采,富有作者的个性特色,是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简介

张正见,(?——约575年)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人。生年不详,卒于陈宣帝太建中。年四十九岁,代表作有《明 君词》、《湓城》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