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赋得涉江采芙蓉(萧绎诗作)

2019-11-29 10:13:09 百科
赋得涉江采芙蓉(萧绎诗作)

赋得涉江采芙蓉(萧绎诗作)

《赋得涉江采芙蓉》是萧绎所作的咏莲花的诗作的诗题名。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赋得涉江采芙蓉
  • 作品别名:莲花
  • 创作年代:南朝梁
  • 作品出处:《乐府诗集》
  • 文学体裁:五言古风
  • 作者:萧绎

作品全文

江风当夏清,桂楫逐流萦。
初疑京兆剑,复似汉冠名。
荷香风送远,莲影向根生。
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
日暮凫舟满,归来度锦城。

注解

江南:长江以南地区。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是以楚国为背景所指的长江中游今湖南和湖北的长江以南部分、江西。现在主要指苏杭一带及太湖、钱塘江流域地区。
当夏清:正当夏日的清爽。夏清,夏日的清爽。《礼记·曲礼》上:“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桂楫:桂木船桨。亦泛指桨。指华丽的船。楫,短的船桨。《韵会》棹,短曰楫,长曰棹。
逐流萦:追逐水流潆绕。流萦,流潆,水流环绕。
初疑:最初怀疑。初看疑似。
京兆剑:京兆尹的宝剑。莲花形似宝剑也。京兆,京兆尹。官名。汉代管辖京兆地区的行政长官,职权相当于郡太守。后因以称京都地区的行政长官。
复似:又似。又像。
汉冠名:汉朝冠冕的名字。即莲花冠或芙蓉冠。
荷香:荷花的香气。
带风远:带着风远去。
莲影:莲花的影子。
向根生:向着根茎生长。
叶卷:荷叶翻卷。
珠难溜:水珠难以溜走。
花舒:荷花舒展。
红易倾:红色容易倾倒倾泻。
日暮:天晚。傍晚;天色晚。
凫舟:漂浮的舟船。【汉典】鸭形的船。
锦城:锦官城的简称。掌管织锦官员的官署。城名。故址在今四川成都南。成都旧有大城、少城。少城古为掌织锦官员之官署,因称“锦官城”。后用作成都的别称。
赋得涉江采芙蓉

点评鉴赏

南北朝时期萧绎着有一首五言古风《赋得涉江采芙蓉》:江风当夏清,桂楫逐流萦。初疑京兆剑,复似汉冠名。荷香风送远,莲影向根生。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日暮凫舟满,归来度锦城。
南朝的齐梁统治者偏居江左(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即江东。此地域概念盛行于唐以前,尤其是魏晋时期,江左也是以金陵(今南京)为首都的六朝时代的政治与经济中心。),营建了一些供人逍遥游乐的楼台池馆。贵族和士大夫们游览清池,观赏荷花,往往缘情兴发,咏写芙蓉(古代时芙蓉原是莲花的别名)或採莲诗。本诗就是其中之一。
“江风当夏清,桂楫逐流萦。”诗是从涉江写起,意思是说:在炎热的夏天,江风显得特别凉爽;迎着凉爽的江风,精美的桂楫莲舟随着江流萦迴蕩漾。“桂楫”,是指桂木船桨,亦泛指桨。这两句既交代了采芙蓉的季节、气候,也点出了“涉江”的情景,着墨不多,却给人以“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美感。
“初疑京兆剑,复似汉冠名。”意思是说:小船渐渐地划进了荷塘,朵朵芙蓉展现在眼前。大概是“咏物忌犯题字”吧,诗人故意不提芙蓉,而用两个古代物名加以暗示。古之京兆有名为芙蓉的利剑,汉代宫女亦戴有“芙蓉冠子”。诗人初见芙蓉疑为剑,再看芙蓉象汉冠。虽属借用,并非刻意作形象化的比喻,但从“剑”可见出水芙蓉的挺拔;“冠”可见芙蓉盛开,“脸傅朝霞衣剪翠”(宋·晏殊《渔家傲》)的娇姿。
“荷香风送远,莲影向根生。”这是进一步写荷香莲影,意思是说:风掠荷塘,清香远逸;红莲映水,水底莲影酷似长在根上。这两句写出了荷花叫“暗香清远”,莲影相互辉映的特点,虽非名句,亦堪玩味,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与此似有“血缘”关係。
“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也许是手采江莲或桂棹击水的缘故,白玉般的水珠跳上了荷叶。叶光珠滑,本会立即“溜”走,可是“叶卷珠难溜”,荷叶半卷,那白玉跳珠想溜也没法溜掉。一个“溜”字把水珠的活跃形容得维妙维肖。桂棹击水造成的这一景象给人的感觉是欢快的,但盛开的荷花却因之落蕊,就不免使人顿生感慨了,“荷舒红易倾”一句似有盛极而衰之感寄寓其中。
“日暮凫舟满,归来度锦城。”是写满载而归,意思是说:傍晚,小船上已经满载莲房,畅游兴尽,转棹返回繁华的都城。
此诗由涉江写到归来,由远而近,由泛写到特写,较生动地反映了“涉江采芙蓉”的全过程,展示了当时风行一时的蕩舟採莲的生活画面。
赋得涉江采芙蓉(萧绎诗作)

作者简介

梁元帝萧绎(508年9月16日―555年1月27日),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记载里说他善画佛画、鹿鹤、景物写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画域外人的形貌。传世的《职贡图》是北宋年间的摹本。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