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咏梅(萧绎诗)

2019-04-29 08:07:20 百科
咏梅(萧绎诗)

咏梅(萧绎诗)

《咏梅》是梁元帝萧绎创作的一首诗。作者通过对梅花的观赏,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往日恋人的思念。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咏梅》
  • 创作年代:南朝梁
  • 文学体裁:五言诗
  • 作者:萧绎

作品全文

梅含今春树,还临先日池。
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
看到这四个字,有人会猜到下面的话:短小精緻的诗、耐人寻味的诗、情味隽永的诗......等等之类。
然而这一回,他们猜错了,这里想说,这是一首无理的诗。
确实,先不说诗,且看这四句里都有一个时间词,便用得无理。“今春树”?莫非去春去秋去冬就不是这树了?“前岁忆”莫非世上还有后岁之忆?“现日池”?“故年枝”?它们与今日的池塘、今年的树枝又区分何在?
如此的组合,无理!
也许作者想说,满树含着的梅花,已是今春的新梅,那年他与他那情人——谁知道呢?姑且这幺假设吧——花前共酌、花阴倾心时的梅花,早已匆匆谢去、化为尘埃,便如那人的飘然而去、杳如黄鹤,他伤感了,他想强调。
也许他想说,那倒映着头上点点新梅的池塘,却一点也不肯跟着梅花的新生而起什幺变化,花也谢了,人也散了。池塘却偏偏还是那年他们携手嬉鱼的模样,他伤感了,他想强调。
也许他想说,变了的花朵和没变的池塘,都叫他触景生悲,叫他跌入回忆的大壑,而且只是对那年的回忆,他伤感了,他想强调。
或许作者想说,他跌入了回忆的大壑,想要唤回那年的人儿,要唤回那年的梅。那人毕竟去了,那梅毕竟谢了。明明白白的事,他却固执起来,就是不愿承认。他不愿看到那新开的梅,却偏去凝视那吐生新梅的旧枝。花枝自然还是那年的风姿,可它也是给作者的慰藉少,给作者的凄伤多。他伤感了,他想强调。
他伤感了,那也罢了;他想强调,那也罢了。他伤感了,就不许池塘是的今日的池塘,那才是无理;他想强调,就硬把花枝限定为往年的花枝,那亦是无理。他有主观感情,那也罢了。主观感情居然剎住了客观景物的步伐,那可是无理!
短短四句,有今有昔,有人有景,有感叹有回忆,还不慌不忙插进四个时间词,说这是短小精緻,自也不枉。诗是怀人之作,那人却唯有“忆”字略作提示,需从景物对比中去找。说这是耐人寻味,却也不枉,由花之换新对照出池之依旧,由池之依旧反衬出人之变易,感叹出花之如故,说这是情味隽永,更是不枉。然而,如此无理之诗,却生出了种种佳处明明白白摆着,则更是无理之至!

作者简介

萧绎(508年 - 554年),萧衍第七子,初封湘东郡王,后任侍中、丹阳尹。普通七年 (526)出任荆州刺史,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诸军事,控制长江中上游。曾做过将军、太守、刺史等官职,公元552年登基做了皇帝,称梁元帝。梁元帝不但治国有方,而且还完成了大量学术着作,如《孝德传》 、 《忠臣传》 、《注汉书》 、 《周易讲疏》 、 《老子讲疏》 、 《全德志》 、 《江州记》 、 《贡职图》等。《梁书·元帝本记》称讚他:“博览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思敏捷,无人能和他相比。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