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折杨柳(萧绎词)

2019-06-22 00:28:14 百科

折杨柳(萧绎词)

《折杨柳》是古横吹曲名,起先多叙出徵兵阵之事,辞多哀苦;后更突出亲朋好友别离寄思的内容,不再限于叙唱士卒辞家从征,而情辞仍多悽惶。

萧绎的这首《折杨柳》构意立想亦是如此,同时又结合长江巫山巫峡一带猿声凄啼的描写将别家离乡的苦情渲染得更加浓郁,而游子思乡念亲的思绪也被表现得更为挚切动人。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折杨柳
  • 创作年代:南朝梁
  • 文学体裁:词
  • 作者:萧绎

简介

【标题】:折杨柳
【年代】:南朝梁
【作者】:萧绎(梁元帝)

内容

巫山巫峡长①,垂柳复垂杨②。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③。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④。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⑤。

注解

①巫山:山名。在四川、湖北两省边境。北与大巴山相连,形如“巫”字,故名。长江穿流其中,形成三峡。后遂用为男女幽会的典实。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巫山而得名。
②此句与“巫山”句相接,给人以“行行复行行”之意。
③“同心”二句:此联点题,即游子怀乡。意谓:与自己相爱的人折柳告别,行程如此遥远,游子这故乡人如何不怀念故乡?
④“山似”二句:山峰连绵起伏如画,像莲花一般美艳,如明月一样明亮。此二句写水光山色之美。
⑤“寒夜”二句:寒夜里,舟行江上,两岸猿猴的哀啼声,更使游子思念亲人,以至于不觉泪下沾衣裳。

作品赏析

巫山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边境,长江从中传流奔腾而过,形成着名风景“长江三峡”巫峡又称大峡,在三峡中距离最长。联繫二、三四句垂柳垂杨、同心同折、故人故乡的词句来看,首句似做“巫山巫峡”为优,如此不仅于后面三句遣词特点互相一致,音节也更为显得流畅。而且,就山的绵延跨度而言,未必不可称山为“长”。故以“长”兼指巫山、巫峡并无不当。
前四句由巫山巫峡而及路旁杨柳,有杨柳而及同心人折柳告别,而后点明“故人怀故乡”的题意。这样切合《折杨柳》的题目,又具体抒写了羁旅长江的行人内心的紊纷悲哀。
五、六句形容巫山群峰的美艳和长江流水的清净。巫山十二峰并列长江两岸,绵延挺拔,苍苍奇丽。古时长江流水十分清澈,加之两岸青山相映,更显得碧净生辉。诗人用“莲花艳”、“明月光”比喻巫山形貌媚态和明澈碧丽,深得山光水色之妙。
然而,绮丽的山水景色无法消除游子内心的伤感。寒夜行舟,听见两岸彻夜凄啼的猿声,更为牵动了他们思念故乡的情感,以至于难以自控,泪沾衣裳。诗歌结束,再回到前面“故人怀故乡”的哀音悲响,而悽怆的程度却进一步加深。

作者简介

萧绎(508—554),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
萧绎自幼聪明好学,虽一目盲,仍博览群书,才思敏捷,工书善画。又擅长诗文,风格靡丽,状物工巧。被俘后所写诗则格调怆楚悲愤,与平时风格迥异。曾藏书十四万卷,城破时皆焚之。着述较多,今存赋九篇,以《蕩妇思秋赋》着名。所着《金楼子》,论述“文”和“笔”的区别,在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意义。其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一百二十三首。后人辑有《梁元帝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