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往流

2019-07-30 11:53:54 百科
往流

往流

往流地处江淮之间,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区,气候学上的0℃等温线压境而过,是我国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往流
  • 地处:江淮之间
  • 气候:季风性气候区
  • 年平均气温:15℃

目录

1地理位置
2风景所观
3地方建设
【往流镇】

1地理位置

气候湿润,雨量丰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1066毫米,年平均日照2139小时,无霜期228天。
往流属信阳市固始县,系豫皖两省交界、华东与中原地带交融处。北濒淮河,南依大别山,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5°21′~115°56′,北纬31°46′~32°35′。
往流镇位于固始县城以北。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往流集街道距县城27公里。此地曾有鸡鸣狗叫听两省(安徽、河南)三县(阜南、淮滨、固始)之称。该镇西南部与观堂乡的王庄、杨庙村相邻,南部与观堂乡的陈棚村、李店乡的杜营、田庙村相接。东部与李店乡的杨圩、谢集、张集村相接。西部隔白露河与淮滨县谷堆乡相望,北部隔淮河与安徽省阜南县的王家坝镇、老观乡相望,是一个农业大镇,总面积9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240亩,总人口56884人,其中农业人口44481人,非农业人口搂9108人,17585户。辖白湖、陈族、郑营、渡口、司楼、唐庄、张圩、赵圩、罗圩、大庙、余棚、陈圩、六里、童新、梁庄、邓圩、大寺、朱皋、杨营、街道等20个行政村(街),263个村民组。
该镇的地形。镇北部陈族湾围区为淮河冲击平原,镇南的六里、邓圩、大庙、罗圩等村为岗坎丘陵地带,西部的大寺、朱皋村的横港湾、邓圩村的老母猪园是沿淮滩涂地。该镇属于淮河流域。西部、北部边境有淮河、白露河。淮河自淮滨县的孙岗村入境大寺村,沿境经大寺、朱皋、杨营、张圩、渡口、郑营、陈族、白湖等8村往东流淌。于白湖村出境,系固始县与阜南县的界河,境内河道长约18公里,白露河自淮滨县的北庙集入境,至大寺村入淮,境内河道4公里。是该镇与淮滨县谷堆乡的界河。
该镇以农业为主,粮食以小麦、水稻为主,还种植黄豆、玉米、芝麻等杂粮,同时还联片栽植白扬树。
2007年8月,几位股东联合投资172万元,新建起一幢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卫生院新址在204省道东边,占地18亩。
镇政府从2005年8月开始加大了对本镇卫生医疗方面的整顿力度,理顺了医疗卫生工作的秩序。卫生院领导班子在管理上下功夫,强力打造了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治疗环境。从2007年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为主的专家门诊,建立了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妇产科等。
卫生院现有获得国家注册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和医护人员16人。现有病床42张,已完成B肝等疫苗的普种工作,并超额完成了义务献血任务。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稳步发展。2003年9月份,往流卫生院首批开展试点县启动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截止2008年6月底,全镇已有42350人参加合作医疗。占全镇总人口的89%。
2003年以来,镇政府实施营造万亩速生杨基地,打造林业生态镇。镇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搞退耕还林,加强管理。镇政府成立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大力推行土地流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握政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严格栽植标準,按照“谁耕地、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在全镇叫响“家种千棵三倍杨,十年十万存银行”的口号,全镇动员,大户带头,典型示範,先后在沿淮行洪区滩地的杨营村1000亩,朱皋村2000亩,大寺村4000亩,邓圩村的老母猪园6000亩,陈圩村500亩,街公所400亩,在石碑堰等宜林地带形成9个连片意杨基地。同时,梁庄村植1000亩,童新1000亩,六里1500、余棚500亩、大庙1000亩、罗圩500亩、赵圩1500亩、张圩700亩、唐庄1000亩、淮河故道滩地的陈族渡口1000亩、白湖、郑营1500亩,全镇先后共植树3.1万亩。2002年春,该镇被信阳日报等新闻单位誉为“全市退耕还林第一镇”。

2风景所观

[九松亭]
2006年8月,往流镇政府在政府新区的淮河宾馆西南部建一凉亭,取名“九松亭”。亭高约6米,两层六角挑檐、雕梁画柱,古色古香,亭内设有两张水泥製作的长椅,可供人休息玩乐。
“九松亭”中的“九”是指治淮名人张汇九。他是陈族湾人,早在1928年上学期间就为治理淮河,修建陈族湾防洪大堤做出贡献。“松”,就是指杨松柏。他是往流集街道人,于1928年5月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工作,是一位为党为人民立下功勋的革命烈士。
“九松亭”为纪念往流镇的张汇九和杨松柏两位名人而命名。
附诗一首:九松亭建往流尊,纪念淮久两巨魂。
抗日治淮张汇九,英雄松柏志凌云。
[宁淮亭]
2002年5月建“宁淮亭”。2001年,固始县陈族湾大港口淮河水利工程开始以后,陈大工程指挥部以及往流镇人民政府根据陈族湾围区民众的意愿,拨款15万元,在淮河岸边的唐庄村张慕坎处新建的淮河管理所院内建一凉亭,取名“宁淮亭”。亭傍建有张汇九的墓碑,墓地占地500平方米,并建起了护栏等设施。“宁淮亭”的建立反映了淮河儿女的祈求,淮河安宁免除水患的美好心愿。
淮河明珠牌坊
2006年10月,往流镇政府在政府新址大门口——大同路与康庄大道交接处修建一座高大壮观的淮河明珠牌坊。
这座牌坊正面向南,面向康庄大道,由四个合抱粗的红色水泥柱作支撑,牌坊上下两层,上部用红色和黄色的硫璃镶钳其上,高低错落有致,色彩鲜艳夺目,东西飞檐挑角。牌坊有三道通道,中间空道高6米,宽12米,东西两边空道高6米,宽4米。
牌坊的正面(南面)上方写着“淮河明珠”四个苍劲有力的红色大字。
淮河风情园
2006年8月,往流镇街道市民潘卫东等人筹资1200多万元,在镇区东部(204国道东边)征地250余亩建起一处新农村示範点——“淮河风情园“。园内开挖一口人工湖,水面积约4000平方米,水深8米,湖水中养有鲤鱼、鲫鱼、鲢鱼等3.5万尾。人工湖的四周是水泥硬化路面,路边建有绿化带,栽种着鲜花绿草和各种各样的风景树,路边设有一排路灯。
湖的西边设定了一套价值10万元的推拉器、摇摆器、攀爬器、旋转器等10多种健身器材。
人工湖中间修建了一个面积有3600平方米的四面环水的人工小岛。人工湖的南边和北边各建一座古铜古色古香的石泥拱桥通往湖心岛。湖水中有一只小舟,可供人们游玩。湖心岛上修建了两座古朴典雅的凉亭。还建有一座练歌房,可供人们夜晚练歌跳舞。
湖心岛的四周修有曲曲折折的水泥小道,小岛上种植着香樟、垂柳、紫荆、翠竹等,还有各种各样的鲜花绿草。人工湖岛上绿阴遮地,芳草朴香,可供人们游玩、休闲、误乐、钓鱼等。
“淮河风情园”是往流镇的一个亮点,成为该镇民众的乐园。
自从“淮河风情园”建成以来,特别是安装好健身器后,吸引了一大批中老人到这里练习拳、散步、练歌、跳舞。

3地方建设

集镇街道建设
往流集街道占地面积为5.27平方公里。八十年代以前,镇政府驻地往流集只有东、西、南、北四条小街。1978年以前,街道狭窄,门面房和居民住房大多都是砖瓦结构的平房并夹杂着一些土坯墙的茅草房。集体、个体经商户只十几家。改革开放以来,干部民众的商品经济意识逐渐增强。镇政府加大了对集镇道路建设的力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先后四次扩建街道。1998年春硬化了农民街(菜市街)、水泥路面450米;2000年8月硬化了粮食街、水泥路面。并先后修建扩建了淮河高中至加油站的汇九大道、财政所至供销社(汇九路口)的松柏大道;往流营业所至204省道(新政府驻地)是“康庄大道”。老卫生院往北至排涝闸是“淮河大道”;老电管站至204省道接头是“府前街”,松柏大道往南至汇九大道是“农民街”,汇九大道往北到往流镇一小是东方大道,从加油站至(新政府驻地)是金光大道。镇一小至汇九大道路口是“固三大道”,粮食街等十五条大街,街道东西、南北纵横交错,镇区面积达52亩,街道面积比1978年以前扩宽了五倍,街道占地面积比上世纪八十年代扩大了30倍。街道常住人口已达8000人。街道两傍的门面房80%的都是两层以上的楼房,街道边已安装路灯。镇政府驻地往流集隔日一逢集,生意十分红火,广泛吸纳了淮滨、阜南两县、谷堆、观堂、李店、桥沟、王家坝以及本乡镇等六乡镇的商户和农户来往流集街做生意和搞物质交换。
从1986年至2007年并相继建起了粮食、农贸、蔬菜、牲畜等市场,街道门面房共有358间,各种商店209家,日营业额达15万元。
近年来,往流镇还修建了大寺——谢集——往流中心集镇——唐庄(陈族湾移民新区)“沿淮大道”等四位一体的集镇建设新格局。
教育发展闯新路
2004年,往流镇在受到洪涝灾害时叫响“遭灾不减志,遇难不低头”的口号,在全镇中国小危房改造中,积极筹措资金,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在资金选作上下功夫,建立了多元化的教育投资融资体系,採取“建筑商垫一点、政府补一点、银行贷一点、村里贴一点、社会资助一点”的方法。同时,在中国小校舍危房改造中,镇党委、政府还採取了感情上多投资一点,投资的路子拓宽一点,争取资金的项目超前启动一点;建筑时多节约一点;政策利用率再充分一点,正是这些有利措施,使往流的危房改造即教育基础建设起新的起色。一年多时间内,既完成了中国小危房改造,又新建了邓圩、大寺、朱皋、罗圩等四村国小教学楼。走出了穷乡镇办大教育、灾区创新教育的新路子。
镇里成立了淮河源白鹅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畜牧业生产以白鹅生产为突破口,发展壮大畜禽业。从2007年以来,往流镇农业中心加大了对白鹅养殖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