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观堂乡(河南省固始县下辖乡)

2019-07-14 17:06:49 百科
观堂乡(河南省固始县下辖乡)

观堂乡(河南省固始县下辖乡)

观堂乡位于河南省固始县西北边缘,西隔白露河与淮滨相望,地处两省(豫、皖)三县(固始、淮滨、阜南)七乡(往流、李店、洪埠、杨集、期思、谷堆、王家坝)结合部。乡域面积84平方公里,30310人。

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村镇”,被省科协评为“河南省科普示範乡镇”,2007年被省科协评为“奔小康科普示範乡镇”,被省评为“首届河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集体”,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20公里,是固始面向西北的视窗。境内有“送子观音”和“单家老林”的优美传说,吸引着广大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观堂乡
  • 行政区类别:乡镇
  • 所属地区:河南省固始县
  • 下辖地区:1个居委会,12个行政村
  • 地理位置:固始县西北边缘
  • 面积:84平方公里
  • 人口:30310人
  • 车牌代码:豫S

乡镇概况

观堂乡位于固始县西北边缘,西隔白露河与淮滨相望,地处两省(豫、皖)三县(固始、淮滨、阜南)七乡(往流、李店、洪埠、杨集、期思、谷堆、王家坝)结合部。乡域面积84平方公里,30310人,共有28个党支部,党员707名,在务工比较集中的北京、郑州分别建立了党支部。
交通便利,东接省道204线,西接国道312线,县乡公路往新路、观李路呈“十字型”交叉穿过,2005年全部实现了村村通。鲇鱼山渠系三分乾、十六支、十七支呈扇形穿过境内,灌溉条件十分优越。
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村镇”,被省科协评为“河南省科普示範乡镇”,2007年被省科协评为“奔小康科普示範乡镇”,被省评为“首届河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集体”,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20公里,是固始面向西北的视窗。境内有“送子观音”和“单家老林”的优美传说,吸引着广大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观堂乡是一个由3个乡(往流、洪埠、杨集三乡镇析出)、10多个偏远村组建而成的新乡,位于阜南、淮滨、固始交界,建乡前是个“三不管”的地带。当时这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路面坑坑洼洼,街道疙疙瘩瘩。民众心有怨气,年年变化不大。”距离县城22公里,距商贸重镇三河尖镇30公里。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观堂乡

历史沿革

观堂因明未清初有一壮观的庙宇,供奉观音菩萨,一直流传着送子观音的美好传说。每年的2月份,四面八方的人到此赶庙会,年复一年,人们便围绕庙会择地而居渐成集市,观堂集因此而得名。
1931年,中共固始县委在观堂乡境内王家学堂,(现王堂村)建立了代店乡苏维埃政府,辖往流、洪埠、杨集三乡的龙港村、倪岗村等30余个村,纵横200多平方公里;1948年11月县受国民主政府辖9个行政区,观堂乡属七区(期思集)管辖;1956年8月,撤区设1镇46乡,在观堂乡境内(王楼村)建立王楼乡;1961年9月全县设9个区、72个人民公社,当时设观堂公社,1962年6月撤小公社建制,观堂分别併入相邻的往流、李店、洪埠、杨集。1988年为了解决观堂一带边、远、穷和治安混乱问题再次由往流、洪埠、杨集三乡镇划出11个行政村成立观堂办事处,1989年4月建乡。后因淮河治理解决移民安置问题,先后分三批从本县三河尖童元、建湾两村移民1253人,组成河湾村,併入观堂乡。现辖1个街道居委会,12个行政村,151个村民组。
观堂乡

交通状况

1996年修通连通县城的洪观路并铺装了柏油。2005年共铺装柏油路30.6公里,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极大的改善了民众的交通条件。2006年,除观堂至大寺路段外,往新路完成了拓宽铺油任务,基本上沟通了与淮滨、阜南的交通,有力的推动了观堂社会经济发展。
观堂乡

集镇建设

1996年对唯一的一条观正街进行了硬化,铺装了柏油;1998年新修新民路(北街),打通了幸福路(老街)。2005年以来,新修了迎宾路、光明路、富民路,三条路总长1380米,完成了绿化、亮化、供排水等基本设施,兴建了中心幼稚园、恆顺柳编厂、顺发柳编厂、公车站,完善了集镇功能。新建的乡行政服务中心办公楼、派出所、财政所办公楼,与该乡国中、中心国小破败的校园环境对比鲜明。
在实施往新路建设过程中,硬化了幸福路、前进大道,铺装了柏油,新区的开发和老街的改造使集镇框架迅速拉大,集镇总面积约达2平方公里。
2008年,在强力开展“六城联创”工作中,乡党委、政府又投入近200万元完全改善了集镇基础设施,对观正街新修了水泥路,对四条老街均新修下水道,安装了路灯,2014年又新安装太阳能路灯24盏,改善了集镇夜晚照明条件。

资源优势

观堂乡的主要资源是土地。全乡耕地6.8万亩,荒山荒坡1.4万亩,滩涂1.9万亩,其中有万亩以上是天然生态养殖园。其次是水资源。境内有中小型水库5座,万方大塘100多口,全乡水面有0.8万亩。第三是林业资源。全乡植树造林7000多亩,其中退耕还林4700多亩。第四有一批具有专业水平的养殖大户和能手。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观堂乡逐步形成了五大支柱产业。
一是畜禽养殖。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本乡实际,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猪——沼——鱼——树(粮)”四位一体的循环养殖模式,使畜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全乡有5000多户农民把畜禽养殖作为增收的首选项目,三禽总量已突破200万只,其中白鹅养殖已逐步粉起,总量达20万只,全年生猪出栏近18万头,其中规模养殖户达700多户。肉牛养殖也迅速发展,现存栏2000多头,有一处较大型肉牛养殖场。畜禽养殖品种多样,有固始鸡、固始麻鸭、淮南猪等优良品种。全年畜禽业产值达1.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1.53%,畜禽养殖已成为全乡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2005、2006、2007年连续三年被县政府评为“畜牧业生产先进乡镇”。
二是水稻生产。全乡每年种植优等质杂交水稻6万多亩,水稻年产量达33000多吨,人均1000多公斤。
三是水产养殖。由于库塘多,水面广,有多处高产精养示範点,年产各种鱼类800多吨。
四是林业。全乡共植树造林7000多亩,四旁植树105万棵,完成路渠林网配套,实现了“生态立乡”的目标。
五是柳编业。採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柳编业,在西部白露河圩区共插柳条3000多亩,三年内计画发展到1万亩,有正和工艺品、华夏恆顺和顺发三个柳编有限公司。全乡柳编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柳编业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

发展模式

观堂乡靠“宣传+服务”、“支部+协会”、“造林+生态”、“养殖+沼气”四大模式,让全乡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一是“宣传+服务”,引领致富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营造了发展畜牧业的浓厚气氛,用典型示範、典型带动。在服务上抓“防疫、资金、技术”三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一条龙”体系。短短两年该乡畜牧业便实现质和量的双飞跃,跃入了全县前列。全乡有5000多户农民把养殖作为增收的首选项目,三禽养殖量突破100万只,生猪存栏12万头,成为乡域经济的半壁江山。二是“支部+协会”,农民得实惠。成立养猪业协会,加快品种改良,并发挥农民经纪人的作用,解除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助推养殖产业向规模化发展。三是“造林+生态”,营造好环境。该乡根据东西部的地理特点,走“以农为主,以林绿山,林牧并举,综合发展”的路子,形成了“东部种养加,西部林当家,树林兼作草,滩涂把柳插”的乡域经济发展格局。已完成造林和退耕还林8000余亩,插植柳条3000亩,为三河尖镇提供了丰富的编织品原材料。西部的王庄、唐集、巴族等部分村组农民利用林区大片草地发展畜禽养殖。四是“养殖+沼气”,循环出效益。该乡利用库塘多、水面广的优势,把养殖业、种植业、水产业有机结合,近500口大塘均形成“猪—沼—鱼—树(粮)”四位一体的立体种养模式。“水中养鱼虾,水上养鹅鸭,堤边栽杨树,堤上养猪娃”已成为观堂乡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与此同时,利用存栏生猪近10万吨的粪便,把发展农村沼气作为循环经济的支撑点,按“小沼气,大产业”的思路,推进“一池三改”建设,全乡已有200多户农民用上了沼气。乡村面貌明显改观,文明村组、文明户层出不穷。
观堂乡党委、乡政府硬化乡村公路50多公里,铺设柏油路30.69公里,全乡12个村一次性实现了村村通油路;融投资1200多万元,新建迎宾路、富民路、光明路,总长1380米,硬化水泥路面20426万平方米;修缮幸福路、前进路1100米,同时完善了绿化、亮化、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集镇面积由2004年的不足1平方公里扩大到2平方公里;争取各类资金4000多万元,栖凤床上用品厂和三河尖客商投资的两个柳编厂纷纷落户观堂。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