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剑池广约六十多步,深约二丈,终年不乾,清澈见底,可以汲饮。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长期居虎丘,一边研究茶叶,一边写作《茶经》。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评为“天下第五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剑池
- 地理位置: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虎丘山8号
- 占地面积:100公顷
- 开放时间:7:30-18:00
- 景点级别:国家AAAA级风景区
- 门票价格:旺季60元,淡季(6.1-8.31;12.1-2.29)40元
- 着名景点:断梁殿,憨憨泉,试剑石,虎丘塔
- 景区公交1:南大门有146、949、游1、游2路
- 景区公交2:北大门有公交8、32路
发展历史
据方誌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之所以名为剑池,据说还因入葬时把他生前喜爱的“专诸”、“鱼肠”等三千宝剑作为殉葬品,同时埋在他的墓里。但《元和郡县誌》却记载:“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后来演变而为剑池。总之,剑池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吴王墓是否在剑池下面。说法颇多,莫衷一是。
1955年整修虎丘,疏浚剑池。当时曾刷洗苔藓,核实剑池东侧岩壁上确有明代长洲、吴县、崑山三县令吾翕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记事两方,载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剑池水乾,于池底发现吴王墓门的简单情况。后来又戽乾池水,出清污泥,又见剑池两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没有高低欹斜现象,显然是由人工开山劈石所凿成。池南有土坝一个,与石壁三面相连,面积约四只八仙桌大小,低于平时水面三尺,是人工筑成用作蓄水的。由于池北最狭处,发现一个洞穴和向北延伸约一丈多长的隧道,可容身材魁梧的人单独出入,举手可摸到顶,从上到下方正笔直。不难推断,也是人工开凿而成。尽头处为一喇叭口,前有一米多隙地,可容四人并立,而无迴旋余地。前面有用麻砾石人工琢成的长方石板四块,一块平铺土中作底座,三块横砌叠放着,好似一大碑石。每块石板的面积约二尺半高,三尺多宽。第一块已脱位,斜倚在第二块上。第二块石板门的石质不同于虎丘本山的火成岩,表面平整。由于长期受池水侵蚀,显露出横斜稀疏的石筋。根据形制分析,这是一种洞室墓的墓门。剑池是竖穴,南北向,池底的石穴是通路,这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墓制形式是完全相符的。据记载,“阖闾之葬,穿土为山,积壤为丘,发五郡之士十万人,共治千里,使象运土凿池,四周广六十里,水深一丈……倾水银为池六尺,黄金珍玉为凫雁。”这样夸大的描写,虽然不一定可信,但作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吴王之墓,建筑规模肯定很大,墓室设计也必然会相当精密和隐蔽。从虎丘后山由泥土堆成和上述种种迹象分析,剑池很可能是为了掩护呈王墓而设计开凿的。墓门后面也很可能存在某种秘密。但是吴王墓是否即在其中,在未经考古发掘证实之前,尚是千古之谜。
地理位置
虎丘,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经吟诵道“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因此虎丘成为旅游者的神往之地。景区现有面积100公顷,保护区面积475.9公顷,作为苏州的一个重要旅游视窗,虎丘屡获殊荣,先后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範点,全国AAAA级风景区,并于2001年12月份通过了ISO9001—14001双体系认证。
位于虎丘山门内8号虎丘山风景区内的剑池

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
虎丘剑池
苏州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蹟是剑池。
进入“别有洞天”圆洞门,顿觉“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象为之一变。举目便见两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了一池绿水。池形狭长,南稍宽而北微窄,模样颇像一口平放着的宝剑,当阳光斜射水面时,给人以寒光闪闪的感觉,即便是炎夏也会觉得凉飕飕的。水中照出一道石桥的影子。抬头望去,拱形的石桥高高地飞悬在半空,此情此景显得十分奇险。石壁上长满苔藓,藤萝野花又像飘带一样倒挂下来。透过高耸的岩壁仰望塔顶,有如临深渊之感。这就是名闻中外的古剑池遗址。
吴王阖闾的墓穴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寝中一直未能解开的谜。相传,春秋时期,虎丘就是阖闾的离宫所在。公元前496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了虎丘。据史载,当时曾徵调十万军民进行施工,甚至使用了大象来运输,穿土凿池,积壤为丘,阖闾的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金凫玉雁随葬,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三千柄宝剑一同密藏于幽宫深处。
在虎丘剑池的摩崖石刻上,有明正德七年(l5l2年)的两则“见到吴王墓门”的题记。其一为王山椿等所题正书十行,写道:“千年神密,一旦露显,可悼也已!”同游者还有王鏊、唐伯虎等人。其二为吾翕所题正书七行,记录了“闻剑池枯,见吴王墓门,偕往观焉”的情景,并且认为“万年深,一旦为人所窥,岂非数耶!命掩藏之”,即用泥土将墓穴入口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