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望》是唐代诗人吴融的诗作。此诗前四句是写闲望所见,后四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写出了作者四处奔走,苦于仕途劳碌的心境。全诗先通过对周遭景物细緻入微的刻画描写,着力表现诗人的闲散之情,后转入抒写诗人对往昔不问功名生计的隐居闲适充满眷恋之情。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闲望
- 创作年代:晚唐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 作者:吴融
作品原文
闲望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①,鸳鸯稳睡翘暖沙②。
阙下新居成别业③,江南旧隐是谁家④。
东迁西去俱无计⑤,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蛱蝶:蝴蝶。晋葛洪《抱朴子·官理》:“髫孺背千金而逐蛱蝶,越人弃八珍而甘蛙黾,即患不赏好,又病不识恶矣。”
②稳睡:一作“对浴”。
③阙下: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史记·梁孝王世家》:“于是梁王伏斧质于阙下,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成别业:一作“非己业”。别业,别墅、别馆。
④旧隐:昔日的隐士。吴融《萧县道中》诗:“草堂旧隐终归去,寄语岩猿莫晓惊。”
⑤俱:一作“都”。
白话译文
几滴小雨飘过山前,水边稀稀疏疏地开着几朵花。蝴蝶纷飞掠过芳草丛,鸳鸯在暖和的沙子上沉睡。在帝京的新居成为别馆,江南故乡旧日的隐所现在不知成为谁的家园?几年的东奔西走还是没有收穫,还是羡慕那暮色中归到林中的寒鸦。
创作背景
吴融年轻时曾离开家乡越州入长安求仕,在长安建有新居。此诗即作为长安新居建成之时,具体时间不详。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题为“闲望”,诗中所写,看似闲淡,实际却写出了作者四处奔走,苦于仕途劳碌的心境。
诗的前四句是望中所见,通过对周遭景物细緻入微的刻画描写,力图写出一个“闲”字。青山疏雨、临水野花、芳草蛱蝶、暖沙鸳鸯,四组画面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自然美景。雨只是点点滴滴,不是翻云遮山的倾盆大雨,不是昏昏沉沉的绵绵阴雨。花不是千枝万枝,满山遍野,而是一枝两枝,临水横斜。景致优美疏淡、色彩明丽而添秾艳之感。这四句诗,遣词用字极为考究,写淡雅的景色,反衬闲淡的心理。“三点五点”“一枝两枝”,纯属口语,然朗朗上口,音律复叠之美,如贯珠落盘,天籁自响。写蛱蝶之爱芳草,用“狂飞”出之,言鸳鸯之适意,着“稳睡”二字,其自乐自适的物情宛然在目。
末四句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新居处在皇都,又当如此美景,按理说,他应感到欣喜,而他却不无惋惜地写道“江南旧隐是谁家”,新居固佳,然诗人总有“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的想法。颈联二句,由新居闲望想到旧日隐所见,语气之中充满抛离故园的懊悔伤感情绪。尾联上句承上由离开旧隐到建立新居的联想而来,虽然只用了“东迁西去”四字,但写出了诗人多年来仕途奔走的辛苦酸楚,劳碌的结果只是“俱无成”。无数次的碰壁和失望,一事无成的悲哀,使他重新萌发了归隐之情,然而,事情往往不是那幺简单,生计、仕途、理想等因素,对于一个沉沦潦倒而素有抱负的下层知识分子来说,不是那幺容易就能一古脑地抛掉。进退无计之际,望着暮色中纷纷归林的晚鸦,诗人不禁生出一股羡慕之情。由此可见,诗题中的“闲”字,诗中表现的闲情,是诗人在八方奔走,无计可施的窘况下那种无可奈何之闲。在诗中貌似宁静的闲淡下,覆盖着一颗为苦恼纠缠、骚动不安的心。
名家点评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丙戌之冬,余初病起,深居简出,终日曝背晴檐,万事不到。自以荆公所选《唐百家诗》反覆熟味之,见其格力辞句,例皆相似,虽无豪放之气,而有修整之功;高为不及,卑复有余,适中而已。荆公谓:欲观唐人诗,观此足矣;讵不然乎?集中佳句,世所称道者,不复录出。惟余别所喜者,命儿辈笔之,以备遗忘……吴融《闲望》云:“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冯舒:如此说“闲望”。冯班:四句“鸳鸯对浴”,熟睡;“翘暖沙”,晴。纪昀:虽薄而有疏落之致。许印芳:首联古调,次联拗调,三联平调,尾联平调兼拗调。三联与次联不粘,在拗调体中另是一格,故起住二句与李山甫《寒食》诗“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犯复,而皆有生趣,无妨并存。此种诗意味浅薄,不足学。唯格调生新,可为摹古者变化之助,故录之。
作者简介
吴融,唐末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历任侍御史、左补阙,拜中书舍人,进户部侍郎。天复元年(901年)冬,朱全忠兵犯京师,唐昭宗逃往凤翔,吴融未及相从,客寓阌乡。后召还翰林承旨,卒于官。工诗能文。有《唐英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卷。